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诉人在法庭上对被告怎么提问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3-04-27 17:24:17 206 人看过

一、公诉人在法庭上对被告如何提问

1.掌握“明知故问”的技巧。前文已经论及,公诉人在法庭上的讯问是一种“明知故问”,公诉人对被告人讯问的问题,应当知道已经具有充足的证据予以支持的答案,问话的目的,也是让被告人将这一答案说出来,所以公诉人在讯问时就要做到不露声色与痕迹地让被告人自己把答案说出来,而公诉人不要急于帮被告人将此话说出来。

2.不要面面俱到。公诉人的讯问要做到详略得当,必要时根据被告人的答话及态度及时调整问话的内容,讯问要有针对性,简洁明了。公诉人庭审讯问作为法庭调查的一部分,是为了配合法庭查清案件事实,所以,对于被告人认罪的部分没有必要再重复讯问,必要时,可以问:你在侦查阶段所做的供述是不是事实?或者对于一些案件的核心问题简单讯问:你说你认罪,并且说过去的供述都是事实,那么你确实收受了××送给你的8万元钱,是不是?等等。对于不认罪的被告人,讯问应直接针对被告人不认罪、翻供及控辩双方可能存在争议的部分进行,这也是庭审讯问与侦查讯问的重要区别。

3.实则实之,伪则揭之。被告人在刑事诉讼中处于被追诉的地位,案件处理结果对其有着直接的利害关系,因而在供与不供、供多供少、如何供述方面经历了较长的思想斗争,反映在法庭的供述方面,就是各被告人当庭的态度各有不同。针对各种不同的情形,讯问时就要注意区别对待,能够如实供述的,要让其供述内容与起诉书认定的事实相吻合;对于不认罪的被告人,应找准要害情节展开讯问,紧紧围绕起诉书指控的犯罪事实,讯问思路必须明确,要通过讯问让其不能自圆其说,或者陷入前后矛盾、得出荒谬的结论,从而揭穿其谎言,使法庭和旁听人员对其产生不信任感,对其供述不加采信。

4.态度严肃,威而不怒。讯问被告人是法庭审理中的重要内容,是检察人员代表国家支持公诉活动中的重要内容,因而公诉人要注意法庭上的形象,对被告人的讯问活动,态度要严肃认真,语气要威严但不盛气凌人,更不能随意训斥被告人,因被告人的态度而在法庭上暴跳如雷、丧失风度,讯问语言要语意确定,不拖泥带水。提问的语言表达要简洁、清楚,使人能够明确理解问话的意思,在讯问过程中,一般不宜反复打断被告人的答话,但被告人没有围绕问话内容进行陈述时,或者对事实过程的陈述过于绕弯子时,可以直接提问具体问题,让被告人直接回答。

5.问案件事实与过程,不急于辩论案件定性。法庭上的讯问活动,是针对起诉书所认定的事实要求被告人进行陈述,这一陈述主要是陈述案件的经过和被告人的行为,至于这一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构成什么犯罪,则是在事实确认之后的司法认定问题,因而在讯问中公诉人就不要急于问被告人行为的性质,否则容易触动被告人的敏感神经,回避问题、甚至拒不供认,如一些强奸、受贿等案件,被告人对基本事实是承认的,但对案件定性存在异议,这时公诉人只要问明该事实是不是被告人做的、是如何做的即可,如果在讯问时就使用了定性的语言,如:你受贿后有无为行贿人谋取得益?这样直白的问话可能会导致被告人的抗拒:我不是受贿,是礼尚往来,如此等等。

二、公诉人讯问被告的基本规则

(一)关联性规则

讯问的关联性是指讯问的内容与案件事实是否有客观联系,是否能够对案件的待证事实有揭示作用。关联性规则要求讯问应当有针对性,讯问内容必须与指控有关。《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36条规定“审判长对于控辩双方讯问被告人的内容与本案无关或者发问的方式不当的,应当制止”。《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355条规定“讯问被告人、询问证人应当避免可能影响陈述或者证言客观真实的诱导性讯问、询问以及其他不当讯问、询问”。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凡是与指控的事实没有某种联系的问题都不能发出讯问,这种联系不能局限于有因果关系的事实,关键在于对查明案件有无作用。二)证据支撑规则

由于公诉人对被告人的讯问是“明知故问”,在于向法庭揭示指控的脉络,这一规则要求,公诉人对被告人的讯问,应当有一定数量的证据支撑,否则,一旦被告人回答出乎意料,便会陷入被动;反之,即使被告人翻供,也可以宣读被告人原来的供述,结合有关证据,采取有效对策,以使庭审顺利进行。比如,有这样的讯问:“你在公安机关为什么承认了?”答:“开始我不承认,可他们打我。”“你到底干没有干?”“没有干。”“你态度很不好?”“我说的都是事实。”下面因没有什么证据和理由对付被告人,再问下去,只会越来越被动。所以只好对被告人做了几句训斥便结束讯问。象这样的讯问是不可取的。要使讯问具有揭露犯罪,制服被告人的把握,一定要有证据作支撑。

