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法律性质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3-06-13 17:03:30 438 人看过

这里的“因逃逸致人死亡”规定得比较笼统含糊,如何理解它成为解决许多交通肇事案件的关键。但从目前理论和实践中对该问题的探讨来看,人们主要关心的是“因逃逸致人死亡”的适用范围,少有人探讨这一规定的法律性质。笔者以为,对“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法律性质之理解直接关涉其适用范围。在此,笔者拟对该问题进行粗浅讨论。

“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法律性质

“因逃逸致人死亡”是交通肇事罪的加重处罚情节。但是,究竟是什么性质的加重处罚情节目前理论上主要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因逃逸致人死亡”是交通肇事罪的结果加重犯。至于其理由论者基本上未加以阐述。在这些文章中,论者是将其作为一个基本命题而非待求证命题来运用的。另一种认为,该规定属于情节加重犯。但是,它不是一种“单纯的情节加重犯”,“因逃逸致人死亡情形是带有一定结果加重色彩,并且其死亡结果本身又是该构成要件结果的一种复杂情节加重犯。”

笔者认为,上述两种观点都值得商榷。

首先,该规定不应是结果加重犯。所谓结果加重犯,是指实施了基本构成要件的行为,由于发生了刑法规定的基本犯罪构成要件以外的加重结果,刑法规定对其加重其刑的情形。

由此可见,结果加重犯是基于基本犯罪和加重结果两个部分构成。基本犯罪是指行为人的行为已经构成了刑法分则所规定的某种具体犯罪,触犯了某种罪欠:加重结果县稽犯罪行失所浩成的犯罪结果已经超出了该基本犯罪的构成要件,另又符合了刑法所规定的非该罪构成要件的结果。对于基本犯罪的罪过,以前认为只能是故意。但是,现在一般认为过失也可以是基本犯罪的罪过。

如果基本犯罪的罪过是故意,则行为人实施基本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不一定要求发生基本犯罪构成要件所要求的基本危害结果,只要符合基本犯罪的构成要件即可;如果基本犯罪是过失,则行为人实施的基本犯罪的行为必须应该发生基本犯罪所要求的危害结果,因为过失犯是结果犯,基本犯罪的结果没有发生,就不可能构成基本犯罪。由于交通肇事罪是过失犯罪,因此,如果“因逃逸致人死亡”是结果加重犯,则肇事者的行为必须首先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基本犯,在此基础上又发生了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加重结果。问题是,一些交通肇事案件在被害人死亡结果出现之前并不能认定为犯罪,因为肇事行为只是将被害人撞成轻伤,没有达到交通肇事罪的立案标准,逃逸造成的死亡结果发生后,.行为人的行为才能被认定为交通肇事罪。

例如,司机甲某日晚上10时许违规,撞倒路边乙致其腿部骨折(属轻伤),乙当即躺倒在地呻吟不止。甲看见乙既未流血,也没有昏迷过去,自认乙的伤势并无大碍。为了逃避责任,甲慌忙驾车逃走。乙因小腿骨折不能行走,适逢当夜大风降温,天气异常寒冷,第二天人们发现乙时,乙已冻僵身亡。根据交通肇事罪的构成要件,甲的行为认定交通肇事罪无疑。但是,如果将“因逃逸致人死亡”解释为结果加重犯,就会带来两个问题:其一,将会出现没有基本罪的结果加重犯。

类似上述案件中,被害人的死亡确实是在行为人逃逸的过程中发生的,属于“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情形;被害人的死亡结果也就成为结果加重犯中的加重结果。但是,也正因为该死亡结果被作为了加重结果,而不是犯罪构成要件中基本结果,因此,交通肇事罪自然无法认定,于是就出现了基本犯罪不成立的加重结果犯。这显然是不可能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第二,实践上,类似上述案件将会出现无法定罪或错误定罪的情况。既然将“因逃逸致人死亡”理解为结果加重犯,上述案件无法成立交通肇事罪的基本犯。

