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裁决的救济制度怎么完善?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6-24 03:40:17 348 人看过

行政裁决的价值目标决定行政裁决的法律救济模式。即有什么样的价值目标选择,就会有什么样的法律救济模式。司法权的行使以公正为首要价值目标,而行政权的行使以效率为首要价值目标,所以作为准司法性质的行政裁决,则不应以公正与效率中的任何一方作为其首要追求的价值。因为,行政裁决集司法权与行政权的特点于一身,反映的应是对法律公正与效率价值追求的平衡选择。既然如此,那么对行政裁决法律救济模式之选择理应以行政裁决之价值目标为基点,合理地整合公正与效率价值。这样,选择行政裁决之法律救济模式就不再是一个简单地通过立法规定某一种救济方式的问题,而是需要行政裁决和行政审判工作人员理性地以公正与效率的平衡作为价值追求,根据国家关于行政权和司法权的基本职能分工及当事人不同的权利请求和纠纷之法律性质,依法灵活地确定不同的行政裁决救济方式。

(一)以效率为基点完善行政裁决之复议制度

目前将行政裁决纳入我国的行政复议范围在理论上和实务界已取得共识,但立法上至今还没有明确规定。我认为对行政裁决不服应当可以提起行政复议。原因如下:首先,行政裁决是一种具体行政行为,根据《行政复议法》第1、2、6条的规定,只要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都可以向行政机关提起行政复议,行政裁决当然也不例外。其次,行政裁决的行政复议救济是现实的需要。与单一繁琐的司法救济途径相比,行政裁决的行政复议救济制度有助于纠纷的快速解决,既实现了行政机关的效率目标又使当事人解脱了讼累。再次,行政裁决之民事纠纷往往具有公共性,事关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上级行政机关可以通过行政复议监督下级行政机关的行政裁决活动,保持国家政策的统一,实现其行政管理目标。此外,我国《城市房屋拆迁行政裁决工作规程》第16条、《国有资产产权纠纷调处工作试行规则》第21条等也突破《行政复议法》的规定,肯认了行政裁决的行政复议制度。因此,为了保证行政裁决的公正行使,将其纳入行政复议范围,不仅不违背效率价值,而且又增加了一道能确保效率价值有效实现的公正屏障。这样,对受裁决影响的当事人来说,不仅多了一种救济渠道,客观上也可以弥补因诉讼救济渠道不畅通时相对人权利救济在立法上的空白。

当然,由于行政裁决及其涉及的法律关系性质和种类的不同,也由于其行使方式及其特点的不同,笼统地将所有的行政裁决都纳入复议范围也不尽合理,因此,原则上在将其纳入复议范围的同时,还应区别不同情况,根据行政裁决的不同种类做出不同规定。笔者依据行政裁决的做出是否需当事人申请标准,将行政裁决划分为职权性裁决、重合性裁决及选择性裁决;又依行政裁决是否独立做出将其划分为单一型裁决和复合型裁决,以下便是基于这样的分类来完善行政裁决的救济制度的。

1、将职权性和重合性行政裁决作为行政复议的必经程序纳入行政复议范围

职权性行政裁决是指民事纠纷必须凭借行政机关专属职权的行使才能得以解决或行政机关基于国家或公共利益而不需相对人申请就可以直接对当事人之间的民事纠纷作出的裁决,而重合性裁决是指民事纠纷既凭借行政机关基于国家或社会公共利益主动积极行使其职权而得以解决,又是行政机关根据相对人的申请对当事人之间的民事纠纷作出的裁决。前者根据权力的专属性和法律的授权,由行政机关主动行使,后者由于国家或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及当事人的申请,因此在纠纷的解决程序上,行政机关的处理为必经程序。可以看出,这两类裁决因行政色彩较浓,为确保其公正性,首先应在行政系统内部由行政机关通过行政复议制度纠正自身的错误,从而为相对人提供必要的行政救济,当然由于这种行政裁决和行政管理关系十分密切,体现出我国国家机关在纠纷解决上的职能分工,也反映出一定的社会政策,因此将其作为复议的必经程序也是顺理成章的。但考虑到职权性行政裁决在行使时,可能会和其他行政行为(如行政确权等)一起做出,那么复议法在确定复议前置程序时,应协调其对其他行政行为的复议程序规定。