(三)区别对待规则

这一规则要求,对有数个罪名指控的被告人,应当对每项指控罪名涉及的每个犯罪事实与情节逐一讯问;对共同犯罪的被告人应当分别讯问,可选择其中实施主行为或者参与犯罪全过程的被告人先讯问,或者选择能如实陈述或者陈述较清楚的被告人先讯问;对既有共同犯罪又有单独犯罪的被告人,一般先讯问共同犯罪部分再讯问单独犯罪部分。对被告人就起诉书的指控已陈述清楚且无差异的,在一般情况下可不再重复讯问。如果被告人陈述的内容十分简单,就必须按照犯罪构成的诸要件,对被告人进行详细讯问。在讯问中,公诉人不应当重复被告人回答的内容,不宜在被告人尚未回答完前一问题时就接着发问。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08月01日 20:06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犯罪构成相关文章
  • 被告提起上诉多久开庭
    通常是在一个月到三个月之间。提出上诉后,二审法院通常在25日后才能收到上诉材料和卷宗,然后才会安排时间进行审理。在民事诉讼中,二审法院受理被告人对判决的上诉后,一般在三个月内开庭。二审开庭时间由二审法院决定;在刑事诉讼中,二审法院受理被告人对判决的上诉后,一般在两个月内开庭。一、二审法院抚养权案件开庭后多久下判决二审法院抚养权开庭后一般3个月下判决。《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六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对判决的上诉案件,应当在第二审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审结。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人民法院审理对裁定的上诉案件,应当在第二审立案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终审裁定。二、刑事诉讼审判阶段法院在收到并审查检察院移送起诉的案件后,除涉及国家秘密或个人隐私的案件,一般会公开开庭审理。法庭审理后,根据已经查明的事实、证据和有关的法律规定,分别作出以下判决:(一)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依据法律认定被告
    2023-03-06
    87人看过
  • 被告怎么提起上诉
    对于被告上诉的情况,原告二审期间要应诉,就一审法院判决的合法性、合理性提出意见。一般来讲,上诉方上诉时针对一审判决证据是否充分、事实是否清楚、适用法律是否正确、程序是否正确提出意见,要求撤销原判决。被上诉方应当认真阅读上诉状,就上诉人提出的上诉意见逐一发表意见,必要时就相关事实提供证据以证明一审判决合法性。一、二审改判的几率有多大案件二审的改判的情况有:1、没有掌握新的有利证据,那么二审改判的几率并不大;2、只有掌握新的有利证据,二审改判的几率才会有所提高;3、且如果对于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的案件,如果要上诉,一般二审法院会驳回其申请。一、二审的法律程序如下:1、原审法院收到上诉状后,会将副本在5日内送达被上诉人,由此时间可推算对方是否上诉,当然也可以询问一下承办法官,在某些情况下,当事人可能并非同一天收到判决;2、如果收到上诉状,被上诉人有15天答辩期,二审答辩较一审重要,因为一审要开
    2023-03-10
    287人看过
  • 被告人法庭上说谎怎么判
    无论何种诉讼,均不能强迫被告人“自证其罪”,也就是说,被告人为自己辩解,哪怕是撒谎,也是法律允许的行驶辩解权的体现。但各种诉讼总会有些不利后果,稍有差别。如民事诉讼若能查实被告人撒谎,在判决赔偿时会略有提高;刑事诉讼若能查实,则在量刑时,会以认罪态度不好、无悔罪表现酌情从重处罚。民事诉讼如何制裁虚假陈述当事人意见还明确了对作虚假陈述当事人可视情形采取的五种制裁措施。对当事人之间恶意串通,企图通过诉讼、调解等方式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等行为,谋取不法利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虚假陈述的规制一般包括:1、加重就案件事实的证明责任,主要包括:不予采信行为人的相关陈述,采信对方诉讼参加人的陈述,采信行为人对己最为不利的陈述,降低行为人所举证据的证明力,提高行为人就某一事实进行证明的证明标准,不予准许行为人的相关取证、延期举证或鉴定申请等;2、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包括赔偿责任,主要包括:相应的诉讼
    2023-04-21
    150人看过
  • 被告对等被告在什么时候提出反诉
    被告提起反诉的时间应当在举证期限届满前提出,但我国民诉法并没有具体的规定,最迟应该在一审法庭辩论终结前提出。反诉的提起不因本诉的撤回而撤回,反诉是独立存在的,且反诉要与本诉基于同一种法律关系或基于同一法律事实。一、本诉原告撤诉后反诉如何处理在民事案件中,本诉撤诉的,反诉应该继续审理。原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按撤诉处理;被告反诉的,可以缺席判决。也就是说,在原告存在按撤诉处理的情形下,如果被告提起了反诉,人民法院应当继续审理反诉并可缺席判决。可见,本诉原告撤诉,并不影响反诉的继续审理。人民法院应对本诉部分作出裁定,准许原告撤回本诉;对于反诉部分应继续审理并依法作出裁判。二、本诉撤诉后反诉怎么处理反诉具有其自身的独立性,反诉是诉的一种,是被告提出的独立的诉讼请求,这项诉讼请求的提起同样需要被告具有提起诉讼的权利,并要按照起诉的基本要求向法院提起,反
    2023-03-22
    98人看过
  • 交通事故被告怎么在法庭上说
    大体来说,答辩时可以针对几个方面:对事故发生事实及事故责任的划分是否有异议。你垫付费用情况。承保情况。其他的根据法官的引导来,基本上也就是围绕这些问题。1、看你的保险是否充足,如对方的损失均是在保险责任范围内,且被告方没有免责的情况,由保险公司正常答辩就可以了。因为最终被告只承担诉讼费以及非医保用药就可以了,其他均由保险公司赔付。2、看你对事故责任,事故事实有没有特别需要陈述或补充说明的,如有的话要在答辩时讲。3、对于前期垫付的费用一定要主张及举证,在案件中一并处理。一、交通事故被告不出庭后果严重吗交通事故被告不出庭后果是非常严重的,被告不出庭法庭通常情况下会缺席审判,根据原告的诉讼请求以及提交的证据,直接判决。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九条人民法院对必须到庭的被告,经两次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可以拘传。第一百四十四条被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
    2023-02-25
    335人看过
  • 在法庭上被告死不承认怎么办
    需要利用好证据材料,寻找对自己有力的材料。只要原告的证据真实、合法,被告不承认也没用,除非被告再举证推翻原告的证据。一、合同纠纷怎么诉讼合同纠纷怎么诉讼这个问题。合同纠纷当事人可以到有管辖权的法院起诉。一般而言,合同纠纷的管辖由以下情形确定:第一,合同有约定仲裁条款的,只要约定的仲裁条款符合法律规定,纠纷就只能通过仲裁解决,排除法院管辖。第二,合同有约定法院管辖的,只要相关约定符合法律规定,就由约定的法院管辖。一般而言,可以选择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签订地、原告住所地、标的物所在地等与争议有实际联系的地点的人民法院管辖。第三,如果没有约定管辖法院,但合同的性质是保险、票据、运输等特殊类型的合同,由法律规定的法院管辖。第四,如果没有约定管辖,也非上述特殊类型的合同,则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法院管辖。确定管辖法院后,就可以起草起诉书,准备证据材料。需要注意的是,起诉状和证据材料需根据
    2023-04-11
    448人看过
换一批
#犯罪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犯罪构成的四个要素是犯罪主体、犯罪客体、犯罪的主观方面和犯罪客观方面。只有符合上述四个条件的,才可认定行为构成犯罪,但犯罪成立后也可因为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原因而对犯罪认定予以否定。... 更多>