于是,案件的性质就只有两种可能:不构成犯罪或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不构成犯罪显然是不可能的。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也不合理,因为,无论从案件的性质还是从犯罪构成要件来说,本案构成交通肇事罪都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而新刑法第233条规定,过失致人死亡的,“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交通肇事罪是过失致人死亡罪的特别规定条款,行为人的行为构成该罪时,当然应该定该罪,而不应该定过失致人死亡罪。否则,就抹杀了交通肇事案件的性质。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10月23日 09:02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犯罪构成相关文章
  • 逃逸致人死亡和致人死亡后逃逸量刑有何不同
    逃逸致人失亡与致人死亡后逃逸是不同的概念,量刑也完全不同,逃逸致人失亡的情况,量刑明显要重于致人死亡后逃逸。《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逃逸致人死亡的:交通事故发生后,被害人还有生命体征,但肇事者害怕自己受到处罚,驾车逃跑,没有及时将受害人送到医院,造成受害人死亡的情况。法定刑:7年以上有期徒刑。致人死亡后逃逸:交通肇事当场将人撞死,之后因害怕受到惩罚,逃逸。致人死亡后逃逸,属于交通肇事情节恶劣的,法定刑为: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2023-04-21
    199人看过
  • 如何理解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含义
    如何理解“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含义。当前,在刑法理论上主要有以下两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条文中的“因逃逸致人死亡”就是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被害人受伤严重,但并未死亡,如抢救及时可能挽救其生命,但由于行为人不采取积极的救护措施,并逃离事故现场,致使受害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而死亡的行为。第二种观点认为:“因逃逸致人死亡”应限于过失致人死亡,即事实上发生了两次交通事故,也就是在发生交通事故后,行为人在逃逸过程中又发生交通事故,致使第二次交通事故中被害人死亡的情况,就适用“因逃逸致人死亡”这一情节的规定。由此,我们也能够看出,行为人的主观罪过形式,在这里显得非常关键。因此,客观的分析行为人的主观罪过形式对如何理解“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含义以及就此类案件如何定罪就显得非常重要。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以发生重大交通事故作为该罪的核心。其潜在的含义是指过失犯罪。即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严重后果应当预见,由
    2023-06-13
    365人看过
  • 逃逸致人死亡具有哪些法律后果?
    因逃逸致人死亡应当具备如下条件:1、逃逸人在主观上必须认识到其导致了交通事故的发生且其逃逸行为必须发生在交通肇事后;2、逃逸人客观方面实施了逃逸行为;3、逃逸人的逃逸行为是被害人的死亡的原因。一、倒车时不小心碰到快着车的车身算逃逸吗在停车场不小心把别人的车蹭了,跑了算肇事逃逸。,交通肇事逃逸”,是指发生交通事故后,交通事故当事人为逃避法律追究,驾驶车辆或者遗弃车辆逃离交通事故现场的行为。肇事逃逸的构成条件主要有:第一,行为人已经构成交通肇事罪,这是前提;交通肇事但按照《解释》第1条和第2条的规定尚未达到犯罪标准的,即使逃逸,亦不属于其范围。第二,肇事人知道自己造成了交通事故,即行为人在逃逸时必须明知自己的行为导致了交通事故的发生,这是行为人的主观认知因素。如果行为人没有意识到交通事故的发生而离开现场,则不能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人明知发生了交通事故,否则亦不能认定有“逃逸”行为。换
    2023-03-18
    63人看过
  • 此案是否适用因逃逸致人死亡
    被告人(上诉人):吴xx,男,26岁,个体司机被害人:杨xx,男,52岁,农民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杨小庆,系被害人杨xx之子案由:交通肇事2001年12月11日17时55分,被告人吴xx驾驶农用翻斗车在320国道超速行驶时,该车车头右侧将行走在公被告人(上诉人):吴xx,男,26岁,个体司机被害人:杨xx,男,52岁,农民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杨小庆,系被害人杨xx之子案由:交通肇事2001年12月11日17时55分,被告人吴xx驾驶农用翻斗车在320国道超速行驶时,该车车头右侧将行走在公路右侧的被害人杨xx撞倒在地。吴xx发现撞伤人后没有抢救伤者,而是畏罪潜逃。杨xx被撞伤后,在场群众当即打了120急救电话,经送往县医院抢救无效于当晚19时20分死亡。吴xx于次日凌晨3时20分到公安机关投案自首。公安交警队认定吴xx违反道路交通管理条例,对事故负全部责任。本案在审理过程中,附带民事诉讼原告
    2023-04-22
    314人看过
  • 因逃逸致人死亡是交通肇事罪吗
