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与无效是不是构成不当得利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3-06-13 20:46:33 52 人看过

一、赠与无效是不是构成不当得利

1、赠与合同无效的,不会构成不当得利,因合同无效取得财产的,取得人要返还财产,不能返还的要进行赔偿。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五十七条

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被撤销或者确定不发生效力后,行为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由此所受到的损失;各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六百六十五条撤销权人撤销赠与的,可以向受赠人请求返还赠与的财产。

第一百二十二条因他人没有法律根据,取得不当利益,受损失的人有权请求其返还不当利益。

二、不当得利的特征

1、双方当事人必须一方为受益人,他方为受害人。

2、受益人取得利益与受害人遭受损害之间必须有因果关系。

3、受益人取得利益没有合法根据。即:既没有法律上、也没有合同上的根据,或曾有合法根据,但后来丧失了这一合法根据。

受益人在得知自己的受益没有合法根据或得知合法根据已经丧失后,有义务将已得的不当利益返还受害人。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08月12日 23:57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不当得利相关文章
  • 拾得他人手机不归还是否构成不当得利?
    捡到手机不还是否犯法要根据不同的情节而定。捡到手机不还是违法的,情节严重的可能涉嫌侵占罪。我国相关法律规定,把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金额比较大,拒不退还的,处以两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拘役或者是罚款;金额巨大或者是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以两年以上五年以下的有期徒刑,并处以罚款。捡到手机拿回家是否犯法1、捡到手机拿回家是否犯法这个问题详情如下:(1)如果这个手机是别人抛弃的,捡到手机的人可以先占取得所有权。但是,如果这个手机是别人遗失的,捡到手机的人有义务归还失主;(2)如果手机的价值不是很大,占为己有拒不返还,属于民事上的不当得利,失主可以起诉索回;如果手机价值超过5千元,占为己有拒不返还,可能涉嫌侵占罪。2、法律依据:《刑法》第二百七十条【侵占罪】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二年以上五年以下
    2023-07-02
    210人看过
  • 不当得利必须返还吗,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
    一、不当得利必须返还吗不当得利必须要返还,同时不当得利返还的范围包括原物和原物所生的孳息。孳息指由原物所产生的额外收益,可分为天然孳息和法定孳息。《民法典》第九百八十五条规定,得利人没有法律根据取得不当利益的,受损失的人可以请求得利人返还取得的利益,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一)为履行道德义务进行的给付;(二)债务到期之前的清偿;(三)明知无给付义务而进行的债务清偿。二、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如下:1.一方取得财产利益。一方取得财产利益是指因一定的事实结果而获得了或增加了财产或利益上的积累。2.一方受有损失。仅仅有一方受有财产上的利益,而未给他人带来任何损失,不成立不当得利。3.利益与损失的因果关系。4.没有法律上的根据。取得利益致他人损失,之所以成立不当得利,原因在于利益的取得无法律上的根据,我国《民法典》则称为“没有合法根据”。三、不当得利无需返还是怎样的不当得利返还请
    2023-05-03
    185人看过
  • 不当得利 构成合同吗
    一、不当得利 构成合同吗不当得利属于合同。不当得利,是指没有合法依据,有损于他人而取得利益。不当得利的法律事实发生以后,就在不当得利人与利益所有人(受害人)之间产生了一种权利义务关系,即利益所有人有权请求不当得利人返还不应得的利益,不当得利者有义务返还。这也就在双方之间产生一种债的关系。在此行为之中,取得利益的人称受益人,遭受损害的人称受害人。受益人与受害人之间因此形成债的关系,受益人为债务人,受害人为债权人。二、什么叫不当得利不当得利的成立条件为:1、一方取得财产利益;2、一方受有损失;3、取得利益与所受损失间有因果关系;4、不当得利没有法律根据。因此虽属既成事实也不能受到法律的保护,应返还不当利益给受损失的人。这种权利义务关系就是不当得利之债。取得不当利益的人为得利人,是不当得利之债的债务人,负有返还不当得利的债务三、不当得利之债的法律后果1.在不当得利之债中,不当得利人为债务人,负与
    2023-03-22
    446人看过
  • 袁某的行为是否构成不当得利
    原告江西省景德镇市工商银行某办事处下属储蓄所实行柜员制,柜员在电视监控下操作(分柜台内外两台摄影机录像),收付由一人负责。2000年3月4日上午9时,被告袁某到该储蓄所填写取款单700元,并将钱取走。原告职员当天下午发现储蓄所出现差错1300元,遂通过监控系统发现被告多领取了现金1300元,于是找到被告要求退还,被告不予承认。于是,原告诉至法院,要求被告退还1300元的不当得利。在审理中,该监控资料经省检察院作技术鉴定得出结论,原、被告当时收付现金经过属实,且该行柜员从抽屉中取出百元新版现钞两沓,数钱次数为6次。同时,法院请专业人员介绍,了解到柜员点钞为侧面点钞,一般侧面点钞为三指以上。被告对此提不出反证。对被告的行为是否构成不当得利,审判中存在两种意见分歧:一种意见认为,鉴定材料无法直接证明被告取得了1300元的不当得利,录像资料是在未经被告同意的前提下拍摄的,银行职员点钞习惯因人而异,
