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判定某人是否犯有重婚罪
按照如下要件判定某人犯有重婚罪:
1.犯罪主体为一般主体;
2.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
3.侵害的客体是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关系;
4.客观方面表现为有配偶的人又与他人结婚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五十八条
【重婚罪】有配偶而重婚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二、重婚罪的追诉时效
重婚罪的追诉时效是5年。
《刑法》第八十七条
犯罪经过下列期限不再追诉:
(一)法定最高刑为不满五年有期徒刑的,经过五年;
(二)法定最高刑为五年以上不满十年有期徒刑的,经过十年;
(三)法定最高刑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经过十五年;
(四)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二十年。
如果二十年以后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
三、重婚罪能取保候审吗
重婚罪能取保候审。重婚罪取保候审的条件是:
1.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2.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3.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4.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羁押期限届满由公安机关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四章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第二百五十八条 有配偶而重婚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
判定女方是否重婚罪犯?
353人看过
-
如何查某人有无犯罪前科
495人看过
-
如何判断某项行为是否属于共同犯罪?
167人看过
-
频繁与某人在一起是否会被定罪为重婚罪
456人看过
-
褚某某、芮某某犯重大责任事故罪
391人看过
-
成龙犯了重婚罪吗重婚罪如何判
198人看过
-
三人指控某人犯有罪行,是否能够定罪?河北在线咨询 2024-11-19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和《刑法》第五十六条的规定,仅凭口供而缺乏其他确凿证据支持无法对犯罪行为进行定罪。在所有刑事案件中,每一项证据都必须遵守“孤证不能定罪”的原则,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的原则。 在审判过程中,对于只有被告人供述而没有其他证据的情况,法院应依法作出无罪裁决。此外,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采用暴力、威胁等非法方法收集的
-
如何判断某人是否属于自首?广西在线咨询 2024-12-21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63条规定了犯罪以后自首可以从轻处罚的原则。1997年刑法第67条规定了我国的自首制度,与原刑法第63条相比,作出了如下修改与补充: 1. 明确规定了自首的概念。即:“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同时补充规定了:“以自首论”的特殊情形,即“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论
-
如何判断犯罪嫌疑人是否犯有故意犯罪?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4-11-12故意犯罪是指行为人在故意心理状态下实施的犯罪,这是犯罪构成要件中主观方面的一种心理状态。依据《刑法》的规定,故意犯罪需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 行为人须明确自己的行为可能对社会的危害结果,无论是必然发生还是可能发生。 2. 行为人须希望或者放任这种危害结果的发生。
-
没有离婚又犯重婚罪是否应判山东在线咨询 2022-05-01关键看是否领取结婚证。如没有领取结婚证,只是在一起,不属于重婚。构成重婚罪的最基本要件是:没有离婚而又与他人结婚。 一【重婚罪的首要条件】 构成重婚罪的条件有两种情形,符合其中之一,视为重婚罪: 【1】没有离婚又与他人结婚的情形:这种情形是针对已婚涉案人而言的。 【2】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情形:这种情形是针对涉案嫌疑人中未婚的一方而言的。 二【《刑法》对重婚罪的处罚规定】 第二百五十八条:【
-
关于如何判断某人是否被判处管制,贵州在线咨询 2024-11-26通常,管制适用于以下情况: 1. 犯罪行为性质较轻、对社会的危害较小。我国刑法分则规定,可以适用管制的犯罪主要集中在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和妨害婚姻家庭罪中,这些犯罪的共同特点是罪行性质不十分严重,社会危害性较小。 2. 犯罪分子的人身危险性较小。管制并非剥夺犯罪人的人身自由,而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其人身自由。因此,适用管制刑的犯罪分子必须具有较小的人身危险性,否则管制将难以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