    交通肇事者的逃逸行为与被害人死亡间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受害人的死亡必须是因为肇事者的逃逸行为造成的。如果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逃逸,但被害人的死亡却是因为介入了其他原因造成的,如被害人由他人送往医院抢救途中再次发生交通事故致死等;就不应认定为因逃逸致人死亡。再者,必须是行为人逃逸行为在前,而伤者因行为人逃逸而死亡的结果发生在后,两者之间存在这个顺序关系。如果交通事故发生时伤者当场死亡,则不能认定为因逃逸致人死亡,而应适用《刑法》第133条规定的第二种量刑幅度予以处罚。一、因逃逸致人死亡该如何认定认定因逃逸致人死亡构成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必须满足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构成要件。因逃逸致人死亡是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在情节上的加重。因此,认定因逃逸致人死亡首先得满足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成立,而这包括三方面:(1)必须以交通肇事行为的发生为前提。(2)行为人必须在行为发生后积极实施逃逸。(3)行为人逃逸有一
    2023-03-09
    112人看过
  • 因逃逸致人死亡算作过失犯罪吗
    因逃逸致人死亡是过失犯罪。交通肇事之后逃逸,并且因为逃逸致人死亡的,构成交通肇事罪,交通肇事罪是过失犯罪,当事人虽然逃逸行为是故意的,但不是故意致人死亡。一、肇事逃逸死亡判几年肇事逃逸死亡判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肇事逃逸即交通肇事逃逸,是指行为人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符合法定构成要件的交通肇事逃逸行为触犯的是交通肇事罪。二、交通肇事后如果逃逸会被怎么处罚首先应该区分是否已经构成犯罪,如果当事人已构成交通肇事罪的,逃逸行为属于交通肇事罪的加重情节。其次,如果交通肇事本身不构成犯罪,在这种情况下,逃逸行为将被视为定罪情节。根据我国刑法,交通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到七年之间的有期徒刑。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的有期徒刑。三、醉酒驾驶肇事逃逸会怎样处罚醉酒驾驶
    2023-02-23
    496人看过
  • 有什么是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成立条件
    1“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客观方面笔者认为准确把握“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客观要件,应注意以下两点:第一,逃逸与死亡结果的因果性;即受害者的死亡与肇事者的逃逸之间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如果受害人因肇事行为已经死亡,或者,虽没有死亡,但濒临死亡,即使及时救助也得死亡,则二者没有因果关系。第二,逃逸与死亡结果因果关系的序列性;即逃逸致人死亡的因果关系必须遵循刑法因果关系中原因在前,结果在后的规则;交通肇事后因逃逸致人死亡,只应是逃逸行为在先,死亡结果在后。如行为人交通肇事当场致被害人死亡而后逃逸的,因死亡与行为人的逃逸无因果关系,不属于“因逃逸致人死亡”;如因认识错误而认为被害人已经死亡,但被害人确因行为人逃逸,抢救失时而死亡的,不影响认定为“因逃逸致人死亡”。2“因逃逸致人死亡”的主观方面刑法理论界对于“因逃逸致人死亡”的主观方面意见不一,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行为人
    2023-06-13
    59人看过
  • 关于逃逸致人死亡的分析
    司法实践中认定“因逃逸致人死亡”构成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必须满足上文所论及的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构成要件。笔者在上文中的论述认为,“因逃逸致人死亡”是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在情节上的加重。因此,认定“因逃逸致人死亡”首先得满足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成立,而这包括三方面必须以交通肇事行为的发生为前提。行为人必须在行为发生后积极实施逃逸。行为人逃逸有一定的主观动机。2、必须符合《解释》第5条第1款对“因逃逸致人死亡”做出的明确解释。即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这个规定是明确的,不能将其与其他情形混作一谈。比如有这样的案例,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隐藏或遗弃致使被害人死亡的情形,这显然不是“因逃逸致人死亡”,而应当认定为故意杀人。3、交通肇事者的逃逸行为与被害人死亡间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受害人的死亡必须是因为肇事者的逃逸行为造成的。如果行
    2023-06-13
    132人看过
  • 因逃逸致人死亡应当具备什么条件
    (1)行为人的逃逸行为必须发生在交通肇事后,并且要求行为人主观上认识到已经发生了交通事故且撞了人。如果行为人有证据证明并不知道自己撞了人,且经查证属实,则不能以“因逃逸而致人死亡”的情节予以量刑。是否有证据证明,既不能以肇事者本人所述为依据,也不能由办案人员盲目判断为标准,而应当周密调查,综合判断,在把握上应有严格的尺度和标准。(2)被害人的死亡与行为人的逃逸行为之间存在着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即被害人的死亡仅仅是由于肇事者为逃避法律责任或者救助义务,不及时抢救而驾车逃跑的逃逸行为造成的。(3)被害人死亡是由于逃逸行为而造成的,被害人的死亡除交通行为导致外,未介入其它的因果关系和条件。如果介入其它的加害行为而致被害人死亡的,则不属于交通肇事“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范围之列。如行为人肇事致他人重伤而逃逸,被撞者被他人送至医院抢救,但由于医生的玩忽职守出现医疗事故致使被撞者死亡,或抢救期间因其他意外导
    2023-06-13
    496人看过
  • 致人死亡的说明因逃逸罪的含义是什么