    2023-06-08
    75人看过
  • 不当得利把钱拿回来得多久,不当得利构成要件
    一、不当得利把钱拿回来得多久不当得利的受损失一方拿回钱要多久,实际情况而定。如果向法院起诉的,普通程序审理是6个月,简易程序是3个月,判决书生效后,当事人就要执行生效判决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九条审限人民法院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审结。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六个月;还需要延长的,报请上级人民法院批准。第一百六十一条审限人民法院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审结。二、不当得利构成要件(一)一方面取得财产上的利益。取得财产上的利益,是指因一定事实而增加财产总额。不当得利的成立须以一方取得财产利益为首要条件,若仅致他人损害,而自己并未获得利益,即使负赔偿责任,也不构成不当得利。此处的利益,既包括财产的积极增加。财产的积极增加,是指权利的增强或义务的消失,使财产范围扩大,如取得所有权、知识产权、所有权上负担的除去
    2023-06-17
    150人看过
  • 不当得利的构成条件是否与债务清偿有关?
    非债务清偿构成不当得利的条件如下:1、清偿不存在的债务,一方取得财产利益;2、一方因清偿不存在的债务而遭受损失;3、损失与所得利益之间存在因果关系;4、获得利益的一方没有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得利人没有法律依据取得不当利益的,受损人可以要求得利人返还取得的利益,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1、支付履行道德义务;2、债务到期前的清偿;3、明知无支付义务的债务清偿。非法集资资产债务清偿顺序1.破产费用。破产费用包括:破产案件的诉讼费用;管理、变价和分配债务人财产的费用;管理人执行职务的费用、报酬和聘用工作人员的费用。2.共益债务。共益债务是指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后,为了全体债权人的共同利益以及破产程序顺利进行而发生的债务。3.破产财产在优先清偿破产费用和共益债务后,依照下列顺序清偿:(1)破产人所欠职工的工资和医疗、伤残补助、抚恤费用,所欠的应当划入职工个人账户的基本养老保
    2023-07-07
    51人看过
  • 婚约期间赠予是否属不当得利
    婚约期间赠与并不属于不当得利。不当得利是指因他人没有法律根据,取得不当利益。赠与是双方所签订赠与合同后将财产赠与给另一方的情形,赠与需要有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受赠人表示接受赠与的合同。一、恋爱期间转账是赠与吗恋爱期间转账如果符合赠与的一般构成要件的,可以认定为赠与。双方在交往过程中的赠与属于一般的赠与,根据法律规定赠与合同是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受赠人表示接受赠与的合同。除非受赠人具有法定情形之一的,赠与人可以撤销赠与。二、购房合同可以赠与吗购房合同不可以赠与,赠与合同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所赠财物必须是属于赠与人自己所有的合法财物;2、必须是赠与人自身意志的真实表示;3、受赠人愿意接受赠与的真实意思表示。赠与合同是指赠与人将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受赠人表示接受该赠与的合同,其中,转让财产的一方为赠与人,接受财产的一方为受赠人。三、遗产继承权是否可以赠与他人继承权不
    2023-03-12
    181人看过
  • 诉讼时效与不当得利之债
    不当得利诉讼时效是三年。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绝大多数应适用普通诉讼时效期间。返还不当得利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从当事人一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不当得利事实及对方当事人之日起计算。不当得利请求权的行便要符合两个条件:一是受损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不当得利事实的存在:二是受损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益人,两个条件要同时具备时效才能起算。合同之债的诉讼时效是多久因为合同之债产生纷的诉讼时效期限是三年。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法律依据】《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
    2023-07-05
    139人看过
  • 无效合同是不当得利的合法依据吗
    不当得利可以是无效合同。不当得利是指无法律上的原因而受利益,致使他人受损失的事实。不当得利既可以基于一方当事人的法律行为而发生,如基于合同而占有另一方当事人的财产,合同被宣告无效或撤销后,依据合同而取得的财产权便成为不当得利;也可以基于自然事实而发生,如邻家池塘的鱼跳人己家池塘,这也构成不当得利。因此,从无效合同中获得的利益正是不当得利,应及时将取得的不当利益返还受损失的人。一、不当得利的特征(一)双方当事人必须一方为受益人,他方为受害人。(二)受益人取得利益与受害人遭受损害之间必须有因果关系。(三)受益人取得利益没有合法根据,即既没有法律上、也没有合同上的根据,或曾有合法根据,但后来丧失了这一合法根据。受益人在得知自己的受益没有合法根据或得知合法根据已经丧失后,有义务将已得的不当利益返还受害人。二、不当得利拒不返还的法律后果不当得利是一种法律事实,是债的发生根据。拒不返还可构成侵占罪。《