2、确定选择性行政裁决的选择复议程序

选择性行政裁决,是指行政主体无需行使其专属职权只需依申请就可解决某一事件引起的民事纠纷时的行政裁决。由于这种裁决不完全属于行政机关的专属权力,而且当事人的这种民事纠纷本身不会直接影响到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而是仅涉及当事人之间的民事权益,因此,这类行政裁决应遵循不告不理原则,即行政相对人可以请求行政主体裁决,也可以向法院起诉。所以对于这类裁决就无需规定复议为行政裁决的必经程序,仅在当事人选择了行政裁决时才有提起行政复议的必要。但选择性行政裁决在行使方式上,有时也会和其他行政行为一起做出,就需要复议法在制度设计时要考虑和其他行政行为在复议程序上的相互衔接。

(二)以公平为原则,完善行政裁决的诉讼救济制度

为兼顾行政裁决公平与效率价值的充分实现,不仅要有体现行政效率的行政复议制度,还要有确保公正能够有效实现的最后屏障即诉讼救济制度。然而,由于行政裁决范围、种类、行使方式及当事人诉讼标的的复杂性,为方便当事人诉讼,我认为对行政裁决的诉讼救济模式应作如下选择:

1、对于单一型行政裁决行为,可确立行政诉讼救济制度

单一型行政裁决是指行政机关对当事人之间与行政管理有关的民事纠纷作出的独立的行政裁决,其本质上是一个准司法性质的具体行政行为,表现形式为一个独立的具体行政行为。这种行政裁决大多是职权性行政裁决(如专利局授予或撤销某人的发明专利权);也可能是选择性行政裁决(如乡政府对民间纠纷调解不成的,或请求乡政府处理,或向法院起诉)。为确保这类行政裁决的公正性,通过行政诉讼撤销和纠正违法的行政裁决行为,这是行政法治的必然要求。如果对单一型行政裁决不服,当事人的诉讼标的为行政裁决,那么其诉讼性质就为行政诉讼。然而,考虑到当事人对行政裁决不服其中也可能反映出当事人的不同于行政诉讼目的的民事权利主张,而且行政裁决的合法、公正与否也直接决定民事主体当事人之间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因此,这种诉讼就应不同于一般的行政诉讼,而应作为和民事诉讼十分相似的特殊的行政诉讼,适用特殊的诉讼程序。至此,笔者主张借鉴日本的经验,建立行政诉讼的特殊诉讼类型即当事人诉讼。这种诉讼不仅可以纠正行政机关违法的行政裁决行为,同时也因为其程序的特殊性,能有效、合理地解决当事人之间的民事纠纷,客观上还避免了因理论界对不服行政裁决的诉讼性质的长期争论而使得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及时救济。但我们应注意,如果行政裁决为选择性裁决,而当事人没有选择行政裁决时,那么行政诉讼救济便失去了意义。因为,此时的诉讼标的已经发生了变化,当事人不以公权力的行使为诉讼标的,而直接指向双方争议的侵权事实与民事主张,而且从司法成本效益分析,通过民事诉讼可以简化纠纷解决程序,更能切实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因此,此时应当通过民事诉讼解决当事人之间的民事纠纷。

2、对于与其他行政行为一并作出的复合型行政裁决行为,可建立行政附带民事诉讼救济制度。

现代社会行政管理的复杂性决定了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裁决时,并不永远都是单个独立的裁决行为,有时也会和其他行政行为一起做出,这种行政裁决我们称之为复合型行政裁决。它经常和其他行政行为一起共同担负着管理社会事务,裁决民事纠纷等行政职能。这种行政裁决行为可以是职权性裁决行为,如涉及国家、社会公共利益的民事纠纷,行政机关往往在作出行政处罚的同时,一并裁决他们之间的侵权纠纷和损害赔偿。当然,在选择性行政裁决中行政裁决与其他行政行为并存的现象也是存在的,诸如水污染纠纷导致行政处罚与损害赔偿等。但在运用上述这种纠纷解决方式时,由于行政裁决和其他行政行为有密切联系,有些行政行为的合法性直接决定行政裁决行为的合法性。因此,在行政相对人不服其他行政行为而提起的行政诉讼中,如果能附带解决民事主体双方当事人之间的民事纠纷,不仅可以避免人为地通过两种诉讼程序将互有逻辑联系的两种纠纷的解决方式割裂开来,造成循环诉讼,而且可以减少当事人的累讼,大大节约司法成本。因此对于复合型行政裁决应建立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制度。