    逃逸致死是指行为人肇事以后,不履行救助义务而逃逸,弃被害人于不顾,致使被害人因没有得到及时救助而死亡的行为。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构成交通肇事罪的,一般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一、交通肇事逃逸如何定义?交通肇事逃逸,是指行为人在发生了构成交通肇事罪的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逃逸是指逃避救助被害人的义务,一般来说,只要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不救助被害人的,就可以认定为逃逸。交通肇事后逃逸,情节较轻,不构成犯罪的情形,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处两百元以上两千元以下罚款,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等处罚。发生交通事故致使人重伤、死亡或者造成他人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且逃逸的情形,依法判处肇事逃逸者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肇事后逃逸致使他人错过最佳抢救时间,致人死亡的情形,依法判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等。二、肇事逃逸犯罪的法律规定肇事逃逸违法犯罪的处罚规定是,交通运输
    2023-03-25
    190人看过
  •  肇事逃逸行为的法律性质
    交通事故处理程序
    交通事故逃逸是指造成现场变化和证据消失,从而无法查证其真实性的行为。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交通事故的当事人若明知道已经发生交通事故、驾车或弃车逃离事故现场、觉得自己对事故没有责任但驾车驶离、或虽送伤者去医院但没有报案并返回等行为,将被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交通事故逃逸所导致的行为是指造成现场变化和证据消失,从而无法查证其真实性的行为。交通事故的当事人觉得自己没有责任并且驶离现场,报案之后还不履行现场的听候处理的义务或者是弃车离开了事故现场之后又返回等八种的情况将被认定为是交通肇事逃逸。其中包括明知道已经发生交了通事故,交通事故的当事人驾车或者弃车逃离了事故现场的;交通事故的当事人觉得自己对事故没有责任,驾车驶离了事故现场的;交通事故的当事人虽然把伤者送到了医院,但是没有报案并且无故离开了医院的等。 交通事故逃逸的影响和后果交通事故逃逸是一种违法行为,会带来严重的法律后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
    2023-08-31
    414人看过
  • 喝酒肇事致人死亡逃逸的法律规定有哪些
    酒后肇事逃逸致人死亡死亡一人,肇事人负全责或主要责任的,构成交通肇事罪,若逃逸致人死亡的,判处7年以上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但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赔偿数额丧葬费23526元、死亡赔偿金463000元,精神抚慰金50000元,医疗费、交通费据实结算。我国《刑法》第133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1997年《刑法》新增设了“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道路交通管理法规,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依法被追究刑事责任的
    2023-04-16
    90人看过
  • 逃逸致死罪的法律规定
    逃逸致死一般判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交通肇事逃逸是指行为人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造成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酒驾肇事逃逸致死判几年酒驾肇事逃逸致死判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因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因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心理态度应限于过失,因为交通肇事罪是一种过失犯罪,为保持犯罪构成的纯洁性,其加重构成的心理态度也应是过失。《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
    2023-07-02
    240人看过
  • 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判刑是否有法律依据
    交通肇事罪是指,行为人由于违反交通管理法规,从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交通肇事逃逸导致他人死亡的,负事故的主要责任,会被判刑,负刑事责任。触犯本罪的罪犯,会被判处三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或拘役。如果罪犯在肇事后逃逸,或存在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那会被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的有期徒刑。如果由于罪犯逃逸导致别人死亡的,会被判处七年以上的有期徒刑。肇事逃逸致人死亡自首的应该怎么判刑?若行为人肇事逃逸导致他人死亡构成犯罪,但有自首情节的,人民法院应当判处其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处罚。根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
    2023-07-01
    63人看过
换一批
#犯罪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犯罪构成的四个要素是犯罪主体、犯罪客体、犯罪的主观方面和犯罪客观方面。只有符合上述四个条件的,才可认定行为构成犯罪,但犯罪成立后也可因为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原因而对犯罪认定予以否定。... 更多>