    2023-02-16
    55人看过
  • 不当得利可以无效合同吗?
    不当得利可以是无效合同。不当得利是指无法律上的原因而受利益,致使他人受损失的事实。不当得利既可以基于一方当事人的法律行为而发生,如基于合同而占有另一方当事人的财产,合同被宣告无效或撤销后,依据合同而取得的财产权便成为不当得利;也可以基于自然事实而发生,如邻家池塘的鱼跳人己家池塘,这也构成不当得利。因此,从无效合同中获得的利益正是不当得利,应及时将取得的不当利益返还受损失的人。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一方受到利益,一方受到损失,受利益受损失之间有因果关系,没有合法依据获得。比如:甲去银行取款,点钞票的点错了,多给了一万块,那么这个一万块就是不当得利,应该返还。具体特征根据有三:1、双方当事人必须一方为受益人,他方为受害人。2、受益人取得利益与受害人遭受损害之间必须有因果关系。3、受益人取得利益没有合法根据。即:既没有法律上、也没有合同上的根据,或曾有合法根据,但后来丧失了这一合法根据。受益人在得
    2023-06-17
    185人看过
  •  诉讼时效期间已过,债务是否仍构成不当得利?
    在诉讼时效期间内清偿的债务不会被视为不当得利。不当得利是指在没有合法依据的情况下,获得利益且对他人造成了损失。在诉讼时效期间内清偿的债务,债务人已经依法履行了义务,因此不构成不当得利。同时,由于诉讼时效期间内清偿的债务已经产生了债的关系,债务人也有义务在诉讼时效期间内清偿债务。在诉讼时效期间内清偿的债务不会被视为不当得利。不当得利是指在没有合法依据的情况下,获得利益且对他人造成了损失。不当得利的法律事实发生以后,就在不当得利人与利益所有人(受害人)之间产生了一种权利义务关系,即利益所有人有权请求不当得利人返还不应得的利益,不当得利者有义务返还。这也就在双方之间产生一种债的关系。 诉讼时效内清偿的债务是否构成不当得利?根据我国《民法典》的规定,诉讼时效内清偿的债务不构成不当得利。这是因为,在诉讼时效内,债务人已经清偿了债务,这是其依法应承担的义务,不属于不当得利。同时,《民法典》第一百九十二
    2023-08-30
    283人看过
  • 诉讼时效不当得利是多久?
    诉讼时效不当得利是三年的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普通诉讼时效、最长权利保护期间】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第一百九十二条【诉讼时效期间届满的法律效果】诉讼时效期间届满的,义务人可以提出不履行义务的抗辩。诉讼时效期间届满后,义务人同意履行的,不得以诉讼时效期间届满为由抗辩;义务人已经自愿履行的,不得请求返还。第一百九十六条【不适用诉讼时效的情形】下列请求权不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一)请求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二)不动产物权和登记的动产物权的权利人请求返还财产;(三)请求支付抚养费、赡养费或者扶养费;(四)依
    2023-03-20
    441人看过
  • 受益者无意识也会构成不当得利吗
    基于受益者的行为而发生的不当得利,主要指侵害他人权益而发生的不当得利,受益者的行为可以是事实行为,也可以是法律行为。一、不当得利的法律影响不当得利的法律后果:1、发生不当得利之债后,不当得利人为债务人,负有返还基于不当得利获取的利益的义务,遭受损失的人为债权人,享有不当得利返还以及损害赔偿的请求权;2、不当得利之债的客体是返还所受利益的给付,在给付方式上,因利益形态不同而存在差别;3、不当得利的内容,是受益人返还不当利益的义务和受损人请求返还不当得利的权利;4、不当得利之债中,债权人有权请求不当得利人返还所得的不当利益。二、侵权行为的概念是什么?侵权行为是指侵犯他人权益的行为。侵权是行为人的过错行为。侵权行为由以下四部分组成:1、加害行为,即行为人损害他人民事权利的行为,无害行为,无法发生损害。在表现形式上,加害行为可以是行为,也可以是不作为,以不作为构成加害行为的,一般以行为人有特定义务
    2023-06-19
    263人看过
  • 不当得利不返会不会构成侵占罪
    1、行为人不返还不当得利,数额较大的,有可能构成侵占罪。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二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2、法律依据:《刑法》第二百七十条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二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将他人的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本条罪,告诉的才处理。一、侵占罪的刑事责任1、根据刑法规定,行为人侵占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或者遗忘物、埋藏物的,只有在数额较大的情况下才构成侵占罪。而“数额较大”、“数额巨大”刑法和司法解释均未予明确。司法实践中,司法机关普遍比照盗窃罪的数额标准,而最高人民法院对盗窃罪的“数额较”、“数额巨大”规定了一个浮动的数额
    2023-04-11
    101人看过
换一批
#侵权损害赔偿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不当得利指没有合法根据,使他人受到损失而自己获得利益的事实。受益人为恶意时,返还范围以取得利益与损失利益中较大者为限;受益人先为善意,后为恶意的,返还范围以恶意开始时存在的利益为限。 另外,恶意的受益人将所受利益无偿让与第三人的,恶意受益人... 更多>

