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非法领养是不是犯法的行为
在讨论非法领养是否构成犯法行为时,我们需要明确“非法领养”的含义。非法领养通常指的是违反法律规定进行的领养行为。
1.我们要明确的是,如果领养过程中涉及金钱交易,那么这种行为就是违法的。当父母考虑将孩子送养时,必须确保夫妻双方共同作出决定,除非其中一方下落不明或失踪,此时可以单方送养。
2.收养人和送养人之间的收养行为应当是自愿的。特别是当收养对象为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时,必须征得其本人的同意。
3.我国《民法典》对送养孩子作出了明确规定,送养人必须是孤儿的监护人、社会福利机构或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子女的生父母。
4.如果送养行为不符合这些规定,那么有可能会被视为遗弃孩子,并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送养孩子相关规定
在送养孩子的问题上,我国《民法典》给出了明确的法律规定。
1.生父母送养子女时,必须双方共同送养,除非其中一方下落不明或查找不到,此时可以单方送养。
2.如果送养孩子涉及到有抚养义务的人,必须征得其同意。如果监护人不愿意继续履行监护职责,应当依法另行确定监护人。
值得注意的是,未成年人的父母如果均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那么监护人不得将其送养,除非父母对该未成年人有严重危害可能。这一规定旨在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防止其被不当送养。
三、收养孩子的条件
收养孩子是一个需要严格遵循法律规定的过程。
1.收养人必须具备一些基本条件,如无子女、有抚养教育被收养人的能力、未患有在医学上认为不应当收养子女的疾病以及年满30周岁等。
2.有配偶者领养子女时,必须夫妻双方共同同意。无配偶的男性领养女性时,领养人与被领养人的年龄应当相差四十周岁以上。这些规定旨在防止利用领养关系进行不正当行为,保护被领养人的权益。
3.在收养过程中,还有一些特殊情况可以不受一些常规限制,如领养三代以内同辈旁系血亲的子女或收养孤儿、残疾儿童等。这些特殊情况的考虑主要是基于亲情和社会福利因素。
综上所述,无论是送养孩子还是收养孩子,都必须严格遵循我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确保行为的合法性和被收养人的权益。
-
非法领养犯罪吗?
53人看过
-
非法行医是违法还是是一种犯罪行为
302人看过
-
哪些行为是非法集资从犯
255人看过
-
非法行医罪是否属于刑法上的犯罪行为
477人看过
-
胁迫行为是非法的
377人看过
-
行业领导者是否涉及非法或不道德的广告行为?
168人看过
-
为什么是犯罪行为?是不是涉嫌非法行医罪?广西在线咨询 2022-10-06司法解释规定,实施非法行医犯罪,同时构成生产、销售假药罪,生产、销售劣药罪,诈骗罪等其他犯罪的,依照刑法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据我国《刑法》的规定,非法行医罪的刑罚分为三个量刑幅度,一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单处罚金;二是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三是造成就诊人死亡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
出售手机卡是不是非法行为犯罪青海在线咨询 2022-08-09符合以下任一情形就构成犯罪: 1.手机卡信息被他人用于犯罪; 2.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他人利用手机卡公民个人信息实施犯罪,向其出售或者提供手机卡; 3.倒卖手机卡包含的个人信息五十条以上; 4.违法所得五千元以上; 5.数量未达到第三项至第五项规定标准,但是按相应比例合计达到有关数量标准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条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
-
逃税上当是非法犯罪还是犯法行为海南在线咨询 2022-07-10逃税是属于犯罪的行为。逃税罪是指纳税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逃避缴纳税款数额较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十以上,扣缴义务人采取欺骗、隐瞒等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已扣已收税款,数额较大或者因逃税受到两次行政处罚又逃税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零一条纳税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逃避缴纳税款数额较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十以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
-
儿媳不赡养公婆是不是行为犯法台湾在线咨询 2023-04-271、媳妇不赡养公婆并不犯法,赡养人的配偶只是有协助赡养人履行赡养义务。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 2、赡养人是指老年人的子女以及其他依法负有赡养义务的人。赡养人的配偶应当协助赡养人履行赡养义务。 3、法律依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第十四条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赡养人是指老年
-
融资是不是非法行为香港在线咨询 2022-01-05个人融资不违法。但禁止私人融资(国内禁止企业相互借贷,但有条件保护私人贷款。私人贷款是指以公民为借款人或者贷款人的贷款关系,包括公民之间的贷款、公民与企业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之间的贷款)。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共存款,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1)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共存款,金额20万元以上,单位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