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府在遇到行政诉讼时应有何举措
1.行政机关在接到起诉状副本的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交证据和答辩状等其他规范性文件;
2.行政机关应该收集相关的证据,承担举证责任;
3.行政机关应该按时出庭应诉。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三十四条
被告对作出的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应当提供作出该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
被告不提供或者无正当理由逾期提供证据,视为没有相应证据。但是,被诉行政行为涉及第三人合法权益,第三人提供证据的除外。
二、行政诉讼不服的救济途径有哪些
1.监察救济。相对人就行政侵权行为向政府系统的行政监察部门申诉,请求救济。
2.立法救济。相对人就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侵权行为,向人民代表大会申诉,请求救济。
3.复议救济。复议救济是指相对人认为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向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上一级或其设置的专门机构申诉,请求救济。
4.诉讼救济。诉讼救济是指相对人认为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向人民提讼,由人民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违法行驶为予以撤销,造成损害者判令赔偿的救济途径。
三、行政诉讼的起诉期限是多久
行政诉讼的起诉期限是直接起诉的原则上为六个月。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作出行政行为之日起开始计算。若是因不动产提起诉讼的案件自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超过二十年,其他案件自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超过五年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四十五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服复议决定的,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复议机关逾期不作决定的,申请人可以在复议期满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2017修正):第五章 证 据 第三十四条 被告对作出的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应当提供作出该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n被告不提供或者无正当理由逾期提供证据,视为没有相应证据。但是,被诉行政行为涉及第三人合法权益,第三人提供证据的除外。
-
怎样应对政府行政诉讼?
210人看过
-
政府行政诉讼举行程序是怎样的
238人看过
-
政府行政诉讼如何管理
72人看过
-
行政诉讼:如何对政府进行起诉
279人看过
-
政府对行政诉讼的应对策略
253人看过
-
政府更新房屋政策的举措
127人看过
-
政府行政不作为政府应该如何进行检举举报?四川在线咨询 2022-07-30公务员行政不作为是违法,我国《行政诉讼法》第五十四条对行政不作为案件的处理,确立了判决履行的方式,即被告不履行或者拖延履行法定职责的,判决其在一定期限内履行。故对于行政不作为案件的处理方式应有六类,即裁定驳回起诉、驳回诉讼请求、判决履行、确认违法、责令采取补救措施、责令赔偿。 驳回诉讼请求。《行政诉讼法解释》第五十六条规定了起诉被告不作为理由不能成立的,人民法院应当判决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在司法实
-
政府与公民如何合作应对行政诉讼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2-09-02政府为公民的求助或投诉提供的法律途径包括:①行政仲裁制度。②行政复议制度。③行政诉讼制度。全面把握公民求助的途径: (1)政府为公民提供的求助或投诉的主要途径。开设热线电话,发展电子政务,设立信访部门,依法建立行政裁决、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 (2)求助或投诉的意义:①有助于解决自己的困难,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②有助于促进政府不断改进工作。根据《》第二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
-
怎样向镇政府反应行政诉讼?新疆在线咨询 2023-03-06一是行政机关要写好答辩状。答辩状是行政机关向人民法院提交的最重要的诉讼文书; 二是行政机关要整理好证据材料。行政诉讼是全面审查,因此,不管行政起诉状提出哪些问题,行政机关都要提供证明具体行政行为合法的所有证据; 三是行政机关要按期提交答辩状以及证据材料。
-
想知道城管局行政复议行政应诉有哪些举措?北京在线咨询 2022-08-05为进一步提高行政复议、行政应诉统计工作信息化水平,实现网上报送数据,县城管局根据县政府法制办要求,积极做好该局行政复议、行政应诉案件统计分析工作。 据悉,行政复议、行政应诉案件统计系统是国务院法制办牵头组织开发的,旨在进一步规范行政复议、行政应诉工作,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县城管局为做好我局行政复议、行政应诉案件统计工作,组织专人对行政复议、行政应诉案件统计系统进行了系统的学习,掌握了系统的功能、操
-
行政复议机关应当在行政诉讼中进行举证。湖北在线咨询 2021-11-15对行政行为不服的,向上级机关或者法定机关提出申请。行政复议的申请人(行政相对人)和被申请人(行政行为机关)确定行政复议的原则:1、综合审查原则:合法性和合理性;2、不适用调解原则:(行政复议后不能调解,终止判决);3、不停止执行原则:(复议期间,行政行为不停止执行)——无法忍受拖延。4、举证责任倒置原则(为什么行政主体举证是基于此,而不是行政相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