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律事实的分类依据是什么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4-04-05 05:55:39 413 人看过

一、劳动法律事实的分类依据是什么

劳动法律事实是指劳动法律规范规定的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按照行为人所处的地位和实施的目的、性质和职责的不同,可将其分为,劳动法律行为、劳动行政管理行为、劳动争议仲裁行为和劳动司法行为。

二、怎么证明劳动法律事实的存在

如下证明劳动法律事实的存在:

1.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的记录;

2.用人单位向劳动者发放的“工作证”、“服务证”等能够证明身份的证件;

3.考勤记录;

4.其他劳动者的证言;

5.法律规定的其他凭证。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第二条

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认定双方存在劳动关系时可参照下列凭证:

(一)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职工工资发放花名册)、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的记录;

(二)用人单位向劳动者发放的“工作证”、“服务证”等能够证明身份的证件;

(三)劳动者填写的用人单位招工招聘“登记表”、“报名表”等招用记录;

(四)考勤记录;

(五)其他劳动者的证言等。

三、劳动法律事实的特征

1.复杂性。事实劳动关系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涉及面广、人数众多;

2.特殊性。事实劳动关系与非法劳动关系有着主体、内容、保护手段等方面的本质区别;

3.合法性。事实劳动关系依照现行法律的规定属于有效的劳动关系,具有合法性;