(三)合理地协调公平与效率价值目标,处理好行效裁决在复议与诉讼程序上的衔接

既然建立行政裁决的复议和诉讼救济制度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那么当事人不服复议决定时如何与诉讼合理衔接是立法必须予以明确的问题。行政裁决本质上是一种行政权,必然存在着行政权力滥用的可能,而司法作为维护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必然是监控行政权的一种最有效的模式之一。但在我国的现行法律体系中却有行政终局裁决行为的法律规定,主要体现在《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法》第15条、《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第29条第2款、《行政复议法》第14条和第30条、《立法法》第87条的规定之中。这显然有悖于司法最终审查原则。既然行政裁决的对象是民事纠纷,而这本属法院司法的范畴,只是基于一些现实的考虑才授权由行政机关处理,当这种纠纷处理方式不能满足人们需求的时候,法院理所当然有权受理这些民事纠纷,所以司法最终解决原则理应适用于行政裁决领域。即在行政裁决不能有效、合理地解决社会纠纷时将其纳入司法审查范围,正是平衡司法权和行政权的合理行使,公正与效率价值追求的必然结果。所以为了防止行政裁决机关滥用权力,最大限度的保护相对方的合法权益就必须要废除目前的终局行政裁决制度,早日建立司法终局审查制度。

一、行政裁决的机关是什么?

行政裁决的机关是法律授权的特定的行政机关。行政裁决的主体具有法定性。行政机关只有获得法律授权,才能对授权范围内的民事纠纷案件进行审查并裁决,没有法律授权,行政机关不能自行决定和裁决某些民事纠纷案件。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解释第一百五十八条

