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制造爆炸物罪最多判多少年?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3-02 10:41:49 158 人看过

非法制造爆炸物罪最多判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根据《刑法》第一百二十五条【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罪】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非法制造、买卖、运输、储存危险物质罪】非法制造、买卖、运输、储存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危害公共安全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单位犯前两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一、本罪的立案标准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制造、买卖、运输枪支、弹药、爆炸物等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个人或者单位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二十五条第一款的规定,以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罪定罪处罚:

(一)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军用枪支一支以上的;

(二)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以火药为动力发射枪弹的非军用枪支一支以上或者以压缩气体等为动力的其他非军用枪支二支以上的;

(三)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军用子弹十发以上、气枪铅弹五百发以上或者其他非军用子弹一百发以上的;

(四)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手榴弹一枚以上的;

(五)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爆炸装置的;

(六)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炸药、发射药、黑火药一千克以上或者烟火药三千克以上、雷管三十枚以上或者导火索、导爆索三十米以上的;

(七)具有生产爆炸物品资格的单位不按照规定的品种制造,或者具有销售、使用爆炸物品资格的单位超过限额买卖炸药、发射药、黑火药十千克以上或者烟火药三十千克以上、雷管三百枚以上或者导火索、导爆索三百米以上的;

(八)多次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弹药、爆炸物的;

