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瞒乙肝不可以撤销婚姻。如果有重大疾病隐瞒结婚,可以撤销婚姻,但是一般的乙肝很难认定为重大疾病,如果个人如果以此为由申请撤销婚姻,法院一般不会判决撤销婚姻。
隐瞒乙肝若另一方想离婚的,可先与对方协商,签订书面离婚协议,并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离婚登记。婚姻登记机关查明双方确实是自愿离婚,并已经对子女抚养、财产以及债务处理等事项协商一致的,予以登记,发给离婚证。
可撤销婚姻的情况
根据《民法典》中的规定,其中一方患有重大疾病的应当在结婚前告知另一方,如果没有告知的,另一方可以向人民法院请求撤销婚姻。或者一方因胁迫结婚或者被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都可以向法院请求撤销婚姻。
《民法典》
第一千零五十二条因胁迫结婚的,受胁迫的一方可以向人民法院请求撤销婚姻。
请求撤销婚姻的,应当自胁迫行为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被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当事人请求撤销婚姻的,应当自恢复人身自由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第一千零五十三条一方患有重大疾病的,应当在结婚登记前如实告知另一方;不如实告知的,另一方可以向人民法院请求撤销婚姻。
请求撤销婚姻的,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五十四条无效的或者被撤销的婚姻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不具有夫妻的权利和义务。同居期间所得的财产,由当事人协议处理;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照顾无过错方的原则判决。对重婚导致的无效婚姻的财产处理,不得侵害合法婚姻当事人的财产权益。当事人所生的子女,适用本法关于父母子女的规定。
婚姻无效或者被撤销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
-
单位能否解除与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劳动关系?
342人看过
-
疾病影响婚姻关系,是否可以离婚?
293人看过
-
单位可以和乙肝病原携带者解除劳动关系吗
341人看过
-
单位可以和乙肝病原携带者解除劳动关系吗
95人看过
-
乙肝病史是否会影响保险购买?
488人看过
-
单位可以和“乙肝病原携带者”解除劳动关系吗?
279人看过
结婚的登记流程有: 1、携带双方的居民身份证、双方的常住户口本、3张两寸近期的半身免冠红底合影照片到其中一方的户口所在的民政局进行办理; 2、民政局工作人员审查双方的相关信息,确认无误后颁发结婚证。... 更多>
-
男方有乙肝病毒,可以离婚吗,有乙肝病毒新疆在线咨询 2022-05-08孩子的抚养权建议男女双方协商解决,如果协商不成,孩子的抚养权一般以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原则判决,如果孩子较小(未满2周岁),一般由母亲抚养,满十周岁法院还会征求孩子的意见,对方有探视权,同时需要支付抚养费,一般以其实际收入的20%-30%为限,可以要求一次性支付; 1、两周岁以下的子女,一般随母方生活。母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随父方生活: (1)患有久治不愈的传染性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子女不宜与其共同
-
单位是否可以和乙肝病原携带者解除劳动关系广西在线咨询 2022-11-081、不可以。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 第三十条规定,用人单位招用人员,不得以是传染病病原携带者为由拒绝录用。但是,经医学鉴定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治愈前或者排除传染嫌疑前,不得从事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禁止从事的易使传染病扩散的工作。 3、法律依据:《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 第十九条第二款也规定,用人单位招用人员,除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禁止乙
-
单位可以与乙肝病人解除劳动关系吗安徽在线咨询 2022-06-111、不可以。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 第三十条规定,用人单位招用人员,不得以是传染病病原携带者为由拒绝录用。但是,经医学鉴定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治愈前或者排除传染嫌疑前,不得从事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禁止从事的易使传染病扩散的工作。 3、法律依据:《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 第十九条第二款也规定,用人单位招用人员,除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禁止乙
-
是否和乙肝病原携带者解除劳动关系安徽在线咨询 2022-11-101、不可以。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 第三十条规定,用人单位招用人员,不得以是传染病病原携带者为由拒绝录用。但是,经医学鉴定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治愈前或者排除传染嫌疑前,不得从事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禁止从事的易使传染病扩散的工作。 3、法律依据:《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 第十九条第二款也规定,用人单位招用人员,除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禁止乙
-
乙肝病毒携带者婚姻法对妻子有什么影响山东在线咨询 2022-09-211、从犯罪故意产生的时间上看,以婚骗财的诈骗犯罪的犯罪故意往往产生在婚姻关系成立之前,具有非法占有他人钱财的犯罪故意是认定婚姻诈骗犯罪的重要构成要件;2、在客观行为上,采取了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了被害人的信任。通过欺骗手段获取财物之后,行为人将财物用于个人挥霍。为了掩盖诈骗事实,更加取得被害人的信任,行为人有时也会将骗取的钱财少量花在被害人身上,但钱财在实质上仍被行为人个人控制和支配;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