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取保候审解除流程详解
取保候审解除流程详解为:
1.由被取保候审人或其法定代理人向作出取保候审机关或者执行机关口头或者书面提出解除取保候审的要求。
2.办案单位审核解除取保候审的条件。
3.若符合解除取保候审的条件,办理解除手续。
4.解除对被取保候审人员的监督、约束。
《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取保候审由公安机关执行。
二、取保候审解除的事由
1.发现对被取保候审的人不应追究刑事责任。
2.取保候审期限届满。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12个月。如果期限届满,应当解除取保候审。
3.因变更其他强制措施而解除,这种情形主要是被取保人违反了取保候审应遵守的规定,有可能发生社会危害性,或其取保候审的特殊条件(如病愈、哺乳期已满)消失而决定逮捕的。
三、取保候审解除后怎么领回保证金
被取保候审人在取保候审期间,没有违反相关规定,在解除取保候审、变更强制措施的同时,公安机关应当制作退还保证金决定书,通知银行如数退还保证金。因此,取保候审的保证金应当到参与办案的公安机关办理手续,然后到指定银行去取。被取保候审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可以凭退还保证金决定书到银行领取退还的保证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六章 强制措施 第六十七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n(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n(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n(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n(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n取保候审由公安机关执行。
-
解除取保候审不撤案要怎样办,解除取保候审的流程
494人看过
-
取保候审解除:了解解除流程及注意事项?
296人看过
-
解除取保候审规定,解除取保候审条件
95人看过
-
了解交通事故取保候审的详细流程
215人看过
-
解除取保候审程序及具体操作流程
465人看过
-
解除取保候审应该遵守哪些流程
232人看过
-
哪些时候取保候审解除取保候审解除有哪些程序吗山西在线咨询 2022-07-28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决定解除、撤销取保候审的,应当制作解除、撤销取保候审决定书。决定书应送达被取保候审人,通知执行机关,退还保证金。有保证人的,还应通知保证人。公、检、法机关决定变更取保候审的,应制作变更取保候审决定书,写明变更理由及变更后的强制措施,原取保候审自然失去效力。变更决定应通知保证人、执行机关。
-
取保候审解除,取保候审后会被解除吗山西在线咨询 2022-08-02取保候审到期后,公安机关解除取保候审的,将来是否还会追究嫌疑人责任,要视情况而定。 取保候审期满后,按照法定程序,办案单位不追究嫌疑人刑事责任的,应当撤销取保候审,同时出具《撤销案件决定书》,或者《不起诉决定书》。 如果办案单位只是解除取保候审,不出具《撤销案件决定书》或者《不起诉决定书》;这种情况不排除将来有新证据再次追究的可能。 附:相关规定 取保候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一种
-
解除取保候审怎样走程序江苏在线咨询 2023-05-141、由被取保候审人或其法定代理人向作出取保候审的机关或者执行机关口头或者书面提出解除取保候审的要求,并阐明在取保候审期间没有出现违反义务的情况。 2、办案单位审核解除取保候审的条件。 3、若符合解除取保候审的条件,案件承办人应当写出《呈请解除取保候审报告书》。 4、解除对被取保候审人员的监督、约束。
-
去公安局解除取保候审,解除取保候审要坐牢吗?江苏在线咨询 2022-07-21不一定,要看检察院及法院的意见,法院量刑会综合考虑犯罪动机、主观恶性、社会危害性、是否累犯、有无自首、立功等从轻减轻情节,以及当事人的认罪态度等因素确定。建议及时委托律师,会见当事人,了解案情提供法律帮助,办理取保候审;阅读案卷,调取有利证据,查清案情,尽最大努力争取最低刑期或缓刑,以免错过最佳时机,最大限度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 1、刑事拘留期限:公安机关对涉嫌刑事拘留的人的拘留期限是14天,对流
-
解除取保候审名词解释台湾在线咨询 2022-09-16解除取保候审是达到了的法定最长时限,对于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限届满的,应当及时解除取保候审。第77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对于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限届满的,应当及时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应当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