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法,在用人单位扣押一个月工资时,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要求单位支付未发放工资并要求单位支付经济补偿金。
一、怎么解决离退休人员养老金不足五年
一、劳动者在不同单位工作年限满15年,离退休年龄不足5年,用人单位可以进行经济性裁员。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者本单位工作年限每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经济补偿金。满半年不满一年的按一年支付,不满半年的按半年支付。
二、劳动者本单位连续工作年限满15年,离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用人单位不得进行经济性裁员。用人单位进行经济性裁员是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继续履行;劳动者不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已经不能继续履行的,用人单位应当经济补偿金的二倍支付赔偿金。
二、事业单位辞退员工补偿标准
事业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补偿标准与普通用人单位无较大差别,综述如下:
1、过错性解除,也称之为“随时解除”,针对劳动者有过错的情形。该种情况下用人单位不需要提前30天书面通知劳动者,可随时解除劳动合同。并且,用人单位无须支付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因为劳动者有过错;
2、非过错性解除,也称之为“预告解除”。该种情况下,用人单位需要履行法律规定的程序才有权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即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并且用人单位应支付经济补偿金;
3、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1年支付1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6个月以上不满1年的,按1年计算;不满6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并且有最低限制和最高限制;
4、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法的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劳动者有权要求单位继续履行合同或者按照经济补偿金的两倍要求赔偿金。
-
一个月工资被扣押,能否追回?
129人看过
-
单位能否扣除员工工资的一个月作为合法行为?
140人看过
-
员工请假一个月,企业是否有权扣除其工资?
477人看过
-
离职要提前一个月,否则扣一个月工资合法吗
193人看过
-
清算时补偿员工一个月基本工资是否合法
339人看过
-
一个月工资工地能否压合法?
263人看过
工资即员工的薪资,是指劳动者提供劳动后,用人单位依据国家相关规定或劳动合同的约定,以货币形式直接支付给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工资可以以时薪、月薪、年薪等不同形式计算。 工资至少每月支付一次,实行周、日、小时工资制的可按周、日、小时支付工资。... 更多>
-
离职员工突然扣员工半个月工资是否合法澳门在线咨询 2023-09-29如果要扣你半个月工资,前提得是你没有按照法律规定离职,同时要求公司举证损失,否则,你方可以拒绝,要求公司发放工资,公司拒不发放的,属于恶意克扣工资,可以去当地劳动局或者信访部门投诉。
-
扣除了一月的工资,员工现在辞工扣一个月工资合法吗宁夏在线咨询 2022-07-28除了正常扣除的费用,只有劳动者给用人单位带来损失的时候,用人单位才能扣除,且扣除量上也有限制。很多单位为了制约这种不负责的员工,在公司规章制度里会注明“员工未提前一个月通知解除合同,需要扣一个月的工资”。然而,劳动法并不允许单位和劳动者在法律之外设置违法责任,劳动法规定劳动者可以承担的违约金情形只有2种情况: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约定、劳动者违反培训服务期约定。也就是说企业规章制度中“扣一个月的工资”
-
押员工三个月工资是否符同劳动法?山西在线咨询 2022-10-10一般情况下,公司是不能随便扣员工工资的,在特殊情况下,公司是可以扣工资的,比如公司有证据能证明因为员工的原因,给公司造成了明显的经济损失。以下法条供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五十条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的工资。《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十五条用人单位不得克扣劳动者工资。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代扣劳动者工资:(一)用人单位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
-
扣押一个月工资合法吗? 如何处理香港在线咨询 2021-10-19不合法,在用人单位扣押一个月工资时,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要求单位支付未发放工资并要求单位支付经济补偿金。根据《劳动法》第50条,工资应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工人本人,不得减免或无故拖欠工人工资。《劳动合同法》第38条使用者有以下情况之一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1)未能立即全额支付劳动报酬的。同法第四十六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一)劳动者依照本法第三十八条规定
-
辞职公司扣押员工一个月工资怎么办山东在线咨询 2022-06-19可以向当地劳动监察大队投诉、举报或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 (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三)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 (四)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 (五)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