行政机关根据法律的授权对平等主体之间民事争议作出裁决后,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起诉又不履行,作出裁决的行政机关在申请执行的期限内未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生效行政裁决确定的权利人或者其继承人、权利承受人在六个月内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享有权利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生效行政裁决,参照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行政行为的规定。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12月19日 14:09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继承人相关文章
  • 完善我国行政强制执行制度的构想
    (一)以现行机制为基础,细化分责,将审查和执行相分离这一类观点就是在现有执行制度为基础,将审查与执行细化分离,明确权责,即将审查职能只赋予法院,执行职能则只赋予行政机关。其优点是:以现行执行制度为基础,有利于制度价值内涵的延续,将执行职能从法院分离出来,不但能有效的提高法院的效率,也能起到监督行政机关执行的作用,也从制度上解决了法院自身又是参与者又应是中立者的窘境。为此,法院对其审定执行的范围和内容与形式也将进一步明确。但是在具体实践中,如何将法院的行政执行审查与司法审查区分,在程序上与内容形式上如何做到合理区别对待。这将又是个大难问题。再者如果法院裁定不予执行,在当前执行制度背景下,行政机关又将陷入尴尬的境地。似乎又回到了审查与执行未分离的起点。(二)坚持法院行使执行权为中心,适当扩大行政机关执行范围。行政机关为了公共利益所做出强制执行决定,如果公民可以随意拒绝,很多公共事务将无法实行,
    2023-06-06
    476人看过
  • 司法救助制度的规范和完善
    司法救助制度是国家司法机关依法保障弱势当事人能通过诉讼程序维护合法权益,实现司法公正的一项制度。目前我国司法救助制度充分体现了人民司法工作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本质要求,既有利于各类案件的及时解决,提高了工作效率;又保障了程序公正,为维护实体公正创造了条件。开展司法救助,是保护弱势群体基本人权的重要措施。实施几年来,对于保障公民的基本人权、维护社会正义发挥了重要作用,司法救助制度的完备与否,在一定意义上体现着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高低。我国应当在适应我国国情的基础上逐步完善现有的司法救助制度,并配合其他社会制度共同作用,以提高我国的司法文明水平。针对司法救助在审判实践中所暴露的问题,为了使其更趋规范化,从而使得所有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但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都能及时得到司法救助,都能打得起官司,都能充分运用法律的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是立法缺乏明确具体的操作性规定,实践中法院出现了任意扩大缩小
    2023-04-22
    443人看过
  • 行政诉讼时效制度完善的规定
    建立诉讼时效制度的意义在于稳定社会关系;促使权利人及时行使自己的权利;保证法院能够收集到与案件相关的证据,以正确地处理案件。我国刑法确定诉讼时效制度是为了促使国家司法机关对触犯刑律的公民或法人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进行追究,对行政诉讼而言则是享有诉权的公民或法人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有权将作出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告上法庭。民事诉讼中的诉讼时效制度是为了促使权利人及时行使自己的民事权利。对于行政诉讼而言这一立法目的同样存在。我国在制定时没有使用诉讼时效一词,而是使用了起诉期限一词,规定经复诉的,应在15日内向法院起诉;直接向法院起诉的,期限为3个月。根据我国的诉讼立法和十年来行政诉讼的实践,应当将现行行政诉讼法关于诉讼时效进一步完善,至少作以下五方面的修改;一、使用诉讼时效而非起诉期限的法律术语;二、为了更加充分地保护公民和法人的诉权,将现行应经复议的在15日内,直接向法院起诉的,在3个月内起诉的规定一并
    2023-06-06
    197人看过
  • 商标恶意抢注的法律救济之完善无效商标救济制度是什么?
    以欺骗手段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取得注册的,由商标局宣告该注册商标无效;其他单位或者个人可以请求商标评审委员会宣告该注册商标无效。但在实际中,对于“欺骗手段”和“不正当手段”的认定却非常复杂,在主观上认定“恶意商标”人的“恶意”更难,《商标法》应细化“恶意商标”的认定条件和认定程序,对“恶意商标”行为给予及时处理。在当代的社会注册商标,如果被恶意抢先注册的状况之下,是可以通过提出异议等相关的方式来进行处理的,如果说对方已经获得了商标的情况之下,也是可以提出诉讼,从而确定是一种侵权行为,在这种情况之下的话,完全是可以维护当事人所拥有的合法利益。一、恶意注册的法律后果商标申请时,不以使用为目的的恶意商标注册申请,商标局会予以驳回。已经注册的商标,不以使用为目的的恶意商标注册申请,或者是以欺骗手段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取得注册的,由商标局宣告该注册商标无效。商标代理机构有恶意注册商标行为的,由工商行政管
    2023-06-22
    379人看过
  • 行政诉讼确认判决制度应该如何完善