    #犯罪构成
    相关咨询
    • 如何理解因逃逸致人死亡与因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犯罪构成
      辽宁在线咨询 2022-01-24
      交通肇事后逃逸致人死亡是刑法修订后关于交通肇事罪增加的加重处罚情节,如何理解因逃逸致人死亡,刑法理论界和实务部门有不同认识。有的认为,因逃逸致人死亡包括故意杀人在内,但应该将因逃逸致人死亡构成故意杀人罪的情形排除在刑法第133条之外;有的认为,这一规定包括过失和间接故意致人死亡(即行为人肇事后逃逸,对被害人死亡持放任态度),但不包括直接故意杀人;有的认为,该规定仅限于间接故意致人死亡,即行为人交通
    • 因故意逃逸致人死亡逃逸什么概念
      四川在线咨询 2022-06-10
      因逃逸致人死亡是如下的情形: 1、肇事人造成交通事故后,被害人因交通事故死亡,肇事人为逃避刑罚而逃离现场的情形; 2、肇事人造成交通事故后,致被害人遭受严重损害,被害人因肇事人未及时救助而死亡的情形。
    • 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行为,如何认定,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行为效力
      江苏在线咨询 2022-03-06
      1、行为人的逃逸行为必须发生在交通肇事后,并且要求行为人主观上认识到已经发生了交通事故且撞了人。如果行为人有证据证明并不知道自己撞了人,且经查证属实,则不能以“因逃逸而致人死亡”的情节予以量刑。是否有证据证明,既不能以肇事者本人所述为依据,也不能由办案人员盲目判断为标准,而应当周密调查,综合判断,在把握上应有严格的尺度和标准。 2、被害人的死亡与行为人的逃逸行为之间存在着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即被害人
    • 因逃亡致人死亡有什么法律条件?
      福建在线咨询 2022-06-23
      最高人民法陵《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5条规定,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 必须符合以下几个条件: 1、已经发生交通肇事,这是前提; 2、行为人有逃离肇事现场的行为。即行为人在发生交通肇事后,离开交通肇事现场的行为; 3、行为人主观上具有逃避法律追究的故意。即行为人离开交通肇事现场,其主观上具有逃避
    • 因逃逸致人死亡处多少年有期徒刑,逃逸致人死亡的相关问题有哪些
      上海在线咨询 2022-04-28
      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相关点: 1、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2、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逃逸致人死亡有两点: 1、逃逸是指为了逃避法律制裁的逃逸,如果离开现场向公安机关自首等不是为了逃避制裁的,不是逃逸。 2、必须是因为逃逸的原因导致人的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