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报销,发票开具,应做到按号码顺序填写,填写项目齐全,内容真实,字迹清楚,全部联次一次复写、打印、内容完全一致。填开的发票不得涂改、挖补、撕毁。
一般发票字迹不清楚财务人员不得进行报销,应退回开具单位,作废字迹不清楚的发票,重新开具合规的发票才能入账。
合同违约金需要开票吗
违约金的性质是一种补偿,补偿对象是违约方因为未履行合同业务而给其他缔约方造成的损失,如何开具发票,取决于违约金的补偿内容。
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违约时应当根据违约情况向对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违约金。违约金的性质是一种补偿,补偿对象是违约方因为未履行合同业务而给其他缔约方造成的损失。因此,如何开具发票,取决于违约金的补偿内容。一般而言,违约金补偿的内容分为以下两种。
1、接受方补偿提供方的损失
例如A、B两家企业签订销售合同,约定A企业向B企业销售货物一批,B企业自行到A企业指定的第三方仓库将货物运走。如果B企业未在约定时间运走货物,导致A企业为了贮存货物而多向仓库运营方支付保管费用,则B企业向A企业支付违约金用于弥补这种损失,属于《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二条列举的“价外费用”,应当由A企业向B企业开具发票,B企业凭取得的发票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2、提供方补偿接受方的损失
承上例,如果A企业迟延交付货物,造成B企业产生损失,则A企业向B企业支付的违约金即用于弥补此种损失,此时B企业作为收款方是否应向A企业开具发票答案是否定的,因为B企业作为买方没有向A企业提供商品或服务,此项违约金系卖方A企业履行义务瑕疵而承担的补偿责任,属于销售折让的范畴,因此应当由A企业向B企业开具红字发票,A企业凭红字发票的记账联冲减收入并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以上两种情形都是合同履行中发生违约而产生的违约金。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违约金是补偿性质的,是在合同义务未履行即宣告解除的情况下产生的。
3、不应开具发票的违约金
当事人一方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可以向对方给付定金。债务人履行债务后,定金应当抵作价款或者收回。给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债务的,无权要求返还定金;接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债务的,应当双倍返还定金。
如果合同因未履行而发生定金没收或双倍返还的情形,因为合同义务未履行,没有发生增值税应税行为,因此这种违约补偿不能开具发票。因为定金被没收的一方或双倍返还定金的一方应当凭借签订的合同、支付凭证或其他生效的法律文书(如判决书)作为支付费用的凭证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承上例,假设A企业与B企业约定,由B企业向A企业支付合同定金,而后B企业因故反悔而解除了合同,则A企业因为没有实际履行合同,没收的定金就不能向B企业开具发票。B企业可以用银行付款凭证作为企业所得税前扣除的依据,并在凭证后附带支付定金所依据的合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第二十一条不符合规定的发票,不得作为财务报销凭证,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拒收。
-
出生证明上的字迹模糊是否有影响?
144人看过
-
签名字迹模糊是否有效?
463人看过
-
遗嘱字迹潦草模糊是否有效
202人看过
-
模糊盖章是否会影响文件有效性?
243人看过
-
合同书字迹模糊是骗人的吗
460人看过
-
遗嘱模糊会不会影响效力?
386人看过
债务人,与"债权人"相对,是债之关系中有义务按约定的条件向另一方(债权人)承担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当事人。是指根据法律或合同、契约的规定,在借债关系中对债权人负有偿还义务的人。债务人死亡后,债权人仍然有权追讨债务。首先,如果债务人留有遗产的,... 更多>
-
-
合同上的字迹模糊是否构成欺诈行为海南在线咨询 2024-11-07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处理。如果诈骗行为是以字迹模糊的方式进行的,那么这种行为将构成合同诈骗罪。《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对此进行了规定。该条规定了在签订和履行合同过程中,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采取欺骗手段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将受到处罚。具体而言,如果诈骗数额较大,将会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如果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将会被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
借条字迹模糊了算违法吗重庆在线咨询 2023-10-15欠条字迹模糊了还是有效的,只要签订欠条的当事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该行为是其真实意思表示,且不违反法律规定或者违背公序良俗等,就是合法有效的。
-
合同字迹模糊就不是虚假合同吗?海南在线咨询 2023-11-02需根据具体情况分析处理的。如果是以字迹模糊的方式来进行诈骗的,构成合同诈骗罪。 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采取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等欺骗手段,骗取对方当事人的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
合同文件字迹模糊是不是属于欺诈贵州在线咨询 2023-08-25需根据具体情况分析处理的。 如果是以字迹模糊的方式来进行诈骗的,构成合同诈骗罪。 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采取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等欺骗手段,骗取对方当事人的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