    #犯罪构成
    相关咨询
    • 上诉被告人开庭原告怎么应对
      西藏在线咨询 2022-03-11
      搜集证据,积极应诉答辩。否则,法院可以缺席判决。《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五条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被告,被告应当在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内提出答辩状。答辩状应当记明被告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住所、联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联系方式。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答辩状之日起五日内将答辩状副本发送原告。被告不
    • 被告人有证据,但被告人在法庭上提出的证据能带上法庭的吗?
      宁夏在线咨询 2022-03-10
      如果是需要在法庭上出示的证据,经过人民法院许可可以带进法庭。如果不是且可能危害法庭安全或妨害法庭秩序的,则不能带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法庭规则》第七条除经人民法院许可,需要在法庭上出示的证据外,下列物品不得携带进入法庭:(一)枪支、弹药、管制刀具以及其他具有杀伤力的器具;(二)易燃易爆物、疑似爆炸物;(三)放射性、毒害性、腐蚀性、强气味性物质以及传染病病原体;(四)液体及胶状、粉末状物品;(
    • 被告怎么反驳原告的质问,怎么在法庭上辩解
      辽宁在线咨询 2022-10-27
      这个过程是比较复杂的,可以聘请律师出庭代理案件。
    • 被告开庭怎么提交公告
      浙江在线咨询 2023-02-13
      如果要参加法院的开庭审判,可以提前到法院公告栏前,查看具体的审判公告,对于所有的公开审判案件,法院会在公告栏内张贴公告,公布具体的审判案件,开庭时间等事宜。如果要参加旁听,可以持本人身份Z,提前半小时,向法院法警申请,应该注意的是,批准参加的人数有限,须提前到达排队等候。对于参与的人,可以是亲属,也可以是其它的公民,记者未经法庭允许,是不能进行法庭报道相关庭审的。对于强J等涉及公民隐私的案件,不公
    • 起诉离婚被告在法庭上怎么陈述
      广东在线咨询 2021-11-25
      起诉离婚的原告应当在法庭上说明离婚案件的真实想法和意愿。在法庭审理过程中,原告应充分表达是否同意离婚、财产分割等问题。法官一般会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充分了解当事人的真实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