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裁决的价值目标决定行政裁决的法律救济模式。即有什么样的价值目标选择,就会有什么样的法律救济模式。司法权的行使以公正为首要价值目标,而行政权的行使以效率为首要价值目标,所以作为准司法性质的行政裁决,则不应以公正与效率中的任何一方作为其首要追求的价值。因为,行政裁决集司法权与行政权的特点于一身,反映的应是对法律公正与效率价值追求的平衡选择。既然如此,那么对行政裁决法律救济模式之选择理应以行政裁决之价值目标为基点,合理地整合公正与效率价值。这样,选择行政裁决之法律救济模式就不再是一个简单地通过立法规定某一种救济方式的问题,而是需要行政裁决和行政审判工作人员理性地以公正与效率的平衡作为价值追求,根据国家关于行政权和司法权的基本职能分工及当事人不同的权利请求和纠纷之法律性质,依法灵活地确定不同的行政裁决救济方式。
(一)以效率为基点完善行政裁决之复议制度
目前将行政裁决纳入我国的行政复议范围在理论上和实务界已取得共识,但立法上至今还没有明确规定。我认为对行政裁决不服应当可以提起行政复议。原因如下:首先,行政裁决是一种具体行政行为,根据《行政复议法》第1、2、6条的规定,只要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都可以向行政机关提起行政复议,行政裁决当然也不例外。其次,行政裁决的行政复议救济是现实的需要。与单一繁琐的司法救济途径相比,行政裁决的行政复议救济制度有助于纠纷的快速解决,既实现了行政机关的效率目标又使当事人解脱了讼累。再次,行政裁决之民事纠纷往往具有公共性,事关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上级行政机关可以通过行政复议监督下级行政机关的行政裁决活动,保持国家政策的统一,实现其行政管理目标。此外,我国《城市房屋拆迁行政裁决工作规程》第16条、《国有资产产权纠纷调处工作试行规则》第21条等也突破《行政复议法》的规定,肯认了行政裁决的行政复议制度。因此,为了保证行政裁决的公正行使,将其纳入行政复议范围,不仅不违背效率价值,而且又增加了一道能确保效率价值有效实现的公正屏障。这样,对受裁决影响的当事人来说,不仅多了一种救济渠道,客观上也可以弥补因诉讼救济渠道不畅通时相对人权利救济在立法上的空白。
当然,由于行政裁决及其涉及的法律关系性质和种类的不同,也由于其行使方式及其特点的不同,笼统地将所有的行政裁决都纳入复议范围也不尽合理,因此,原则上在将其纳入复议范围的同时,还应区别不同情况,根据行政裁决的不同种类做出不同规定。笔者依据行政裁决的做出是否需当事人申请标准,将行政裁决划分为职权性裁决、重合性裁决及选择性裁决;又依行政裁决是否独立做出将其划分为单一型裁决和复合型裁决,以下便是基于这样的分类来完善行政裁决的救济制度的。
1、将职权性和重合性行政裁决作为行政复议的必经程序纳入行政复议范围
职权性行政裁决是指民事纠纷必须凭借行政机关专属职权的行使才能得以解决或行政机关基于国家或公共利益而不需相对人申请就可以直接对当事人之间的民事纠纷作出的裁决,而重合性裁决是指民事纠纷既凭借行政机关基于国家或社会公共利益主动积极行使其职权而得以解决,又是行政机关根据相对人的申请对当事人之间的民事纠纷作出的裁决。前者根据权力的专属性和法律的授权,由行政机关主动行使,后者由于国家或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及当事人的申请,因此在纠纷的解决程序上,行政机关的处理为必经程序。可以看出,这两类裁决因行政色彩较浓,为确保其公正性,首先应在行政系统内部由行政机关通过行政复议制度纠正自身的错误,从而为相对人提供必要的行政救济,当然由于这种行政裁决和行政管理关系十分密切,体现出我国国家机关在纠纷解决上的职能分工,也反映出一定的社会政策,因此将其作为复议的必经程序也是顺理成章的。但考虑到职权性行政裁决在行使时,可能会和其他行政行为(如行政确权等)一起做出,那么复议法在确定复议前置程序时,应协调其对其他行政行为的复议程序规定。
2、确定选择性行政裁决的选择复议程序
选择性行政裁决,是指行政主体无需行使其专属职权只需依申请就可解决某一事件引起的民事纠纷时的行政裁决。由于这种裁决不完全属于行政机关的专属权力,而且当事人的这种民事纠纷本身不会直接影响到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而是仅涉及当事人之间的民事权益,因此,这类行政裁决应遵循不告不理原则,即行政相对人可以请求行政主体裁决,也可以向法院起诉。所以对于这类裁决就无需规定复议为行政裁决的必经程序,仅在当事人选择了行政裁决时才有提起行政复议的必要。但选择性行政裁决在行使方式上,有时也会和其他行政行为一起做出,就需要复议法在制度设计时要考虑和其他行政行为在复议程序上的相互衔接。
(二)以公平为原则,完善行政裁决的诉讼救济制度