(九)虽未达到上述最低数量标准,但具有造成严重后果等其他恶劣情节的。

介绍买卖枪支、弹药、爆炸物的,以买卖枪支、弹药、爆炸物罪的共犯论处。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1月07日 19:35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有期徒刑相关文章
  • 非法制造爆炸罪司法解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条,爆炸罪,是指故意用爆炸的方法,杀死杀伤不特定多人、毁坏重大公私财物,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我国规定,只要行为人实施了故意爆炸的行为,并且威胁到多数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不需要造成严重后果即构成犯罪。
    2022-02-26
    388人看过
  • 爆炸罪是什么意思爆炸罪会判多少年
    一、爆炸罪是什么意思爆炸罪,是指故意用爆炸的方法,杀死杀伤不特定多人、毁坏重大公私财物,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构成本罪一般需要满足以下四个条件:1、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者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2、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对公私财物或人身实施爆炸,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爆炸犯罪在客观方面的本质特点在于爆炸行为危害或足以危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所谓足以危害公共安全,就是指行为人实施的爆炸行为,由于主观和客观方面的原因,如行为人自动中止爆炸犯罪,炸药的破坏性没有行为人主观想象的那么大,炸药受潮失效,没有将爆炸物投掷到所要求的位置,爆炸物被他人发现而被拆除等,实际上并未造成危害公共安全的结果。但是,无论哪种原因存在,只要行为人实施了爆炸行为,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就构成爆炸罪。爆炸罪的成立并不要发生危害公共安全的实际后果。3、主体要件
    2023-02-21
    400人看过
  • 非法买卖爆炸物多少才构成犯罪
    按《刑法》第一百二十五条规定,对于买卖爆炸物的当事人,都涉嫌刑事犯罪,但买和卖的行为不一样,所以罪名也不一样,另外,对于量刑,由人民法院根据实际情况及相关法律规定进行确定,所以量刑是否一样,请自行根据人民法院的判决进行确定。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二十五条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非法制造、买卖、运输、储存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危害公共安全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单位犯前两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2023-06-14
    493人看过
  • 非法制造危险物质罪最少判几年?
    非法制造危险物质罪,最少是判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则判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但是单位犯该罪的,对其直接责任人员按上述规定处罚,并对单位处以罚金。一、非法持有危险物质处罚根据我国法律规定,非法持有危险物质可以非法储存危险物质罪定罪处罚。一般可以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的有期徒刑,如果存储危险物质的情节严重的,可以处以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如果是单位犯该罪的,应当对单位进行处罚,具体处罚是判处罚金,同时应当对直接负责人定罪处罚。二、非法运输危险物质罪有哪些惩罚非法运输危险物质罪的处罚:犯本罪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上述规定处罚。《刑法》第一百二十五条第一、三款规定,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的,处
    2023-03-31
    429人看过
  • 涉嫌爆炸罪判处多少年
    犯爆炸罪,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这里严重后果,是指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损害极端严重的,处死刑或无期徒刑。涉嫌爆炸罪自首可以从轻处罚吗《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七条【自首】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论。犯罪嫌疑人虽不具有前两款规定的自首情节,但是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可以从轻处罚;因其如实供述自己罪行,避免特别严重后果发生的,可以减轻处罚。爆炸罪属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犯罪,犯罪嫌疑人无论出于什么样的目的,也不能以爆炸这种方法宣泄个人负面情绪。如果因为爆炸罪被判处了死刑
    2023-07-24
    136人看过
  • 什么叫过失爆炸罪 过失爆炸罪判多少年
    是指行为人出于过失引起爆炸,危害公共安全,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犯过失爆炸罪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一、爆炸罪既遂的判刑是什么爆炸罪既遂的判刑如下:1、放火、决水、爆炸、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2、放火、决水、爆炸、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造成重伤、死亡或者给公私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3、过失犯罪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4、过失犯罪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爆炸罪,是指故意引起爆炸物或其他设备、装置爆炸,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二、新刑法对过失爆炸罪既遂的处罚标准过失爆炸罪指的是过失地引发爆炸物,造成严重后果,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重大公私财
    2023-04-11
    212人看过
  • 抢夺爆炸物罪既遂判刑标准多少年?
    我国人民法院对于构成抢夺爆炸物罪的既遂的犯罪分子,判刑处罚的具体标准为: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若是抢夺国家机关、军警人员、民兵的爆炸物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抢夺爆炸物罪既遂判刑标准多少年?的法律依据《刑法》第一百二十七条盗窃、抢夺枪支、弹药、爆炸物的,或者盗窃、抢夺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危害公共安全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抢劫枪支、弹药、爆炸物的,或者抢劫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危害公共安全的,或者盗窃、抢夺国家机关、军警人员、民兵的枪支、弹药、爆炸物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十章 军人违反职责罪    第四百三十八条 盗窃、抢夺武器装备或者军用物资的,处五年
    2022-07-15
    87人看过
  • 构成爆炸罪一般判多少年
    构成爆炸罪一般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造成严重后果,比如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条规定,放火、决水、爆炸、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第一百一十五年第一款规定,放火、决水、爆炸、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构成爆炸罪怎么判刑1、爆炸罪,是指故意用爆炸的方法,杀死杀伤不特定多人、毁坏重大公私财物,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由于爆炸罪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破坏社会秩序,所以法律规定这种犯罪处罚年龄的起点较低。根据规定,己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爆炸罪,应当负刑事责任。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爆炸罪如何量刑要依据犯
    2023-07-25
    498人看过
  • 犯了过失爆炸罪判多少年
    犯过失爆炸罪的会被追究刑事责任。一般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立案规定为:1、行为人实施了过失引起爆炸的行为;2、过失引起爆炸的行为必须危害公共安全;3、造成严重后果;4、过失引起爆炸的行为与严重后果之者必须具有因果关系。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一十五条放火、决水、爆炸、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依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据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过失犯前款罪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一、过失爆炸罪与爆炸罪的区别1、主观方面不同。过失爆炸罪在主观方面只能是出于过失,既可以是过于自信的过失,行为人对其引起爆炸的行为可能造成危害公共安全的严重后果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也可以是疏忽大意的过失,即行为应当预见其爆炸行为可能造成危害
    2023-03-23
    288人看过
  • 爆炸危害公共安全罪最高判多少年
    没有爆炸危害公共安全罪,只有爆炸罪危害公共安全,判刑如下:1.故意犯,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造成严重后果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3.过失犯,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爆炸危害公共安全罪判多长时间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没有爆炸危害公共安全罪,只有爆炸罪,判刑依据为若是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会被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若是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条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2023-08-03
    81人看过
  • 非法制造爆炸物罪的惩处措施有哪些?
    行为人犯非法制造爆炸物罪既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非法制造枪支弹药爆炸物罪指的是违反国家枪支弹药管理法规,私自制造枪支弹药爆炸物的行为。属于危害公共安全罪。本罪主要特征:(1)主观上出于故意,并具有牟利、抢劫、报复杀人或其他目的。(2)客观上实施了非法制造行为。一般非法制造爆炸物罪是怎么量刑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二十五条的规定,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罪,是指行为人违反国家有关枪支、弹药、爆炸物管理的法规,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触犯这一罪行的将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二十五条: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
    2023-07-05
    62人看过
  • 非法制造、运输、邮寄、弹药、爆炸物罪的立
    想要构成非法制造、运输、邮寄、弹药、爆炸物罪,必须要满足下列要件:1.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2.本罪客观方面表现为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的行为。3.本罪主体为一般主体,即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都可以构成。4.本罪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明知是枪支、弹药、爆炸物而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其动机则可能多种多样,有了营利,有的为了实施其他犯罪。不同的动机一般不影响定罪。非法邮寄爆炸物罪立案标准是什么1、只要是有非法邮寄爆炸物行为的,就会构成非法邮寄爆炸物罪,公安机关会依法立案。依据刑法规定,犯此罪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二十五条,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罪非法制
    2023-08-01
    320人看过
  • 非法运输爆炸物罪判刑最新规定?
    非法运输爆炸物罪判刑最新规定是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罪是指行为人违反国家有关枪支、弹药、爆炸物管理的法规,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非法运输爆炸物罪被追究什么刑事责任若行为人的行为构成非法运输爆炸物罪的既遂的,我国人民法院应当《刑法》中的相关规定追究其刑事责任: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本罪的犯罪主体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单位。《刑法》第一百二十五条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非法制造、买卖、运输、储存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危害公共安全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单位犯前两款罪
    2023-07-27
    257人看过
  • 爆炸罪既遂最少判几年?
    刑事责任年龄
    爆炸罪最少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爆炸罪,是指故意用爆炸的方法,杀伤不特定多人、毁坏重大公私财物,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即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均可成为本罪的主体。一、什么叫爆炸罪?爆炸罪的概念:行为人故意用爆炸的方法,杀死杀伤不特定多人、毁坏重大公私财物,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触犯爆炸罪,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二、爆炸罪的构成要件包括哪些(一)犯罪主体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即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均可成为本罪的主体。由于爆炸罪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破坏社会秩序,所以法律起规定这种犯罪处罚年龄的起点较低。根据刑法第17条第2款的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爆炸罪,应当负刑事责任。(二)犯罪客体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
    2023-03-15
    485人看过
换一批
#刑罚种类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有期徒刑是我国刑法规定的刑罚的一种,指在一定期限内剥夺犯罪人的自由,实行强制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有期徒刑是我国适用面最广的刑罚方法。 对于判处有期徒刑的罪犯,最高减刑数额为原判刑期的一半。判刑十五年,最多减刑七年六个月。... 更多>

