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约机办理入网时都有在网协议及套餐最低消费,如果欠费停机,只需结清欠费继续使用即可,但如果欠费后逾期不交费,将产生滞纳金,长期不交费,公司会进行短信或电话催缴话费,如仍不交费,则会进行法律催欠,会影响信用额度和办理业务。所以建议及时交纳话费。
合约机要求在合约期内一直使用,如果欠费会导致停机,影响话费返还,在手机停机后,属于违约,还需要承担违约责任。欠费补缴,会使用户身份信息进入到的黑名单,影响办理其他业务。在合约期内,建议遵守合约规定,履行合约要求。
违约会被收取违约金还会造成信用不良,如果不使用合约卡的话,可以直接缴纳违约金后注销手机卡。
注销手机卡方法:
第一步:准备个人资料和开号凭据,若是实在找不到就携带本人身份证。
第二步:想要注销的号码最好不要是欠费状态,欠费状态注销号码是需要补交欠费款项的,所以说有些手机的信用额度很高,最好不要使劲的去透支,透支过多想注销最后还是要补还余款,不补还就会列入黑名单,影响个人信誉记录。
第三步:想注销手机电话卡,一定要找到手机开户点办理注销业务。
第四步:带上个人资料和开号凭证到指定营业厅直接找客服帮忙办理注销业务。
一、不良记录包括哪些方面?
具体包括:信用卡、房贷月供、车贷月供累计期或不还款;信用卡透支消费、按揭贷款没有及时按期还款;为第三方提供担保时,第三方没有按时偿还贷款;欠账等经济纠纷也会影响信用记录;水、电、燃气费不按时交款;个人信用卡出现套现的行为;助学贷款拖欠不还款;手机扣费与银行卡扣费挂钩,在手机停用后没有办理相关手续,因欠月租费而形成逾期;被别人冒用身份证或身份证复印件产生信用卡欠费记录等等。不良记录会影响征信。
-
签完合同违约了会被起诉吗,合同违约纠纷怎么起诉?
55人看过
-
欠了手机分期的钱会不会被起诉
295人看过
-
欠款没有约定还款时间会被起诉吗
310人看过
-
欠款被起诉有多少次上诉的机会
356人看过
-
物业费欠款没满三年会被起诉吗
131人看过
-
被起诉手机会收到短信吗
126人看过
违约金是指合同一方或双方违反合同约定的义务或责任时,应向另一方支付的金钱或金钱替代物。在合同违约的情况下,违约金通常是一种违约的惩罚,用于弥补对方因违约行为而遭受的损失。 需要注意违约金的具体金额和支付方式,以及是否符合合同条款和相关法律法... 更多>
-
合约卡欠费停机会坐牢吗安徽在线咨询 2023-05-27合约卡欠费停机一般不会坐牢。合约卡相当是和通讯公司签订的一种合同。若欠费停机不交钱,对方可以诉你违约责任。这是民事纠纷,需要承担赔偿责任。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可知,当事人一方未支付价款、报酬、租金、利息,或者不履行其他金钱债务的,对方可以请求其支付。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在履行义务或者采取补救措施后,对方还有其他损失的,应当赔偿损失。 对于民事纠纷,一般不会涉及到坐牢
-
现在手机欠费多少钱才会被起诉云南在线咨询 2022-08-12理论上,即使为了一分钱当事人也可以行使诉权,法律并没有对起诉金额的下限进行限制。 准备以下材料: 1,起诉状,弄清楚对方的基本登记信息(对方的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电话等),可以自己写也可以找律师代写;并按对方当事人人数复印副本; 2,准备证据,你的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一份、和对方发生纠纷的所有对你有利证据及复印件、及其他可能对你有帮助的证据及证人名单等 3,带上诉讼费;到法院立案庭立案。 第一百
-
2022年欠中介费会被起诉吗福建在线咨询 2022-11-23如果经过中介方催要之后,委托方仍然不支付中介费的,委托方可能会被中介方起诉至法院。中介合同是中介人向委托人报告订立合同的机会或者提供订立合同的媒介服务,委托人支付报酬的合同。中介人促成合同成立的,委托人应当按照约定支付报酬。 《民法典》第九百六十三条中介人促成合同成立的,委托人应当按照约定支付报酬。对中介人的报酬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依据本法第五百一十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根据中介人的劳务合理确
-
手机分期欠款,欠多少钱会被起诉北京在线咨询 2022-08-231、手机分期付款,没有还清,只要没有采用虚构事实等非法手段进行非法占有,就属于民事纠纷,不构成诈骗,不会坐牢; 2、《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不得非法越权干预经济纠纷案件处理的通知》和《公安部关于严禁公安机关插手经济纠纷违法抓人的通知》(1992年4月25日)中对公安不能插手合同、债务等经济纠纷案件有详细规定,建议查阅 3、法律链接:《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罪】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
-
劳动合同违约金不付会被起诉吗安徽在线咨询 2022-12-01依据我国劳动争议仲裁法的规定,劳动合同违约支付不起违约金的,权利人需要申请劳动仲裁后对仲裁不服才能提起诉讼。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 (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三)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 (四)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