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意错误认定事实是犯罪吗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3-06-14 09:15:05 298 人看过

行为故意犯错后,所犯的错误被认定为事实的,会不会构成刑事犯罪,要依据具的情况而定,如果不是犯罪的行为,就不构成刑事犯罪。

相关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四百一十二条

商检徇私舞弊罪商检失职罪】国家商检部门、商检机构的工作人员徇私舞弊,伪造检验结果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前款所列人员严重不负责任,对应当检验的物品不检验,或者延误检验出证、错误出证,致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第四百一十三条

动植物检疫徇私舞弊罪;动植物检疫失职罪】动植物检疫机关的检疫人员徇私舞弊,伪造检疫结果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前款所列人员严重不负责任,对应当检疫的检疫物不检疫,或者延误检疫出证、错误出证,致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06月30日 09:10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刑事犯罪相关文章
  • 哪些属于事实认定错误
    下列情形属于事实认定错误:1、案件所认定的主要事实或重要情节不清楚,缺乏足够的证据为根据,或者认定的案件主要事实和证据与结论之间存在矛盾。2、发现了新事实、新证据,证明原来认定的事实是错误的。3、发现当事人伪造证据,或证人作伪证、鉴定人提供假鉴定、翻译人提供假翻译等情况,故意陷害他人,致使案情虚构,与实际情形严重背谬。4、发现本案的侦查、检察或审判人员犯有渎职罪,故意歪曲案情,徇私舞弊,作出枉法裁判的。民事诉讼一审事实认定错误二审怎么办民事诉讼一审事实认定错误的,二审应当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处理。法律明确规定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错误的,应当以判决、裁定方式依法改判、撤销或者变更,第二审人民法院对上诉案件进行审理后,应当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进行处理,事实认定错误的,应当根据案件的情况进行改判、撤销或者变更。《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对一切案件的判处都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
    2023-07-23
    285人看过
  • 如何理解事实认定错误
    所谓事实认识错误,即行为人所认识、所意欲的事实与实际情况、客观事实不一致,是指行为人对与自己行为有关的事实情况有不正确理解。这类错误是否影响行为人的刑事责任,要根据不同的情况作不同的处理:如果属于对犯罪构成要件的事实情况的错误认识,就要影响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如果属于对犯罪构成要件以外的事实情况的认识错误,则不影响行为人的刑事责任事实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与自己行为有关的事实情况有不正确理解。这类错误是否影响行为人的刑事责任,要根据不同的情况作不同的处理:如果属于对犯罪构成要件的事实情况的错误认识,就要影响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如果属于对犯罪构成要件以外的事实情况的认识错误,则不影响行为人的刑事责任。错误,是指行为人的认识与实际情况不一致。对事实的认识错误分为具体的事实认识错误和抽象的事实认识错误。具体的事实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认识的事实与实际发生的事虽然不一致,但没有超出同一犯罪构成的范围,即
    2023-06-02
    210人看过
  • 事实错误问题的实质是故意犯罪既遂成立与否----以金融犯罪中的对
    事实认识错误问题的实质在于是否成立故意犯罪的既遂以及成立何罪的既遂,也就是,在主客观相统一的范围内成立故意犯罪的既遂。行为人对自己所使用的金融工具等发生认识错误,也可谓一种对象认识错误。若主观故意与客观事实分别对应的罪名所保护的法益完全相同或存在包容、交叉关系时,两罪的构成要件可能存在实质的重合。对象错误若属于同一构成要件内不同行为类型以及同一行为类型不同要素间的错误,不影响既遂的成立;对象错误跨越不同构成要件时,若两罪的法定刑相同,成立客观事实所对应的犯罪的既遂;在主观轻而客观重,或者主观重而客观轻时,均在主客观相统一的范围内成立轻罪的既遂。【关键词】事实认识错误;对象错误;主客观相统一;犯罪既遂【写作年份】2009年【正文】一、问题的提出设例1:行为人误以为自己大量持有的是他人真实有效的信用卡,而事实上持有的是伪造的信用卡,如何处理?设例2:行为人误以为自己伪造的是国库券,而事实上伪造
