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犯罪中止是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的行为。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中止行为本身不是犯罪,而是刑法所鼓励的行为;犯罪中止形态则是犯罪的状态,应当负刑事责任。
一、犯罪中止的特征
(一)行为人主观上具有中止犯罪的决意。行为人在客观上能够继续犯罪和实现犯罪结果的情况下,自动作出的不继续犯罪或不追求犯罪结果的选择。首先,行为人明确认识到自己能够继续犯罪或实现犯罪结果;其次,中止行为的实施是行为人自动作出的选择;再次,中止犯罪的决意必须是完全的、无条件的、彻底的,不是部分的、有条件的或暂时的。中止犯罪的主观原因,有的是惧怕受到刑罚的惩罚;有的是由于他人的劝说而改变了原来的犯罪意图;有的是良心发现,幡然悔悟,改变了自己的犯罪意图;有的则出于对被害人的怜悯,转而防止犯罪结果的出现。犯罪中止的主观原因,不影响犯罪中止的成立。
(二)行为人客观上实施了中止犯罪的行为。第一,中止行为是停止犯罪的行为,是使正在进行的犯罪中断的行为。第二,中止行为既可以作为的形式实施,也可以不作为的形式实施。第三,中止行为以不发生犯罪结果为成立条件,但这种结果,是行为人主观追求的和行为所必然导致的结果。
(三)犯罪中止必须发生在犯罪过程中,而不能发生在犯罪过程之外。这里的犯罪过程,包括预备犯罪的过程、实行犯罪的过程与犯罪结果发生的过程。不在这些过程之内实施的行为,不属于犯罪中止行为。
(四)犯罪中止必须是有效地停止了犯罪行为或者有效地避免了危害结果。
-
刑法中的犯罪中止是如何定义?
423人看过
-
刑法解释:第二十四条【犯罪中止的定义和对于中止犯处罚原则】
204人看过
-
什么是犯罪中止怎样对中止犯量刑
461人看过
-
刑法对什么叫犯罪中止和犯罪未遂
426人看过
-
刑法对于累犯是怎样定义的
71人看过
-
犯罪中止的定义和认定方法
392人看过
-
什么是法律对于犯罪中止的量刑标准广西在线咨询 2023-11-13《刑法》第24条第2款规定:“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根据本款规定,对中止犯的处罚是: 1、没有造成损害的中止犯应当免除处罚。 2、对已经造成损害的中止犯,应当减轻处罚。
-
我国刑法规定对于中止犯罪的方法湖北在线咨询 2022-08-21犯罪中止也是构成犯罪的,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 这是一条精练概括性的规定,在司法实践中往往会遇到许多棘手的问题。犯罪中止往往和犯罪既遂、未遂等停止形态有复合之处,单根据法条的规定是难以准确认定的,需要对犯罪中止的构成要件有一个清楚的把握。检察机关在提起公诉时对这一个犯罪情节也应该有清楚的认识。随着世界范围内刑法理论的客观主义向主观主义的演变,刑法学
-
犯罪中止的刑法里面是如何定义犯罪中止这个概念的?青海在线咨询 2022-07-16犯罪中止的刑法里面是怎么定义犯罪中止这个概念的?首先,行为人明确认识到自己能够继续犯罪或实现犯罪结果;其次,中止行为的实施是行为人自动作出的选择;再次,中止犯罪的决意必须是完全的、无条件的、彻底的,不是部分的、有条件的或暂时的。
-
刑法中的犯罪中止比照是怎样来定义的?重庆在线咨询 2022-08-05根据我国的刑法,犯罪中止比照是怎么来定义的?中止犯的特征 1.时间性:在犯罪过程中,既可在实行阶段,也可在预备阶段。 (1)既遂后一般不成立中止。 (2)已构成了预备、未遂的也不成立中止。
-
什么是犯罪中止对于中止犯,应当如何处置福建在线咨询 2024-09-27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的行为。 中止行为本身不是犯罪,而是刑法所鼓励的行为;犯罪中止形态则是犯罪的状态,应当负刑事责任。 根据刑法的规定,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