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他人重伤或者死亡,这是属于刑事犯罪的。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一、醉驾事故会怎样判刑?
醉驾发生交通事故情节严重的构成交通肇事罪,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二、酒后逃逸应如何处罚
行为人在酒后驾驶肇事后逃逸的,交警部门一般应当对其进行行政处罚;构成醉酒驾驶或造成交通事故,致人重伤或死亡的,则应当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三、死亡不是交通事故造成的构成犯罪吗
死亡不是交通事故造成的,一般不会构成犯罪。但这并不意味着发生交通事故就属于犯罪。如果机动车驾驶人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造成严重后果,即使死亡与交通事故无关,也会涉嫌交通肇事罪。《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
死亡交通事故扣多久驾驶证
233人看过
-
疲劳驾驶出了事故致人死亡会被拘留吗
360人看过
-
交通事故致死会被拘留吗,交通事故致人死亡的能判刑吗
441人看过
-
出交通事故人员没有死亡的,驾驶员能不能够刑事拘留
73人看过
-
交通事故拘留驾驶员吗
467人看过
-
因交通事故导致死亡,驾驶员的驾驶证将会被吊销多少年?
448人看过
刑事犯罪是指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劳动群众集体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 更多>
-
交通事故致人死亡驾驶员驾驶证被吊销吗,交通肇事致人死亡怎么处罚云南在线咨询 2022-04-15符合以下之一的吊销驾驶证:1、一年内醉酒驾驶机动车,被处罚两次以上的;2、将机动车交由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或者机动车驾驶证被吊销、暂扣的人驾驶的;3、机动车行驶超过规定时速的百分之五十的;4、发生重大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5、发生事故后逃逸的;6、机动车驾驶证被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依法先予扣留,违法行为人无正当理由未在15日内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接收处理的;7、驾驶拼装车或者已达到
-
醉酒驾驶致人重伤,交通意外致人死亡拘留多久广东在线咨询 2022-07-24要看具体情况,如果涉嫌刑事犯罪,可能被刑事拘留。涉嫌刑事犯罪,一般是拘留到判决结束,这个时间是很难说的,慢的可以拖上半年,不过这类案件一般两三个月内都可以结案。另外就是可以申请取保候审立刻出来。另外刑事案件是否起诉是检察院决定。交通事故赔偿项目,是指交通事故当中肇事者给予受害者的赔偿所包含的项目,主要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住院期间伙食补助费、营养费、鉴定费、残疾赔偿金、残疾辅
-
驾驶员致人死亡,拘留多长时间,拘留的标准江西在线咨询 2022-08-19【法律意见】交通事故致人死亡,肇事司机不一定被刑事拘留,要看交警出具的交通事故责任鉴定书来判定。如果行为人只有违章行为,并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则不以犯罪论处,不予立案。《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条第1款规定:交通肇事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1)死亡1人或者重伤3人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 (2)死亡3人以上,负事故同等责任的; (3
-
非机动车造成交通事故致人死亡, 驾驶人在交通肇事拘留期间是多久呢山西在线咨询 2022-04-26交通肇事罪拘留一般是10到15天,问题严重的话就不止了., 第一,我国立法并未将驾驶非机动车辆肇事排除在交通肇事罪的犯罪构成之外。我国刑法所规定的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驾驶非机动车辆同样违反交通管理法规。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119条第(二)项规定:“车辆,是指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车
-
交通事故致人死亡,驾驶员被关,驾驶员被关,走什么法律程序澳门在线咨询 2022-04-08交通事故致人死亡,驾驶员被关,走什么法律程序。会先由交警机关对肇事司机立案侦查,并报检查院对肇事司机逮捕,并由检查院向法院对肇事司机提起刑事公诉,最后法院会根据肇事司机在民事赔偿方面,对受害者家属进没进行赔偿,来对肇事司机来量刑和宣判。 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2000年11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136次会议通过法释〔2000〕33号) 为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