4.隐匿性。事实劳动关系的存在不容易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关注,只有在事实劳动关系引发时才引起人们的注意。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第二条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1月25日 01:27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法律综合知识相关文章
  • 法律事实有什么分类?
    法律综合知识
    民法上根据事实是否与人的意志有关,将其分为事件和行为两大类:1、事件。事件是与人的意志无关的法律事实。事件本是自然现象,只是能引起民事法律关系的变动,才被列为法律事实,如人的死亡、地震等。前者可能导致继承关系的发生;而后者若将房屋震场导致所有权的消灭,事前若投保时,又使保险赔偿关系发生。2、行为。行为是与人的意志有关的法律事实。行为是法律要件中最常使用的法律事实。行,为虽与人的意志有关,但根据意志是否需明确对外作意思表示,行为又被划分为表意行为和非表意行为。(1)表意行为。表意行为是行为人通过意思表示,旨在设立、变更或消灭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民事法律行为是合法的表意行为,因行为人有预期的效果意思,所以,该行为能产生当事人意欲达到的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效果。(2)非表意行为。非表意行为是行为人主观上没有产生民事法律关系效果的意思表示,客观上引起法律效果发生的行为。如侵权行为,行为人
    2024-05-02
    232人看过
  • 如何对劳动法律事实进行分类
    一、如何对劳动法律事实进行分类劳动法律事实的分类:劳动法律行为(例如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等);劳动行政管理行为;劳动争议仲裁行为;以及劳动司法行为。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三)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四)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五)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八条申请人申请仲裁应当提交书面仲裁申请,并按照被申请人人数提交副本。二、劳动仲裁确认劳动关系需要多久劳动仲裁确定劳动关系一般需要45天,自劳动争议仲裁委
    2023-12-05
    186人看过
  • 什么是劳动法律事实
    事实劳动关系
    1、劳动法律事实的定义和种类(1)定义——指劳动法律规范规定的,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2)种类①行为——指以行为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法律事实。可以分为劳动法律行为(如签订劳动合同)、劳动行政管理行为、劳动仲裁行为、劳动司法行为。②事件——指不以行为人(包括)的意志为转移的法律事实(如死亡)。2、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劳动法律事实(1)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指劳动者同用人单位依据劳动法律规范和劳动合同的约定,明确相互间的权利义务,形成劳动法律关系,是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双方意思表示一致的合法行为。如,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签订合法的劳动合同或双方形成事实劳动关系。(2)劳动法律关系的变更,指劳动者同用人单位依据劳动法律规范,变更其原来确定的权利义务内容。一般情况是主体双方意思一致的合法行为,也可以是主体一方的违法行为,还可以是事件。例如,双方协商变更劳动合同的内容。(3
    2023-04-28
    360人看过
  • 建立和实施劳动预备制度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劳动法》第68条规定,"从事技术工种的劳动者,上岗前必须经过培训"。《职业教育法》第8条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在就业前或者上岗前接受必要的职业教育的制度"。《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的通知》(中发[1998]10号)要求,"要普遍实行劳动预备制度,对城镇未能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进行1-3年的职业技术培训",《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要求,要"积极推行劳动预备制度,坚持实行先培训、后上岗的就业制度",这些规定是建立和实施劳动预备制度的重要依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劳动保障部等部门关于积极推进劳动预备制度加快提高劳动者素质意见的通知》规定:"从1999年起,在全国城镇普遍推行劳动预备制,组织新生劳动力和其他求职人员,在就业前接受1-3年的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使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或掌握一定的职
    2023-06-09
    451人看过
  • 法律归类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法律分为根本法和普通法的依据是:规定的内容、法律地位和制定的程序不同。按法律规定的内容、法律地位和制定的程序不同,可将法律分为根本法和普通法。根本法是指在一国的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和居核心地位的、规定国家根本制度和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的、制定与修改程序极为严格的宪法;普通法是根本法之外的其他法律。把物分为原物和孳息的道法律意义在于把物分为原物和孳息的法律意义在于:1、确定孳息的归属。天然孳息,由所有权人取得;法定孳息,当事人有约定的,按照约定取得;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按照交易习惯取得。2、确定孳息的收取。质权人有权收取质押财产的孳息。《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七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和修改除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国人
    2023-07-03
    389人看过
  • 劳动仲裁申请的法律依据与实践经验分享
    1、申请仲裁的案件必须是劳动争议案件(劳务争议不受理),而且要符合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受理范围;2、必须在法定申请时效期间(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一年内)向仲裁委员会提交书面申请书,并按照被申诉人数提交副本;3、如果申请的劳动争议属集体劳动争议,当事人应推举代表参加仲裁,申请仲裁时应提交全体争议当事人签名的授权委托书;4、在立案时要有相关的证据材料并在指定的时限内交付仲裁委。法律知识:《民法典》中有关内容的规定第一千零四十二条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禁止重婚。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禁止家庭暴力。禁止家庭成员间的虐待和遗弃。第一千零四十三条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家庭成员间应当敬老爱幼,互相帮助,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第一千零四十六条结婚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不许任何一方对他方加以强迫或任何第三者加以干涉。第一千零四十七条结婚年龄,男不
    2023-07-24
    347人看过
  • 债的分类以及债的分类依据是什么
    债的分类债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种类。一、意定之债与法定之债按照债的设定及其内容是否允许当事人以自由意思决定,债可以分为意定之债与法定之债。意定之债,是指债的发生及其内容由当事人依其自由意思决定的债。合同之债和单方允诺之债均为意定之债。法定之债,是指债的发生及其内容均由法律予以规定的债。侵权行为之债、无因管理之债和不当得利之债均属法定之债。区分意定之债与法定之债的意义在于,前者贯彻意思自治原则,在债的客体、内容及债务不履行的责任等方面均可由当事人约定;而在后者,债的发生及效力均由法律规定。二、特定之债与种类之债根据债的标的物的不同属性,债可划分为特定之债和种类之债。以特定物为标的的债称为特定之债,以种类物为标的的债称为种类之债。在前者,债发生时,其标的物即已特定化;在后者,债成立时其标的物尚未特定化,甚至尚不存在,当事人仅就其种类、数量、质量、规格或型号等达成协议。区分特定之债与种类
    2023-04-23
    177人看过
  • 票据抗辩的种类和法律依据是什么
    当票据债务人有正当理由对票据提出异议时,其可以采用的理由种类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1.所签发的票据在法定必须记载事项上有所遗漏或者未能符合同样标准;2.票据权利的时效期限已过;3.人民法院针对该票据所做出的除权判决已经产生了法律效力;4.通过背书方式获得票据,但是背书过程中出现了不连续的情况;5.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该票据持有人并不具备相应的票据权利等。《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第十三条票据债务人不得以自己与出票人或者与持票人的前手之间的抗辩事由,对抗持票人。但是,持票人明知存在抗辩事由而取得票据的除外。票据债务人可以对不履行约定义务的与自己有直接债权债务关系的持票人,进行抗辩。本法所称抗辩,是指票据债务人根据本法规定对票据债权人拒绝履行义务的行为。
    2024-05-22
    355人看过
  • 解除劳动合同的种类有什么,有没有法律依据
    解除劳动合同的种类包括:1、协商一致解除;2、劳动者单方解除;3、用人单位单方解除。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第三十七条规定,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第三十九条第一至三项规定,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二)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六条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七条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六条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七条劳动者
    2024-04-29
    364人看过
  • 法院劳动代通知金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一、法院劳动代通知金的法律依据是什么?《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需支付经济补偿的情形有很多种,但适用代通知金方式解除劳动合同的却只有3种。该法第40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一)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二)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三)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除此之外,无论是用人单位过失性辞退劳动者,还是经济性裁员,或者其他情形解除劳动合同,均无须适用代通知金。二、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依据1、用人单位没有合法的事实和理由,直接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可以要求支付双倍的经济补偿
    2023-04-29
    87人看过
  • 劳动争议决定劳动关系有什么样的事实依据
    劳动争议确定劳动关系的依据是什么?首先,如何确认一般劳动关系?对于劳动关系的认定,要注意区分劳动关系和雇佣关系,以及合同关系。就劳动关系和雇佣关系而言,它们的本质实际上是相同的。劳动关系的前身是雇佣关系。当生产力水平不高,劳动力仍然被视为商品时,雇主和雇员之间的雇佣关系就形成了。此时,雇佣关系完全由民法调整。当劳动力的个人属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国家公权力的介入加强了对劳动者的保护,此时劳动力不再简单地被视为商品,雇佣关系的社会化特征越来越明显,雇佣关系将逐步走出民法,进入社会法调整领域,并最终被劳动关系所取代。然而,劳动关系逐渐取代雇佣关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取决于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因此,各国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对劳动法的调整范围都有限制。在国外,对劳动关系一般都有明文规定,不受劳动法的保护。那么,在中国,这方面的规定并不明确,虽然不明确,但根据司法判例和法律分析,一般认为在
    2023-05-31
    285人看过
  • 劳动法律事实有哪些种类
    一、劳动法律事实有哪些种类劳动法律事实的分类:劳动法律行为(例如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等);劳动行政管理行为;劳动争议仲裁行为;以及劳动司法行为。二、如何证明与单位的劳动关系劳动者证明与单位有劳动关系:1.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主体合格;2.劳动者为用人单位进行有报酬服务,用人单位依法对劳动者进行管理;3.劳动者参与用人单位的工作运作;4.劳动者提供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的记录或者工作证等相关资料。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十条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三、劳动关系需要缴纳社保吗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是劳动关系就要交社保。用人单位应当自建立劳动关系之日起的三十日内及时为劳动者申请社保登记
    2023-09-29
    307人看过
  • 事实劳动关系提出赔偿的依据有什么
    事实劳动关系提出赔偿的依据为,《劳动合同法》第82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劳动合同法》第82条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2024-05-02
    406人看过
  • 事实劳动关系判断依据
    事实劳动关系
    第一,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资格。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以及按规定应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组织可以成为劳动法上的用工主体资格。第二、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各项劳动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劳动者受用人单位的劳动管理。用人单位根据《劳动法》第四条之规定,通过民主程序制定的规章制度,不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规定,并已向劳动者公示的,可以作为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依据。第三、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的劳动。劳动法上的劳动关系,是指用人单位向劳动者给付劳动报酬,而由劳动者提供职业性的劳动所形成的法律关系。第四、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该点体现了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长久合作关系,即劳动者在用人单位工作必须达到一定的期限,否则就是一般的雇佣关系。一、事实劳动关系如何解除合法劳动关系成立后,并非一成不变,正如普通合同有解除
    2023-02-18
    124人看过
换一批
#法律综合知识
北京
律师推荐
    #法律综合知识 知识导航
    展开

