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交通事故导致死亡的赔偿标准如何确定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4-08-11 07:54:51
223 人看过
根据受诉法院所在地的上一年度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或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相关数据,生命赔偿金额度应参照此标准,铺展为20年的计算年限。
但是针对60周岁以上的受害者,其年龄每增长1岁,所减少的1年计算年限将相应递减。
而对于75周岁及以上的受害者,其计算年限则削减至5年。
具体的计算公式如下:
(1)对于60周岁以下的受害者,其生命赔偿金额概等于受诉法院所在地的上一年度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乘以20年;
(2)对于60周岁及以上的受害者,情形则稍显复杂,其生命赔偿金额须依受诉法院所在地的上一年度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乘以(20年减去增加的岁月数)的方式进行计算;
(3)至于75周岁及以上的受害者,其生命赔偿金额同样通过受诉法院所在地的上一年度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乘以5年的方式得以得出。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九条
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营养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造成残疾的,还应当赔偿辅助器具费和残疾赔偿金;造成死亡的,还应当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扩展阅读
-
如何索赔因交通事故导致的死亡
155人看过
-
车祸导致死亡如何确定赔偿标准
271人看过
-
如何确定交通事故的死亡人数标准?
271人看过
-
湖南交通事故死亡赔偿标准的死亡赔偿金是如何给的?
467人看过
-
如何确定交通事故死亡赔付金
270人看过
-
怎么处理因交通事故导致的死亡赔偿问题?
147人看过
律师服务
热门律师推荐
#法律综合知识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法律综合知识
词条
#法律综合知识
最新文章
#法律综合知识
相关咨询
-
交通事故赔偿中,如何确定道路交通事故死亡赔偿标准及死亡赔偿项目澳门在线咨询 2022-01-23偿丧葬费: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标准,以六个月总额计算。被扶养人生活费:被扶养人生活费根据扶养人丧失劳动能力程度,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和农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标准计算。被扶养人为未成年人的,计算至十八周岁;被扶养人无劳动能力又无其他生活来源的,计算二十年。但六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七十五周岁以上的,按五年计算。死亡赔偿金按照受诉法院
-
导致交通事故死亡赔偿金标准是怎样的河北在线咨询 2022-05-101、丧葬费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标准,以六个月总额计算。被扶养人生活费根据扶养人丧失劳动能力程度,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和农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标准计算。被扶养人为未成年人的,计算至十八周岁;被扶养人无劳动能力又无其他生活来源的,计算二十年。但六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七十五周岁以上的,按五年计算。 2.死亡赔偿金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
-
交通事故导致死亡,如何分配死亡赔偿金,交通事故死亡赔偿金怎么算浙江在线咨询 2022-01-17死亡赔偿金的分配参照遗产的处理方法来进行,第一顺序先分配:配偶、子女、父母;没有第一顺序,才轮到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被扶养人生活费由各个被扶养人分别获得,丧葬费由办理丧葬事宜的亲属获得。享有分配权的亲属,可以向法院起诉,主张分配死亡赔偿金。 交通事故导致死亡,是需要赔死亡赔偿金的,死亡赔偿金=城镇或者农村可支配收入×赔偿年限×伤残系数,所以死亡赔偿金与年龄有关,因此需要证明年龄(
-
交通事故导致死亡原因之一怎么赔偿广西在线咨询 2022-07-22一般车祸的赔偿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和营养费。1.医疗费的赔偿标准医疗费需要根据医疗机构出具的医药费及住院费等收款凭证,结合病历及诊断证明等相关证据确定。2.误工费的赔偿标准受害人有固定收入的,误工费按照实际减少的收入计算。受害人无固定收人的,按照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计算;受害人不能举证证明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人状况的,可以参照受诉法院所在地相同或者相近行业上一年度职工的
-
受害人死亡的,如何确定死亡赔偿金,交通事故死亡赔偿金有什么标准辽宁在线咨询 2022-01-21这个问题虽然有他的特殊性,但是并不代表他要适用专门的法律。这实际上仍是一个人身损害赔偿纠纷。受害人死亡了,关键是找准是什么原因导致他死亡的,这个原因是谁造成的或者是哪些主体综合原因造成的,从而判断各方的责任大小。 死亡赔偿金并非是交通事故的方案,而是最高人民法院的方案,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3年12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299次会议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