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金是在未签合同的情况下交的能否要回
没有签合同交的定金一般不能要回来。但如果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履行不符合约定的,给付定金的一方可以根据定金罚则,要求收受定金的一方双倍返还定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八十七条债务人履行债务的,定金应当抵作价款或者收回。给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债务或者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无权请求返还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债务或者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应当双倍返还定金。
二、是否可以同时使用违约金和定金
不可以同时使用违约金和定金。如果当事人既约定了定金,又约定了违约金,在一方违约时,只能选择适用违约金或定金,不能同时适用。如果适用定金的,在约定的定金不足以赔偿违约损失时,可以请求赔偿超过定金数额的损失。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八十六条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向对方给付定金作为债权的担保。定金合同自实际交付定金时成立。定金的数额由当事人约定;但是,不得超过主合同标的额的百分之二十,超过部分不产生定金的效力。实际交付的定金数额多于或者少于约定数额的,视为变更约定的定金数额。
三、合同定金纠纷诉讼多久可以作出判决
如果适用的是普通程序一般会在六个月内判决,因为法律规定人民法院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审结,如果适用的是简易程序,则会在三个月内判决。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二条人民法院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审结。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经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六个月;还需要延长的,报请上级人民法院批准。
第一百六十四条人民法院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审结。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经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一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八章 违约责任 第五百八十七条 债务人履行债务的,定金应当抵作价款或者收回。给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债务或者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无权请求返还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债务或者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应当双倍返还定金。
-
工程款能否在未签合同的情况下领取?
334人看过
-
能否在未签合同的情况下停止工作三天?
254人看过
-
能否在未签合同的情况下提前退租并获得押金?
479人看过
-
在合同未解除的情况下,能否要求赔偿违约金?
179人看过
-
监狱能否在未交罚金的情况下减刑?
206人看过
-
附件是否在未签订主合同的情况下有效
154人看过
-
在没有签订合同的情况下,所付是否能够要回浙江在线咨询 2022-10-22一般“定金”在合同法是承担违约责任的形式之一,它的基本法律性质是违约定金,并具有担保合同履行的性质。“定金”的作用有两种情形:一是合同正常履行时,定金充作价款二是合同不能正常履行时,定金则作为罚则。如果是您违约,无权要求定金,建议您与其协商解决
-
能否在劳动合同未解除的情况下签署新的合同?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4-11-21在未依法解除原有劳动合同时,通常情况下无法签署新的劳动合同。若原劳动合同尚未依照法律程序予以解除,而员工却与其他公司签订了雇佣合约,那么上述人员与新公司都将可能面临相应的法律责任。依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相关条款规定,一名劳动者的雇佣合约必须与其之前所在的单位解除后,才能与新的用人单位签署新的劳动合同;不然的话,就会出现劳动合同纠纷。若是签署了这类型的劳动合同,新用人单位便需承担起因
-
中介费能否在未签订合同的情况下要求返还?天津在线咨询 2025-01-13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关键在于在你支付中介费的同时,双方是否实际成交。中介费是在成交基础上的附加费用。一旦实际成交,双方发生变故与中介无关,中介费将无法退还。依据《房地产经纪管理办法》第十九条的规定,房地产经纪机构在未完成房地产经纪服务合同约定的任务,或者服务未达到合同标准的情况下,将不得收取佣金。但如果委托服务合同的约定是以交付定金作为服务标准,那么中介费用则需要支付。
-
定金未在合同中约定的情况下,卖方是否需要支付违约金?甘肃在线咨询 2024-11-20根据《民法典》第五百八十八条,当事人可以在合同中同时约定违约金条款和定金事项。如果一方当事人未能按照约定签署相关合同,那么定金和违约金不能同时获得。当事人有权自主选择适用定金或者违约金之一进行结算。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定金所产生的款项无法完全弥补另一方因违约行为所遭受的损失,受损方有权申请获得超出定金金额范围的实际损失的赔偿。如果合同中未明确约定违约金的具体额度,那么当一方当事人违反合同义务时,
-
未签订合同的情况下要求回拖欠工资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4-12-24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如果用人单位未签订劳动合同而拖欠工资,劳动者可以通过协商、调解、申请仲裁等方式维权。在申请仲裁时,劳动者需要提供相关的证据。 该法第二条列举了适用本法的劳动争议范围,包括确认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等方面的争议,同时也包括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