为兼顾行政裁决公平与效率价值的充分实现,不仅要有体现行政效率的行政复议制度,还要有确保公正能够有效实现的最后屏障即诉讼救济制度。然而,由于行政裁决范围、种类、行使方式及当事人诉讼标的的复杂性,为方便当事人诉讼,我认为对行政裁决的诉讼救济模式应作如下选择:
1、对于单一型行政裁决行为,可确立行政诉讼救济制度
单一型行政裁决是指行政机关对当事人之间与行政管理有关的民事纠纷作出的独立的行政裁决,其本质上是一个准司法性质的具体行政行为,表现形式为一个独立的具体行政行为。这种行政裁决大多是职权性行政裁决(如专利局授予或撤销某人的发明专利权);也可能是选择性行政裁决(如乡政府对民间纠纷调解不成的,或请求乡政府处理,或向法院起诉)。为确保这类行政裁决的公正性,通过行政诉讼撤销和纠正违法的行政裁决行为,这是行政法治的必然要求。如果对单一型行政裁决不服,当事人的诉讼标的为行政裁决,那么其诉讼性质就为行政诉讼。然而,考虑到当事人对行政裁决不服其中也可能反映出当事人的不同于行政诉讼目的的民事权利主张,而且行政裁决的合法、公正与否也直接决定民事主体当事人之间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因此,这种诉讼就应不同于一般的行政诉讼,而应作为和民事诉讼十分相似的特殊的行政诉讼,适用特殊的诉讼程序。至此,笔者主张借鉴日本的经验,建立行政诉讼的特殊诉讼类型即当事人诉讼。这种诉讼不仅可以纠正行政机关违法的行政裁决行为,同时也因为其程序的特殊性,能有效、合理地解决当事人之间的民事纠纷,客观上还避免了因理论界对不服行政裁决的诉讼性质的长期争论而使得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及时救济。但我们应注意,如果行政裁决为选择性裁决,而当事人没有选择行政裁决时,那么行政诉讼救济便失去了意义。因为,此时的诉讼标的已经发生了变化,当事人不以公权力的行使为诉讼标的,而直接指向双方争议的侵权事实与民事主张,而且从司法成本效益分析,通过民事诉讼可以简化纠纷解决程序,更能切实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因此,此时应当通过民事诉讼解决当事人之间的民事纠纷。
2、对于与其他行政行为一并作出的复合型行政裁决行为,可建立行政附带民事诉讼救济制度。
现代社会行政管理的复杂性决定了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裁决时,并不永远都是单个独立的裁决行为,有时也会和其他行政行为一起做出,这种行政裁决我们称之为复合型行政裁决。它经常和其他行政行为一起共同担负着管理社会事务,裁决民事纠纷等行政职能。这种行政裁决行为可以是职权性裁决行为,如涉及国家、社会公共利益的民事纠纷,行政机关往往在作出行政处罚的同时,一并裁决他们之间的侵权纠纷和损害赔偿。当然,在选择性行政裁决中行政裁决与其他行政行为并存的现象也是存在的,诸如水污染纠纷导致行政处罚与损害赔偿等。但在运用上述这种纠纷解决方式时,由于行政裁决和其他行政行为有密切联系,有些行政行为的合法性直接决定行政裁决行为的合法性。因此,在行政相对人不服其他行政行为而提起的行政诉讼中,如果能附带解决民事主体双方当事人之间的民事纠纷,不仅可以避免人为地通过两种诉讼程序将互有逻辑联系的两种纠纷的解决方式割裂开来,造成循环诉讼,而且可以减少当事人的累讼,大大节约司法成本。因此对于复合型行政裁决应建立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制度。
(三)合理地协调公平与效率价值目标,处理好行效裁决在复议与诉讼程序上的衔接
既然建立行政裁决的复议和诉讼救济制度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那么当事人不服复议决定时如何与诉讼合理衔接是立法必须予以明确的问题。行政裁决本质上是一种行政权,必然存在着行政权力滥用的可能,而司法作为维护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必然是监控行政权的一种最有效的模式之一。但在我国的现行法律体系中却有行政终局裁决行为的法律规定,主要体现在《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法》第15条、《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第29条第2款、《行政复议法》第14条和第30条、《立法法》第87条的规定之中。这显然有悖于司法最终审查原则。既然行政裁决的对象是民事纠纷,而这本属法院司法的范畴,只是基于一些现实的考虑才授权由行政机关处理,当这种纠纷处理方式不能满足人们需求的时候,法院理所当然有权受理这些民事纠纷,所以司法最终解决原则理应适用于行政裁决领域。即在行政裁决不能有效、合理地解决社会纠纷时将其纳入司法审查范围,正是平衡司法权和行政权的合理行使,公正与效率价值追求的必然结果。所以为了防止行政裁决机关滥用权力,最大限度的保护相对方的合法权益就必须要废除目前的终局行政裁决制度,早日建立司法终局审查制度。
一、行政裁决的机关是什么?