    一、将确认判决的四种形式分别规定在不同的条款中。因为“行政处分之有效或者无效,固然与行政处分之合法或违法有相当关系,但行政处分合法者,未必既为有效,而行政处分违法亦未必既为无效”所以应将确认合法与确认有效判决、确认违法与确认无效判决相互区分,不混同在一起,使适用条文规范、确定,避免引起对确认合法与确认无效、确认违法与确认无效之间概念的混淆。同时将《解释》第58条规定的确认违法判决与《解释》第57条第2款规定的确认违法判决几种情形合并于同一条款中,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撤销该具体行政行为将会给国家利益或者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违法具体行政行为并不构成确认违法判决的例外,无需以单独条文的形式予以规定。至于相应的救济条款也应统一规定于确认违法判决的条款中。二、规范确认判决的适用范围。(一)确认合法判决。审判实践中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合法的行政事实行为,即行政机关在行使职权过程中实施的,与行
    2023-05-04
    75人看过
  • 完善拘役制度的执行
    严格拘役刑、改善拘役刑的执行方式、增设他带措施等等。(一)严格拘役刑的宣告拘役刑可能给罪犯的声誉以及未来的工作、生活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应当在法律上确定短期自由刑作为对付轻微犯罪的最后手段地位,既在非必不可少的情况下,法院不应对罪犯适用拘役刑。确保拘役刑只适用于那些危害不大,但又确实有关押必要的罪犯。在这方面,原联邦德国于1975年生效的新刑法第47条第1款很有借鉴意义:“法院科处不满6个月之自由刑,唯在依犯罪或犯罪人之人格所具特别情况,堪认为科处自由刑对犯罪人之影响作用及法律秩序之维护确不可少时,始得为之。”俄罗斯刑法第54条第2款规定:“对在法院作出判决之时不满16岁的人,以及对孕妇和有8岁以下的子女的妇女,不得判处拘役。”这些规定的精神值得借鉴。中国刑法中也应规定类似的“最后手段”条款以给审判人员运用作为指导。鉴于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的人格尚未定型,为不过早地使其受到短期自由刑弊端
    2023-05-31
    419人看过
  • 完善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
    2009年3月9日,中央政法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救助意见》),各省、市也制定相应的救助办法,推动了对刑事被害人的救助工作,取得了明确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但由于《救助意见》过于比较原则,缺乏可操作性,在实践中产生了一些问题。因此,有必要完善刑事被害人的救助制度。1、加快立法步伐,完善救助法律制度。我国目前尚未颁布对刑事被害人救助的法律,救助工作无章可循,虽然各省、市制定了一些地方性救助办法,但对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中还存在救助标准不统一,救助机构多元化,救助程序、条件、方式不一致等问题。因此,亟需由全国人大或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公安部制定出台对刑事被害人救助的法律或司法解释,进一步明确救助机关、救助标准、救助程序、救助条件等内容,并将救助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确保对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顺利进行。2、强化协调配
    2023-06-11
    446人看过
  • 完善行政诉讼制度从何入手(问政)
    行政诉讼作为法治建设的晴雨表,是对独立审判和公正审判的检验。10月10日,在以国家治理现代化与行政诉讼为主题的中国法学青年论坛上,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改革办公室副主任蒋惠岭就新一轮司法体制改革与行政诉讼制度完善的关系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记者:新一轮司法体制改革对完善行政诉讼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蒋惠岭:这次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行政诉讼法,目的是要解决立案难、审理难、执行难的问题。这三难固然与现行行政诉讼制度的一些缺陷有关,但其根本问题在于现行司法体制没有为行政诉讼提供科学、配套、坚实的基础。好汽车在路基坚实、路面平坦的公路上才能高速运行,否则,性能再好的汽车也可能被颠得稀里哗啦。因此,完善行政诉讼制度,应当先从司法体制改革入手。行政诉讼法由若干具体制度组成,目前看来这些制度都有很大的改善余地。但即使是设计良好的具体制度能否发挥功能也要取决于两个基础条件:一是行政诉讼法律体系层面上的各主体之间的权力配
    2023-06-06
    464人看过
  • 行政处罚听证制度的缺陷及完善
    目录一、引论1二、行政处罚听证制度中存在的问题1(一)听证范围的界定不明确1(二)行政听证的主体存在的问题1(三)听证具体适用中存在的问题2(四)行政处罚听证证据存在的问题3三、造成行政处罚听证制度问题的原因3(一)传统观念和行政人员自身观念的束缚3(二)行政机关案件调查人员业务素质低3(三)行政处罚听证程序的各项配套制度不健全4(四)公民、法人等法律主体听证权利意识淡薄4四、行政处罚听证制度的完善4(一)完善有关法律法规4(二)加强学习,提高行政机关执法人员的素质5(三)加大普法宣传力度5(四)建立和完善各项听证配套制度5(五)加强对听证制度本身的研究6(六)营造一种适合中国本土法律资源的法律文化氛围6[内容摘要]一九九六年三月十七日,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标志着听证制度在我国的确立。但是,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此项法律自实施至今,在适用案件范围、听证主体、
    2023-04-24
    161人看过
  • 健全和完善我国的行政许可制度
    1?我国行政许可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1)许可机关和许可权限缺乏统一规范。(2)许可制度范围失控。表现在滥设许可制度,利用许可形式滥收费、设关卡,实行地方经济保护等。(3)许可条件不具体、不明确。(4)许可程序不完备。(5)利用许可制度滥收许可费。(6)许可期限不明确。(7)行政机关对被许可人监督不力。2?健全、完善我国的行政许可制度目前,我国行政许可制度存在的上述种种问题,概括起来,就是法制化程度不高,缺乏统一规范。所以,我们主张应尽快制定统一的《行政许可证法》,或在行政程序法中设专章载入行政许可的若干规则。关于《行政许可证法》基本内容的设想是:(1)行政许可主体。依照法律、法规享有行政许可权的机关负责许可证的核发、变更、换发、吊销及其他许可性文件的审批。非经法律、法规授权,任何行政机关不得规定许可制度,不得进行许可行为。(2)许可制度的法律设定及冲突解决。法律、法规是设定行政许可制度的依
