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到什么标准转让金融机构经营许可证罪才能立案?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2-07-02 07:29:31 425 人看过

转让金融机构经营许可证罪满足以下标准的,应予立案:行为人转让商业银行、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证券公司、期货公司、保险公司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经营许可证或者批准文件的,应予立案追诉。本罪为行为犯,即本罪只要行为人出于故意实施了转让金融机构经营许可证的行为即可构成。达到什么标准转让金融机构经营许可证罪才能立案?的法律依据

《刑法》第一百七十四条

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擅自设立商业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

伪造、变造、转让商业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经营许可证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单位犯前两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三章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第四节 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    第一百七十四条 未经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擅自设立商业银行、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证券公司、期货经纪公司、保险公司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n伪造、变造、转让商业银行、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证券公司、期货经纪公司、保险公司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经营许可证或者批准文件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n单位犯前两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更多法律综合知识相关文章
  • 第一百七十四条【擅自设立金融机构罪;伪造、变造、转让金融机构经营许可证罪定义、量
    刑法解释:第一百七十四条【擅自设立金融机构罪;伪造、变造、转让金融机构经营许可证罪定义、量刑】第一百七十四条未经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擅自设立商业银行、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证券公司、期货经纪公司、保险公司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伪造、变造、转让商业银行、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证券公司、期货经纪公司、保险公司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经营许可证或者批准文件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单位犯前两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解释】本条是关于擅自设立金融机构罪和伪造、变造、转让金融机构经营许可证、批准文件罪及其处罚的规定。本条共三款。第一款是对擅自设立金融机构罪及其处罚的规定。将97年刑法第一百七十四条第一
    2023-04-25
    131人看过
  •  重新审视变造金融机构经营许可证罪的立案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七十四条,伪造、变造、转让金融机构的经营许可证或批准文件的行为,将受到法律制裁。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变造、转让金融机构的经营许可证或批准文件。一旦被发现,将面临法律制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七十四条,伪造、变造、转让商业银行、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证券公司、期货公司、保险公司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经营许可证或者批准文件的行为,若满足以下条件,将受到法律制裁:予以立案追诉。伪造、变造金融许可证会怎样?根据我国《金融法》第七十五条的规定,伪造、变造金融许可证的行为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该条款明确规定,伪造、变造金融许可证的,由公安机关对单位并处二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记过或者记大过的处分。此外,《金融法》第七十六条也明确规定,伪造、变造金融许可证的处罚为:由公安机关对单位并处五十万元以上二百万
    2023-11-22
    499人看过
  • 转让金融机构批准文件罪立案要求什么?
    转让金融机构批准文件罪的立案条件:根据我国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转让金融机构批准文件罪是行为犯,只要行为人实施了转让商业银行、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证券公司、期货公司、保险公司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经营许可证或者批准文件的行为,即构成本罪,应予立案追诉。犯了转让金融机构批准文件罪既遂怎么惩罚构成转让金融机构批准文件罪:1、一般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2、如果是属于情节严重的,一般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第二十五条伪造、变造、转让商业银行、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证券公司、期货公司、保险公司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经营许可证或者批准文件的,应予立案追诉。《刑法》第一百七十四条伪造、变造、转让商业银行、证券交易所
    2023-08-14
    487人看过
  • 转让金融机构经营许可证罪既遂刑事责任应该怎么承担
    只要实施了伪造、变造、转让商业银行、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证券公司、期货经纪公司、保险公司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经营许可证或者批准文件的,即构成犯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如果“情节严重”的,加重处罚,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这里所说的“情节严重”的具体情况由最高司法机关在总结司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司法解释予以明确。一般而言,情节严重应包括下列情形:(1)多次伪造、变造、转让经营许可证或者批准文件的;(2)伪造、变造经营许可证或者批准文件数量较大的;(3)伪造、变造经营许可证或者批准文件又出售、出租的;(4)利用伪造、变造、转让的经营许可证或者批准文件进行经营,严重干扰国家金融秩序的;(5)利用伪造、变造、转让的经营许可证或者批准文件,进行诈骗的;(6)利用伪造、变造、转让的经营许可证或者批准文件进行营业,给
    2023-02-27
    88人看过
  • 认定转让金融机构经营许可证罪既遂后会被怎样判刑?
    转让金融机构经营许可证罪的判刑标准一般是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七十四条【擅自设立金融机构罪】未经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擅自设立商业银行、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证券公司、期货经纪公司、保险公司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伪造、变造、转让金融机构经营许可证、批准文件罪】伪造、变造、转让商业银行、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证券公司、期货经纪公司、保险公司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经营许可证或者批准文件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单位犯前两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一、保险犯罪涉及擅自设立保险机构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74条规定未经中国人
    2023-03-07
    488人看过
  • 伪造金融机构经营许可证罪的构成要件是什么
    1、主体要件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可以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且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也可以是单位。由于伪造、变造、转让金融业务经营许可证这三种行为特征不同,从事犯罪活动的主体也会有所差异。一般而言,伪造、变造经营许可证的行为是个人所为,当然也不排除个别单位也可能实施伪造、变造的行为。而转让经营许可证的犯罪,则一般都是该许可证的持有者,即单位行为。在实践中也会有个别未经单位同意或者是窃取许可证进行转让的行为发生。2、主观要件本罪在主观方面必须出于故意,一般具有营利或谋取其他非法利益的目的。3、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的金融管理制度。4、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非法伪造、变造、转让金融机构经营许可证或者批准文件的行为。一、我国刑法变造国家有价证券罪的构成要件有哪些1、客体要件。本罪所侵害的客体是国家有关证券的管理制度。2、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伪造、变造国库券或者国家发行的其
    2023-03-11
    270人看过
  • 伪造、变造、转让金融机构经营许可证、批准文件罪认定就怎样的?
    适用本罪时,应注意区分伪造、变造、转让金融机构经营许可证罪与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及盗窃、抢夺、毁灭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的界限。两者在犯罪对象、犯罪行为方式上都有易混淆之处,其主要区别在于:1、侵犯的客体不同。前者侵犯的是国家的金融管理制度;后者侵犯的是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正常管理活动。2、犯罪对象不完全相同。前者的对象是金融机构经营许可证;后者的对象是公文、证件和印章。金融机构经营许可证当然也是一种证件,因而两者在犯罪对象上有交叉。3、行为方式不完全相同。前者除伪造、变造外,尚有转让;后者除伪造、变造外,尚有买卖、盗窃、抢夺,毁灭。在实践中,如果是伪造、变造、转让金融机构经营许可证的,虽然金融机构经营许可证也居于一种证件,但由于立法上予以特别规定,因此应以伪造、变造、转让金融机构经营许可证罪论处。如果行为人盗窃、抢夺、毁灭金融机构经营许可证的,应以
    2024-02-01
    216人看过
  • 刑法变造金融机构经营许可证罪既遂的量刑标准?
    刑法变造金融机构经营许可证罪既遂的量刑标准是:1、犯此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2、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3、单位犯本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照个人犯处罚。犯伪造金融机构经营许可证罪的量刑标准?行为人构成伪造金融机构经营许可证罪的,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如果存在情节严重的情形,处以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且处以罚金。本罪的犯罪主体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单位。单位犯此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的同时,并且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上述规定进行处罚。《刑法》第一百七十四条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擅自设立商业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
    2023-07-25
    202人看过
  • 达到什么标准侵占罪才能立案?
    侵占罪侵占数额2万元以上不满20万元的,属于数额较大,可以予以立案行为人构成侵占罪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二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一、捡到手机派出所会逮吗会,捡到他人丢失的手机,应当交还失主。捡到手机不归还犯法,这是非法所得,构成了侵占罪。侵占罪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二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二、侵占个人3000元以上如何处理侵占个人财产3000元以上的,不构成侵占罪,因为没有达到犯罪的立案标准,行为人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二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三、侵占遗忘物的要处罚吗侵占遗忘物且数额较大,拒不交出的,要处罚。
    2023-03-31
    344人看过
换一批
#法律综合知识
北京
律师推荐
    #法律综合知识 知识导航
    展开

