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而言,在发生家庭暴力后,作为受害人方应从下列角度收集、保全证据:
1、在丈夫实施家庭暴力时,应及时请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妇联组织、庇护所及所在单位、组织进行制止、劝阻、调解,相应机构制作的书面材料可以作为证据提交。
2、公安机关的出警记录、询问笔录。出警记录能够证明报案的方式、案由、出警时间、处理结果等内容。询问笔录反映的内容较出警记录更为全面,一般情况下能记录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当事人、家庭暴力的起因、程度以及处理结果等等。
3、证人证言。家庭暴力的发生,除双方当事人外,其子女和邻居出具的证言也是认定一方实施家庭暴力的有力证据。
4、视听资料。视听资料属于间接证据的一种,其不能单独或者直接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除了需要法院审查核实外,还需要同其他的证据相互印证,才能组成一个证据链被认可,与直接证据相比证明效力较低,为了达到同一证明目的,需要有其他证据进行佐证。
5、书面证据。加害人在诉讼前出于愧疚、维持婚姻关系等原因向受害方出具的《悔过书》、《保证书》等可以作为书面证据直接向法院提交。医院的病历与照片也能证明家庭暴力的存在。
国家要介入家庭暴力案件
家庭暴力是世界范围内发生率相当高的一种社会现象。在我国,对于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暴力除了构成重伤害以外,国家一般采取不干预政策。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权利意识和个性解放、自我发展以及法律意识等诸多方面都日益提升,对家庭暴力行为进行制裁的呼声越来越高。家庭暴力之所以受到特别关注,是因为它不仅是一个十分突出的社会问题,而且也极大地危害了社会治安、家庭稳定以及妇女儿童的身心健康。
目前,我国对于家庭暴力的制裁,主要是套用刑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中的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和虐待罪等条款,但在执行中面临许多问题。一是法律规定太笼统,缺乏具体操作措施,导致现实生活中真正能构成上述罪名的家庭暴力极少,绝大多数因达不到规定的最低标准而得不到制裁。二是执法机关难以介入。家庭暴力案件即使起诉到法院,也往往因证据不足或情节不够恶劣构不上犯罪,而无法让施暴者受到惩罚。然而,对于家庭暴力问题的解决,深层次的、根本性的问题还是社会态度。长期以来,家庭暴力在社会观念中仍被认为仅仅是家务事,婚姻家庭被看作是庇护公民私生活安宁及自治的不容外界侵犯的“城堡”。许多人担忧,如果国家机关对家庭暴力实施严加管制,将会导致国家公权的过度干预,可能给公民的婚姻家庭生活造成破坏。
笔者以为,针对我国现行的刑事司法体系对家庭暴力反应的不足,国家司法机关介入家庭暴力案件是必要的。
第一,按照传统的法律理论,婚姻家庭纯属私人自治领域,不受国家干预;公法领域则执行严格限制的公共职能,维护公共秩序。而20世纪现实主义法学的发展使这一划分产生动摇。公法与私法、公共权力行使领域与私人自治领域之间的界限不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这已为各国普遍接受。当今世界法律发展的方向是私法趋于“社会化”、“公法化”,政府权力在扩大,私权自治领域范围在缩小,法律允许为保护公共利益而限制私权。因而,以婚姻家庭为私人自治领域而拒绝国家公权介入家庭暴力案件,并不是一个充分的理由。
第二,从法律的角度讲,家庭中的暴力与其他情形下的暴力没有区别。在法治社会,法律是不能容忍任何形式的暴力,即使是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
第三,研究表明,家庭暴力的施暴者在人格特征上一般具有严重的攻击倾向性,在家庭中频频实施暴力者,也更可能在社会上攻击他人。施暴者不仅对家庭,而且对公众也构成了威胁。
第四,有证据显示,生长在暴力家庭中的子女长期目睹、忍受暴力的痛苦,容易形成不良的人格,成年后也更有可能在自己的婚姻中陷入暴力行为。结束这种暴力循环,帮助孩子摆脱长期暴力阴影下的生活是必要的。
第五,法律规范在实施中的教育作用,是教育公众某些行为是非法或社会不能容忍的。最有效的预防家庭暴力的方法之一,就是要使实施暴力者确信,我们的社会决不允许、不容忍他们的行为,他们必须为自己的暴力行为承担后果。一个对家庭暴力的公共教育模式,并伴随着惩罚,能够兼有一般预防和特殊预防的双重功能。
从另一角度讲,因家庭暴力的实施者无须为他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故我们无法制止家庭暴力总体在程度上和频率上的增加;而如果在司法机关主动介入后,因受害妇女的不合作而使案件最终被撤销,她就可能重新回到受虐中。持续的家庭暴力还会导致家庭矛盾的激化,成为凶杀和相关犯罪的诱因。