行政裁决的机关是法律授权的特定的行政机关。行政裁决的主体具有法定性。行政机关只有获得法律授权,才能对授权范围内的民事纠纷案件进行审查并裁决,没有法律授权,行政机关不能自行决定和裁决某些民事纠纷案件。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解释第一百五十八条
行政机关根据法律的授权对平等主体之间民事争议作出裁决后,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起诉又不履行,作出裁决的行政机关在申请执行的期限内未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生效行政裁决确定的权利人或者其继承人、权利承受人在六个月内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享有权利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生效行政裁决,参照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行政行为的规定。
-
WTO规则与我国行政救济制度的完善
267人看过
-
完善撤销涉外仲裁裁决的救济
64人看过
-
论仲裁裁决司法审查制度的完善
57人看过
-
行政拘留-完善制度的建议
173人看过
-
完善涉外仲裁裁决撤销制度的思考
443人看过
-
完善司法救助制度刍议
279人看过
继承人是指依法继承财产的人,分为法定继承人和遗嘱继承人。 法定继承,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遗嘱继承是指按照立遗嘱人生前所留下的符合法律规定的合法遗嘱的内容要求,确定被继承人的继承人及各继承人应继... 更多>
-
完善撤销涉外裁决的救济云南在线咨询 2022-10-28仲裁法第六十一条规定:“人民法院受理撤销裁决的申请后,认为可以由仲裁庭重新仲裁的,通知仲裁庭在一定期限内重新仲裁。”但是,对于何种情形下可以重新仲裁以及如何重新仲裁,仲裁法未明确规定,有待司法实践和仲裁实践进一步加以完善。涉外裁决发回重审只应涉及案件的程序,而不应涉及其实体。只有单纯属于仲裁程序中的瑕疵,人民法院才可考虑通知仲裁庭重新仲裁。同时,重新仲裁应由原仲裁庭重新仲裁,仲裁庭原则上仍然由原来
-
完善时效制度澳门在线咨询 2022-10-26即使员工退休或者因为其他原因导致劳动合同终止,依然有权利通过仲裁手段申请自己应得的权利。5月1日起生效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将申请劳动争议仲裁的时效从原有的60天增加到1年,即自5月1日以后发生的劳动争议仲裁时效延长为1年。而涉及劳动报酬的争议在终止劳动合同后仍然可以向仲裁部门提出申请,但是需要提醒劳动者的是,一定要注意时效问题,要在终止合同之日起1年之内提出,否则,超出1年时效的,劳动仲裁部门
-
如何落实完善行政机关监督制度江西在线咨询 2021-09-30行政处罚法规定,行政机关应当建立健全对行政处罚的监督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行政处罚的监督检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处罚,有权申诉或者检举;行政机关应当认真审查,发现行政处罚有错误的,应当主动改正。这是对行政机关应当加强对行政处罚监督、检查的法定要求,对人民群众的申诉或检举,行政机关应当认真审查、复核,发现行政处罚有错误的,行政机关要及时主动纠正或者由上级行政机关督促
-
婚前财产公证制度的完善制度重庆在线咨询 2022-07-13关于婚前财产公证制度的完善,每个人有其对婚姻的独特期望,有的人是因为相爱而结婚,有的人是因为家庭压力而结婚,也有的人是因为贪图对方的财产而结婚。婚前财产公证在某种程度上是对那些贪图财产的人提供了一个保护伞,而并不是为爱情提供保护伞!当然,婚前财产公证对婚姻观念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婚前财产公证使越来越多的人在有了保护自己权利思想的同时也使本来现实的现代爱情和婚姻关系变得更现实,它提醒人们,爱情并不是理
-
代位继承制度怎么完善?福建在线咨询 2022-07-01代位继承是和本位继承相对应的一种继承制度,代位继承制度完善是法定继承的一种特殊情况。它是指被继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继承人死亡时,由被继承人子女的晚辈直系血亲代替先死亡的长辈直系血亲继承被继承人遗产的一项法定继承制度,又称间接继承、承祖继承。先于被继承人死亡的继承人,称被代位继承人,简称被代位人。代替被代位人继承遗产的人称代位继承人,简称代位人。代位人代替被代位人继承遗产的权利,叫代位继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