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冒名顶替这一行为要判处多少年,知识冒名顶替上大学这一环节中违反了法律规定,比如犯了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八十条规定:伪造、变造、买卖或者盗窃、抢夺、毁灭国家机关的公文、证件、印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印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伪造、变造居民身份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一、伪造公章罪的概念和处罚
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是指非法制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的行为。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机关的正常管理活动和信誉。国家机关制作的公文、使用的印章和证件是其在社会的一定领域、一定方面实行管理活动的重要凭证和手段。任何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的公文、证件、印章的行为,都会影响其正常管理活动,损害其名誉,从而破坏社会管理秩序。
根据本条第1款规定,犯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的,处短期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中期有期徒刑。
二、伪造公章罪的客观要件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的行为。所谓伪造,是指无权制作者制作假的公文、证件或印章,既包括根本不存在某一公文、证件或印章而非法制作出一种假的公文、证件和印章,又包括在存在某一公文、证件或印章的情况下而模仿其特征而复印、伪造另一假的公文、证件或印章。既包括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伪造或制作,又包括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未经批准而擅自制造。另外,模仿有权签发公文、证件的负责人的手迹签发公文、证件的,亦应以伪造论处。
-
冒名顶替上大学拟入刑,冒名顶替罪怎么判刑
116人看过
-
被顶替上大学农家女将起诉顶替者
96人看过
-
顶替上学能否判刑
119人看过
-
被冒名顶替上大学如何维权
290人看过
-
女辅警伪造户口助人冒名顶替上大学被判刑
485人看过
-
被顶替入学怎么办怎么举报
446人看过
管制是指对犯罪分子不实行关押,依法实行社区矫正,限制其一定自由的刑罚方法。 管制具有以下特征: 1、对犯罪分子不予关押,不剥夺其人身自由。 2、被判处管制刑的罪犯须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其自由受到一定限制。 3、被判管制的罪犯可以自谋生计,在劳... 更多>
-
顶替上学能否判刑广西在线咨询 2022-05-221、顶替上学可能会涉嫌伪造、变造、买卖身份证件罪等,情节严重者会判刑。 2、从刑事责任上讲,冒名者有可能参与涉及伪造或变造身份证、户籍,冒名者可能涉嫌伪造、变造、买卖身份证件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八十条第三款规定,伪造、变造、买卖居民身份证、护照、社会保障卡、驾驶证等依法可以用于证明身份的证件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
-
被顶替入学怎么赔偿陕西在线咨询 2024-09-09以他人之学籍加以替换并获得入学资格的行为,通常涉及到涉嫌制造和使用假冒政府文件(或简称伪造国文书罪)以及制作和使用虚假的户口证(或称为伪造居民身份证罪)等违法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受害者遭受的伤害并不仅仅限于名字本身,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完整身份信息遭受到了破坏与侵犯。 目前在我国刑法中尚未有明确规定“身份冒充罪”这一项罪名。但是,如果这类非法行为涉及到制造虚假的户籍证明或者身份证件,那就可能会涉嫌到制
-
顶替别人上大学判多少年江西在线咨询 2024-04-05顶替别人上大学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顶替别人的学籍上学涉嫌伪造国家公文罪、伪造居民身份证罪。顶替别人的学籍上学,所窃取的表面上是姓名,实际上是盗用他人身份名义,其危害性不局限姓名,而是整个身份信息。
-
被人冒名顶替上大学受害者怎么办海南在线咨询 2024-10-01在此类重大事宜发生之时,您应当及时联系所在地的公安局,递交相关的证据材料,包括但不限于个人身份证件、学位证书、职业资格证等。同时,您也可以尝试将相关事宜反映到所在高校或企事业单位的上级管理部门,提供详实的证据并阐述相关事实,请求他们对事件进行深入调查,并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 您还可以考虑寻求法律援助,咨询专业的律师或者法律服务机构,以全面了解自身的权益与责任,并依据法律规定采取有效的维权行动。为了
-
顶替他人上大学怎样处罚新疆在线咨询 2023-04-25顶替他人上大学涉嫌冒名顶替罪,处罚如下: 1、刑事处罚 行为人盗用、冒用他人身份,顶替他人取得的高等学历教育入学资格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 2、行政处罚 行为人情节轻微,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处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或者处10日以下拘留,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3、民事处罚 行为人冒用他人的身份信息,侵犯被冒名者的受教育权、姓名权,应承担相应的侵权赔偿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