    #不当得利
    相关咨询
    • 赠与不成对吗赠与无效算不算不当得利
      上海在线咨询 2023-06-25
      赠与无效不构成不当得利。 不当得利,是指没有合法依据,有损于他人而取得利益。赠与行为无效后,受赠方并没有损害其赠予方的合法利益,其受赠方也没取得他人利益,不符合《民法典》中关于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
    • 赠与和不当得利的区别?是否赠与都可以发生不当得利?
      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2-10-16
      不当得利指没有合法根据,或事后丧失了合法根据而被确认为是因致他人遭受损失而获得的利益,应负返还的义务。如售货时多收货款,拾得遗失物据为己有等。取得利益的人称受益人,遭受损害的人称受害人。不当得利的取得,是由于受害人或第三人的疏忽、误解或过错所造成的。受益人与受害人之间因此形成债的关系。“赠与”是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受赠人表示接受的一种行为。这种行为的实质是财产所有权的转移。从定义上就
    • 口头赠与与不当得利是怎样的
      江西在线咨询 2022-07-02
      赠与合同是需要公证的,没有公证的赠与合同需要当事人有实际的所有权转移行为才能使合同生效。 但是社会捐助,公益捐助虽然可以口头赠与,但是它们可是有特殊“金刚罩”的“特种赠与”哦。只要当事人进行口头承诺就生效哦。
    • 故意将房屋赠与他人而拒不退还,是否构成不当得利?
      北京在线咨询 2022-04-28
      2001年3月,吴持99年4月生效调解书(内容为:由杨在同年底前偿还下欠吴退厂款9.3万元并从99年2月3日起计息1.5%至还款日止)起诉称:98年12月30日杨将其监利房产非法赠与张,是为逃避债务而恶意串通,损害其利益,请求法院判令张、杨之房屋赠与合同无效。-------张、杨辩称:①调解款已还,吴、杨双方权利义务已经终止,损害事实并不存在;②转房在前(房证98.12.30)还款计划成立在后(调
    • 盗窃罪是否构成不当得利
      青海在线咨询 2022-10-15
      盗窃不构成民法上的不当得利。 因他人没有法律根据,取得不当利益,受损失的人有权请求其返还不当利益。 因此,不当得利的具体特征有三: ①双方当事人必须一方为受益人,他方为受害人。 ②受益人取得利益与受害人遭受损害之间必须有因果关系。 ③受益人取得利益没有合法根据。即:既没有法律上、也没有合同上的根据,或曾有合法根据,但后来丧失了这一合法根据。 受益人在得知自己的受益没有合法根据或得知合法根据已经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