当然,国家公权介入家庭暴力案件也存在着潜在的缺陷。受害妇女普遍希望摆脱暴力,在一定程度上会与国家合作,但她可能并不希望丈夫因实施暴力而受到刑事处罚。不考虑受害妇女的意愿而追究其施暴配偶的刑事责任,国家可能无意中强制某些妇女放弃了其对生活重要方面的自主权和选择权,也可能会导致妇女面对经济上的困境和经历情感上的痛苦。确实,既要倡导国家司法机关对家庭暴力的干预政策而又要保护婚姻当事人的自治权免遭国家公权的侵入,是一件双全其难的事。我们无法兼得,只有在两者利益之间进行权衡。以现实主义理论来衡量,国家司法机关主动介入家庭暴力是一个比放弃追诉更有利的政策,虽然这一解决方法并非是完美的,且须承担某些风险,尤其是可能造成对妇女自主权的侵害。然而,如果想真正结束家庭暴力的话,我们必须去承受这些损失。一个案件如果出于考虑妇女的意愿而不予追诉,这不就是以损失惩治犯罪行为的公共利益和阻止将来的暴力为代价?家庭暴力一方面是犯罪,同时也是性别不平等的表现,刑事追诉施暴者是根治家庭暴力的最有效的方法。在家庭暴力案件中,刑事司法追求的目标是惩罚施暴者以保护潜在的受害者,尽管妇女无权选择国家机关是否应该介入其家庭暴力会影响她的自主权的行使,但为了保护整体妇女的利益而部分地牺牲个体的妇女的自主权是可行的,对家庭暴力的刑事追诉所获得的社会利益将会远远超过对妇女自主权的侵害所带来的短期损失。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第二条本法所称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
-
证据搜集与因家庭暴力而产生的离婚案件
238人看过
-
家庭暴力防治:证据搜集与分析
368人看过
-
家庭暴力受害者行为证据搜集方法
73人看过
-
家庭暴力的证据怎么搜集什么证据能够证明对方有家暴
223人看过
-
放高利贷纠纷案件证据搜集指南
127人看过
-
家庭暴力举证指南:如何提供证据?
105人看过
家庭暴力是一种违法行为,当发生家庭暴力行为时,受害人及其亲属应当及时向有关机构反映情况。 对家庭成员实施家暴行为,受害方或亲属可以直接向公安机关报案,警方应当到现场进行调查,根据其受害者的受伤情况,及时将受害者送至医院治疗;对于实施家暴者,... 更多>
-
家庭暴力搜集证据要注意什么青海在线咨询 2023-08-311、首先要丢掉要面子的想法,对方一旦使用暴力,要敢于敞开大门,尽量让邻居、居民委员会知道,这不但可以有效阻止暴力的进一步升级,还是重要的人证。也可以向自己一方、或者对方亲朋好友及时求助,让他们到现场或者事后向他们讲述自己的不幸遭遇。 2、要有报警意识,一旦受到暴力攻击,要及时报警,派出所留存的报案记录或者询问笔录,就是日后的重要证据。 3、如果身体受到暴力伤害,要在第一时间去医院,并保留下验伤报告
-
家庭暴力的证据怎么搜集,哪些证据可以证明对方有家暴广西在线咨询 2023-02-22当事人在遭受家庭暴力后,应该及时进行收集、留存证据,以此证明家庭暴力的存在: (一)保留好原始的照片、录音、录像等。在遭受暴力后及时拍下受伤部位的照片,如果家里或者身边有条件的,可以进行录音、摄像等。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保存好原始的文件。 (二)保留好诊断证明、病例本、医疗费的票据等。如果在家庭暴力中受伤,则一定及时去医院治疗,并保留好诊断证明、病例本、医疗费的票据等。 (三)要及时向居(村)委会
-
如何收集家庭暴力证据,收集家庭暴力证据应当注意陕西在线咨询 2021-11-17具体来说,家庭暴力发生后,作为受害者,应从以下角度收集和保全证据:1。丈夫实施家庭暴力时,应及时邀请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妇联、庇护所、所在单位和组织进行制止、劝阻和调解,相应机构制作的书面材料可作为证据提交。2、公安机关报警记录和询问记录。报警记录可以证明报警方式、原因、报警时间、处理结果等。询问记录反映的内容比警察记录更全面,一般可以记录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当事人、家庭暴力的原因、程度和处
-
家庭暴力的证据如何收集,怎样收集家庭暴力的福建在线咨询 2023-03-08当事人在遭受家庭暴力后,应该及时进行收集、留存证据,以此证明家庭暴力的存在: (一)保留好原始的照片、录音、录像等。在遭受暴力后及时拍下受伤部位的照片,如果家里或者身边有条件的,可以进行录音、摄像等。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保存好原始的文件。 (二)保留好诊断证明、病例本、医疗费的票据等。如果在家庭暴力中受伤,则一定及时去医院治疗,并保留好诊断证明、病例本、医疗费的票据等。 (三)要及时向居(村)委会
-
家庭暴力离婚无证据难题应对指南上海在线咨询 2024-11-05法院通常认可的证据包括公安机关的出警记录、告诫书、伤情鉴定意见以及医院的就诊记录等。若没有证据,受害方的主张将不会得到法院的支持。因此,在遭受家庭暴力时,受害方务必及时报警,并在受到伤害时尽快前往医院就诊,同时保留好医院开具的检查报告、病历记录等相关材料。如果施暴一方事后后悔,受害方可以要求其书写保证书,明确实施家庭暴力的事实细节,并保证今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此外,受害方还可以将施暴方的悔过录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