    2023-06-12
    319人看过
  • 事实认识错误分类
    一、事实认识错误分类所谓事实认识错误,即行为人所认识、所意欲的事实与实际情况、客观事实不一致,是指行为人对与自己行为有关的事实情况有不正确理解。这类错误是否影响行为人的刑事责任,要根据不同的情况作不同的处理:如果属于对犯罪构成要件的事实情况的错误认识,就要影响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如果属于对犯罪构成要件以外的事实情况的认识错误,则不影响行为人的刑事责任。二、对行为对象的认识错误情况有哪些(一)误把甲对象作为乙对象加以侵害,而二者体现相同的社会关系。如行为人在行为时,误把甲认为是乙而对其实施杀害行为。这种对体现相同社会关系的具体目标的错误认识,并没有使行为人罪过的内容发生改变,所以行为人仍应负故意杀人罪的刑事责任。(二)误把甲对象作为乙对象加以侵害,而二者体现的社会关系不同。比如,行为人意图盗窃办公室的一般财物,却到值班室将枪支作为一般财物加以盗窃。对于这种错误,只能根据行为人的主观故意内容认定
    2023-04-24
    414人看过
  • 仅事实认定错误如何上诉
    提交上诉状之法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七条被告人、自诉人和他们的法定代理人,不服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第一审的判决、裁定,有权用书状或者口头向上一级人民法院上诉。被告人的辩护人和近亲属,经被告人同意,可以提出上诉。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和他们的法定代理人,可以对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第一审的判决、裁定中的附带民事诉讼部分,提出上诉。对被告人的上诉权,不得以任何借口加以剥夺。刑事上诉的方式有哪些上诉,是指当事人对人民法院所作的尚未发生法律效力的一审判决、裁定或评审决定,在法定期限内,依法声明不服,提请上一级人民法院重新审判的活动。根据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上诉可以采用书面的方式,也可以是口头的。书面上诉的,应提交上诉状;用口头提出上诉的,人民法院应制成笔录,以固定或转呈其上诉意愿。在审判实践中,对于被告人在一审判决、裁定宣告或送达后,口头表示冤屈,而未明确表示上诉的,审判人员应当向其
    2023-04-21
    406人看过
  • 认定事实不清和认定事实错误的区别有哪些
    事实认定错误,就是违法了,公法检都是要主动纠错的,事实认定不清只是认定不明,还缺更完整的证据,如果是法院二审,遇到事实认定错误就要发回重审,遇到事实认定不清,可以自己审理。事实不清指事实没有查清楚,现有证据不足以定案;认定事实错误指有新的证据推翻了原来认定的事实,或者证据链不足。认定事实存在误区能否公正审理此类案件,认定事实至关重要。在审判实践中存在着一种倾向,即不分时间、不论性质、不讲责任,只要是原告婚前给付女方的钱物,便一概认定为彩礼而判决被告返还。其实,彩礼是男女双方结婚之前,由男方家庭送给女方的一份礼品或财产,彩礼赠送的方式一般按当地习惯做法进行,有一定的程序和方式,一般要择日、摆酒,且必须有媒人参与,但双方对该笔钱物属于彩礼则不一定要求言明,往往有共同的默契。所以,并不是结婚之前男方所给的任何财物都是彩礼,在实践中对于男方或其近亲属为取悦对方所为的赠与、男方为表露情感所为的赠与、
    2023-08-12
    485人看过
  • 间接实行犯与共犯的错误怎么认定
    间接实行犯,是实行犯的一种特殊形态,通常是指行为人不直接参与犯罪的实行,而是利用不构成共犯的第三人实行犯罪的情形。共犯即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这里主要分析一下间接实行犯。近代刑法理论中的间接实行犯概念,据考始于主观主义尚未普遍发达的德国刑法学。一般认为,间接实行犯是客观主义的共同犯罪理论为弥补其共犯从属性说之不足而推衍出来的范畴。共犯从属性说认为,共犯具有从属性,即教唆犯和帮助犯的成立是以正犯成立犯罪为前提。在实行犯不构成犯罪时,教唆者和帮助者也就缺乏成立犯罪的依据,因此也就缺乏处罚他们的理由。但具有刑事能力者教唆或帮助无刑事能力人实施犯罪,由于直接实行危害行为的人无刑事责任能力而不构成犯罪。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仍然坚持共犯从属性说,坚持实行犯构成犯罪作为处罚教唆犯和帮助犯的基础,就会导致教唆者和帮助者不会受到刑罚的惩处,显然不利于打击犯罪,也不能实现刑法所应有的保护社会功能。为调和客观主
    2023-06-27
    219人看过
  • 一审认定事实错误怎么解决