    #有期徒刑
    相关咨询
    • 根据刑法规定非法制造爆炸物罪会判多久?
      江西在线咨询 2023-08-24
      根据刑法规定非法制造爆炸物罪判刑:情节严重的,处十年以上十五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情节一般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本罪为危害公共安全类犯罪,非法制造爆炸物必须达到危害公共安全的程度才涉嫌构成本罪。
    • 用硝酸铵制造爆炸物品能判多少年
      上海在线咨询 2022-12-16
      明知硝酸铵是国家严控严管的民用爆炸物品仍非法购买,其行为构成了非法买卖爆炸物罪。被告人武九华非法买卖爆炸物,数量达十六吨,情节严重,依法应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鉴于武九华归案后,能如实供述犯罪事实,当庭自愿认罪,认罪态度较好,具有悔罪表现,同时考虑武九华非法买卖爆炸物确是因生产所需,其目的是为了节省成本,其行为没有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故对其可以依法从轻处罚。遂以非法买卖爆炸物罪判处
    • 非法储存爆炸物罪既遂最少判几年
      福建在线咨询 2022-10-18
      非法储存爆炸物罪既遂最少判三年。 《刑法》第一百二十五条规定,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非法制造、买卖、运输、储存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危害公共安全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单位犯前两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 中国新刑法非法制造爆炸物罪既遂判几年?
      安徽在线咨询 2023-11-26
      法律分析 非法制造爆炸物罪既遂的,一般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对于情节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单位犯此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上述规定处罚。
    • 制造枪支爆炸物品罪判几年
      宁夏在线咨询 2022-02-13
      属于非法制造枪支,3-10年的刑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二十五条【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罪、非法制造、买卖、运输、储存危险物质罪】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制造、买卖、运输枪支、弹药、爆炸物等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