借条的诉讼时效主要有两种种类型:1、借条注明了还款日期的,诉讼时效就从还款日期的次日起计算3年;2、借条没有注明还款日期的,诉讼时效就从出借人要求还款的次日起计算3年,如果有准备期的,从准备期满的次日起计算3年,当事人一直未主张还款的,诉讼时效最长期限为20年。《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借条的诉讼时效有多长
1、注明了偿还日期的借条、欠条(包括过了诉讼时效后出具的欠条),从履行期限届满之日的次日开始计算。
2、没有注明偿还日期的借条,诉讼时效起算点为债权人第一次主张权利之日的次日。
3、没有注明偿还日期的欠条(包括过了诉讼时效后出具的欠条),一般情况下,诉讼时效起算点为债权人第一次主张权利之日的次日,而不是大部分人认为的欠条出具之日的次日。特殊情况下,即履行期限届满后诉讼时效期间内出具的欠条。依据最高院个案批复,此类欠条诉讼时效(重新)起算点为欠条出具之日的次日。
生活中,在发生借款纠纷时,若是过了诉讼时效才起诉,此时债权人就丧失了胜诉权,除非债务人自愿清偿债务,否则债权将难以实现。因此,为了保护您的利益,建议您一定要注意借条的诉讼时效,以免产生债权难以收回的风险。
《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
哪几种情形不适用诉讼时效
311人看过
-
借条的诉讼时效有多长,借条有多长诉讼时效
304人看过
-
借条诉讼时效、借条的法律时效、借条的有效时间?
303人看过
-
股东代表诉讼情形有几种
451人看过
-
合同无效的几种情形合同无效的几种情形
404人看过
-
借条有效期是20年吗,借条的诉讼时效是几年
174人看过
诉讼时效,是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化的法律事实,又称消灭时效,是指权利人在一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即在某种程度上丧失请求利益的时效制度。设立诉讼时效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法律关系安定,及时结束权利义务关系的不确定状态,稳定法律秩序,降低交... 更多>
-
三年诉讼时效的适用情形有几种?天津在线咨询 2021-09-292017年10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一百八十八条对诉讼时效的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环境保护法》第六十六条“提起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时效期间为三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受到损害时起计算。”《海商法》第二百六十五条“有关船舶发生油污损害的请求权,时效期间为三年,自损害发生之日起计算;但是,在任何情况下时效期间不得超过从造成损害的事故发生之日起六年。”
-
减交诉讼费的几种情形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1-12-24人民法院允许减少诉讼费用的情形有: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造成生活困难,接受社会救济或者家庭生产经营不可持续的;属于国家规定的优惠待遇和安置对象;社会福利机构和救助管理站;确实需要减少的其他情形。
-
当事人可能导致诉讼时效中止的情形有哪几种湖南在线咨询 2023-11-281、有当事人死亡,需要让其继承人表态,看是否参加诉讼。 2、有当事人已经丧失了诉讼行为能力,并且还没有确定法定代理人。 3、当事人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在终止之后尚未确定权利义务的承受人。 4、当事人因为不可抗拒的情况,导致不能参加诉讼的。
-
民事诉讼法执行有效期中止的几种情形?浙江在线咨询 2022-08-07《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中止诉讼: (一)一方当事人死亡,需要等待继承人表明是否参加诉讼的; (二)一方当事人丧失诉讼行为能力,尚未确定法定代理人的; (三)作为一方当事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尚未确定权利义务承受人的; (四)一方当事人因不可抗拒的事由,不能参加诉讼的; (五)本案必须以另一案的审理结果为依据,而另一案尚未审结的; (六)其他应当中止诉讼的情形。
-
人身损害赔偿纠纷诉讼时效起算的几种情形澳门在线咨询 2023-01-101、一般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诉讼时效的起算点。伤害明显的,从受伤害之日起算对于因交通事故受伤害的,当事人申请交警部门调解未达成协议的,诉讼时效从取得调解终结书之次日起算当事人就损失达成赔偿协议的,诉讼时效从协议约定的履行期限届满之次日起算。对于伤害不明显或受伤害时未曾发现的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诉讼时效的起算点从伤势确诊之日起算。 2、超过诉讼时效,但双方当事人对损害赔偿又达成协议的,应否保护。根据《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