    法律综合知识是指涵盖法律领域各个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它包括法律理论、法律制度、法律实务等方面的内容,涉及宪法、刑法、民法、商法、经济法、行政法等多个法律领域。... 更多>

    #法律综合知识
    相关咨询
    • 什么样的情况下才能立案转让金融机构经营许可证
      湖南在线咨询 2021-10-09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起诉标准的规定(2)》第25条:伪造、变造、商业银行、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证券公司、期货公司、保险公司或其他金融机构的经营许可证和认可文件的,应立案起诉。
    • 怎样认定构成金融机构转让经营许可证罪
      甘肃在线咨询 2022-11-15
      转让金融机构经营许可证罪的处罚方式是: 1、犯此罪的普通情节,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2、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3、单位犯此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上述规定处罚。
    • 2022年中国对转让金融机构经营许可证罪立案标准的规定有哪些
      云南在线咨询 2022-11-26
      中国对转让金融机构经营许可证罪立案标准的规定有伪造、变造、转让商业银行、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证券公司、期货公司、保险公司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经营许可证或者批准文件的,应予立案追诉。 《刑法》第一百七十四条【擅自设立金融机构罪】未经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擅自设立商业银行、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证券公司、期货经纪公司、保险公司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二万元以上二
    • 刑法规定伪造经营许可证,转让金融机构经营许可证
      天津在线咨询 2021-11-17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刑事案件起诉标准的规定(二)》第二十五条:伪造、变造、转让商业银行、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证券公司、期货公司、保险公司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经营许可证或者批准文件的,应当立案起诉。
    • 金融机构初犯转让经营许可证罪能判多少年
      上海在线咨询 2022-11-03
      只要实施了伪造、变造、转让商业银行、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证券公司、期货经纪公司、保险公司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经营许可证或者批准文件的,即构成犯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如果“情节严重”的,加重处罚,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 这里所说的“情节严重”的具体情况由最高司法机关在总结司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司法解释予以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