    2023-06-06
    244人看过
  • 消费纠纷解决制度的完善
    消费纠纷解决制度消费者权益论文[摘要]近年来,我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对消费者权益保护越来越重视,但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消费纠纷解决制度。笔者认为,在消费者保护领域救济程序比实体制度更为重要,完善消费纠纷解决制度是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关键所在。应对我国解决消费纠纷的仲裁途径和诉讼途径加以改革和完善,建立适合消费纠纷的仲裁和诉讼制度。[关键词]消费纠纷仲裁诉讼完善近年来,我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对消费者权益保护越来越重视,相继制定、颁布了一系列旨在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法规,但在市场上假冒伪劣产品仍屡禁不止,侵害消费者权益的案件时有发生,每次观看中央电视台的每周质量报告节目,总令人触目惊心。究其原因,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消费纠纷解决制度,使消费者不敢或不愿诉诸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从而纵容了不法厂商。笔者认为,在消费者权益保护领域,救济程序比实体制度更为重要,消费
    2023-06-07
    367人看过
  • 行政复议制度和行政诉讼制度都是法律救济制度
    行政复议是解决行政争议、为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提供保障的重要的法律制度,它与行政诉讼制度一样,目的都是补救行政活动所引起的消极的后果,恢复行政行为侵害的利益,所以二者合称为行政救济制度。但是两者又有明显区别,行政复议是在行政系统内部由行政机关自行消除违法或者不当行政行为的行政活动;行政诉讼是在人民法院主持下的司法诉讼活动。行政复议适用行政程序,由行政复议法规定;行政诉讼则适用由行政诉讼法规定的行政诉讼程序,是司法程序。一方面,行政复议是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的有力的法制保障,使其免受不法行为的侵害,并使受到侵害的权益得到恢复,又可以维护行政管理活动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保障行政活动顺畅进行,提高行政效率。另一方面,行政复议决定本身属于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因此,除了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它也不能成为最终的裁决,还要以行政诉讼制度作为最后的救济渠道。行政诉讼法规定的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就包括当事人
    2023-06-13
    292人看过
  • 完善我国行政补偿制度之建议
    行政补偿是指国家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基于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在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过程中合法行使公权力的行为致使特定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社会组织的合法权益遭受特别损害,或者特定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为社会公益协助公务而使自身权益受到特别损失的,依公平和保护人权原则,对遭此损害的相对人给予合理补偿的一种行政救济行为。与国家赔偿相对应,它具有以下特征:(1)行政补偿以合法行政行为为前提,即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依法执行公务时损害了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而国家赔偿则是以违法为前提。(2)适用的原则不同,行政补偿适用的是无过错责任原则,而国家赔偿适用的是过错责任原则。(3)弥补的方式不同,依照国家赔偿法的规定,国家赔偿以金钱赔偿为主,辅之以返还财产或恢复原状。行政补偿则较灵活多样,只要双方同意,在不违法的前提下各种方式都可以。(4)行政补偿必须以相对人有特别的损失为要件,只有合法的行为
    2023-04-24
    172人看过
  • 设立行政公益诉讼完善行政诉讼制度
    从目前行政诉讼理论和行政执法、司法的实践看,很有必要在《行政诉讼法》中确立公益诉讼制度。首先,行诉法的立法宗旨决定了行政公益诉讼的必要性。我国行诉法的立法宗旨有两个,一是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二是确保行政机关依法行政。虽私权益之保护是行政法乃至一切部门法的终极宗旨,但若行政机关不依法行政,对私权益的侵害和威胁就无处不在。申言之,即使行政机关的违法行为和不行为尚未实际害及私权益,但其存在本身对行政法治的破坏,对公益的侵犯,私权益也将因此失去存在的根基。可见确保依法行政这一宗旨有其独立价值,并不依附于保护私权益这一宗旨而存在。行诉法的两大宗旨表明,行政诉讼中既应有私益之诉,也应有公益之诉,在这一点上现行《行政诉讼法》显然有违其立法宗旨。其次,建立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是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拓展的要求。我国目前只有《行政复议法》规定了对抽象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且仅限于规章以下的规范性文件;但
    2023-06-13
    282人看过
换一批
#遗产继承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继承人
    词条