    法律综合知识是指涵盖法律领域各个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它包括法律理论、法律制度、法律实务等方面的内容,涉及宪法、刑法、民法、商法、经济法、行政法等多个法律领域。... 更多>

    #法律综合知识
    相关咨询
    • 事业单位劳动合同分类的依据是哪些?
      江苏在线咨询 2022-07-30
      事业单位聘任制干部是没有编制的,类似于合同制职工,但福利待遇肯定是按照事业单位的,如果是公务员单位里的聘任制,如法院的聘任制书记员职位,那是按照公务员的待遇。
    • 强奸罪从重的事实依据是什么法律依据是什么
      香港在线咨询 2023-10-06
      强奸罪的从重处罚情节: 1、强奸妇女、奸淫幼女多人; 2、强奸妇女、奸淫幼女情节恶劣; 3、在公共场所当众强奸妇女、奸淫幼女; 4、二人以上轮奸; 5、奸淫不满十周岁的幼女或者造成幼女伤害; 6、致使被害人重伤、死亡或造成其他严重后果。
    • 量刑的事实根据与法律依据是什么
      贵州在线咨询 2022-01-09
      【量刑的事实根据与法律依据】对于犯罪分子决定刑罚的时候,应当根据犯罪的事实、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依照本法的有关规定判处。 【从重处罚与从轻处罚】犯罪分子具有本法规定的从重处罚、从轻处罚情节的,应当在法定刑的限度以内判处刑罚。 【减轻处罚】犯罪分子具有本法规定的减轻处罚情节的,应当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本法规定有数个量刑幅度的,应当在法定量刑幅度的下一个量刑幅度内判处刑罚。 犯罪分
    • 劳动争议确定劳动关系依靠什么样的事实依据?
      青海在线咨询 2023-09-05
      1、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资格,双方签订书面劳动合同。 2、劳动者接受用人单位的管理和指挥,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劳动,其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 3、用人单位依照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向劳动者给付劳动报酬。
    • 依据《劳动法》规定产假的分类有哪些
      重庆在线咨询 2021-12-20
      劳动法最新产假分类:产假:98天 80天奖励假 15天/30天(难产) 15天(多胞胎每多生一个婴儿);产前假:怀孕7个月以上,如工作许可证,经本人申请,单位批准,可申请产前假2个半月;哺乳假:女职工生育困难,工作许可证,经单位批准,可申请哺乳假6个半月;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