    继承人是指依法继承财产的人,分为法定继承人和遗嘱继承人。 法定继承,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遗嘱继承是指按照立遗嘱人生前所留下的符合法律规定的合法遗嘱的内容要求,确定被继承人的继承人及各继承人应继... 更多>

    #继承人
    相关咨询
    • 完善撤销涉外裁决的救济
      云南在线咨询 2022-10-28
      仲裁法第六十一条规定:“人民法院受理撤销裁决的申请后,认为可以由仲裁庭重新仲裁的,通知仲裁庭在一定期限内重新仲裁。”但是,对于何种情形下可以重新仲裁以及如何重新仲裁,仲裁法未明确规定,有待司法实践和仲裁实践进一步加以完善。涉外裁决发回重审只应涉及案件的程序,而不应涉及其实体。只有单纯属于仲裁程序中的瑕疵,人民法院才可考虑通知仲裁庭重新仲裁。同时,重新仲裁应由原仲裁庭重新仲裁,仲裁庭原则上仍然由原来
    • 完善时效制度
      澳门在线咨询 2022-10-26
      即使员工退休或者因为其他原因导致劳动合同终止,依然有权利通过仲裁手段申请自己应得的权利。5月1日起生效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将申请劳动争议仲裁的时效从原有的60天增加到1年,即自5月1日以后发生的劳动争议仲裁时效延长为1年。而涉及劳动报酬的争议在终止劳动合同后仍然可以向仲裁部门提出申请,但是需要提醒劳动者的是,一定要注意时效问题,要在终止合同之日起1年之内提出,否则,超出1年时效的,劳动仲裁部门
    • 如何落实完善行政机关监督制度
      江西在线咨询 2021-09-30
      行政处罚法规定,行政机关应当建立健全对行政处罚的监督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行政处罚的监督检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处罚,有权申诉或者检举;行政机关应当认真审查,发现行政处罚有错误的,应当主动改正。这是对行政机关应当加强对行政处罚监督、检查的法定要求,对人民群众的申诉或检举,行政机关应当认真审查、复核,发现行政处罚有错误的,行政机关要及时主动纠正或者由上级行政机关督促
    • 婚前财产公证制度的完善制度
      重庆在线咨询 2022-07-13
      关于婚前财产公证制度的完善,每个人有其对婚姻的独特期望,有的人是因为相爱而结婚,有的人是因为家庭压力而结婚,也有的人是因为贪图对方的财产而结婚。婚前财产公证在某种程度上是对那些贪图财产的人提供了一个保护伞,而并不是为爱情提供保护伞!当然,婚前财产公证对婚姻观念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婚前财产公证使越来越多的人在有了保护自己权利思想的同时也使本来现实的现代爱情和婚姻关系变得更现实,它提醒人们,爱情并不是理
    • 代位继承制度怎么完善?
      福建在线咨询 2022-07-01
      代位继承是和本位继承相对应的一种继承制度,代位继承制度完善是法定继承的一种特殊情况。它是指被继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继承人死亡时,由被继承人子女的晚辈直系血亲代替先死亡的长辈直系血亲继承被继承人遗产的一项法定继承制度,又称间接继承、承祖继承。先于被继承人死亡的继承人,称被代位继承人,简称被代位人。代替被代位人继承遗产的人称代位继承人,简称代位人。代位人代替被代位人继承遗产的权利,叫代位继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