    一审判决后当事人认定事实有错误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并且提供事实有错误的证据,法院审理的时候,如果事实确有错的,会进行改判。《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六条,第二审人民法院对不服第一审判决的上诉、抗诉案件,经过审理后,应当按照下列情形分别处理:(一)原判决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正确、量刑适当的,应当裁定驳回上诉或者抗诉,维持原判;(二)原判决认定事实没有错误,但适用法律有错误,或者量刑不当的,应当改判;(三)原判决事实不清楚或者证据不足的,可以在查清事实后改判;也可以裁定撤销原判,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新审判。原审人民法院对于依照前款第三项规定发回重新审判的案件作出判决后,被告人提出上诉或者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的,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作出判决或者裁定,不得再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新审判。一、犯罪事实如何确定犯罪事实是量刑的客观根据,没有犯罪事实就无法确定犯罪,量刑就失去了前提。犯
    2023-03-29
    292人看过
  • 哪些属于事实认定错误,哪些属于法律适用错误
    一、哪些属于事实认定错误认定事实上确有错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案件所认定的主要事实或重要情节不清楚,缺乏足够的证据为根据,或者认定的案件主要事实和证据与结论之间存在矛盾(二)发现了新事实、新证据,证明原来认定的事实是错误的(三)发现当事人伪造证据,或证人作伪证、鉴定人提供假鉴定、翻译人提供假翻译等情况,故意陷害他人,致使案情虚构,与实际情形严重背谬(四)发现本案的侦查、检察或审判人员犯有渎职罪,故意歪曲案情,徇私舞弊,作出枉法裁判的,等等。二、哪些属于法律适用错误所谓在适用法律上确有错误,应作广义的解释,既指适用刑事实体法的错误和严重违反刑事程序法的错误。主要表现在:(一)对行为人的行为在法律认定上发生重大错误,混淆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或者是把合法行为认定为犯罪,或者是把犯罪行为认定为无罪(二)没有正确适用法律条文,对案件性质、罪名认定错误,应该适用的法律和条文没有适用,不
    2023-06-02
    422人看过
  • 犯罪故意认识的事实的筛选
    前文已论述了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不是犯罪故意的认识内容;违法认识应成为犯罪故意的必备条件。据此,犯罪故意的认识的事实应该是法律评价性质的犯罪构成要件的某些方面。不论是直接或间接故意,都必须预见(认识)犯罪构成的一切客观要件。这是法学界的共识,对于犯罪主体、主观方面、犯罪客体则多有争议。对于犯罪主体应为犯罪故意认识的事实的观点,我们持否定态度。我们认为,行为人的主体要件如刑事责任能力,刑事责任年龄及身份等主体要件有无认识,无不影响定罪。故其不易成为犯罪故意认识的范围。对于犯罪客体应为犯罪故意的认识的事实的观点我们也持否定态度。犯罪客体是为我国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通说认为,它是构成犯罪的要件之一,行为之所以构成犯罪,首先就在于它侵犯了一定的社会关系,而且侵害的社会关系越重要,其对社会的危害性就越大。如果某一行为并未危害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就不可能构成犯罪。但是,若将犯罪客
    2023-04-22
    392人看过
  • 如何纠正事故农机认定错误
    认识上轻视,事故易频发。错误地认为农用运输车结构简单,速度慢,又大多行驶在人车稀少的乡道上,因此,就认为对农用运输车不必精心保养和操作,有毛病凑合用,超速、超载、超员更是家常便饭。然而正是由于结构简单,决定了它的行驶性能不像汽车一样灵敏、完善和可靠。因此,轻视,是机械、安全事故多发的根本原因。磨合不到位,寿命大减。有的车主和驾驶员误认为磨合试运转是多此一举。因此,买回新车或大修后的机车不是不加磨合,就是马马虎虎地跑几圈就急忙走马上任。结果造成机车机件磨损加快,故障增多,效益下降,甚至铸成大患。润滑不按时,磨损加剧。机车各部位的润滑不能按时、按部位进行,常常忽略一些不能立即表现出故障的润滑点,久而久之便酿成了大毛病。如油底壳、空气滤清器等的润滑部位不能按时按量注油而引发严重机械事故的现象屡有发生。操作不正确,损坏机件。有的驾驶员操纵变速杆时喜欢用大力,生怕挂不上挡,结果损坏了机件,造成事故;
    2023-04-21
    176人看过
  • 认识错误如何定罪
    1、对象认识错误。在故意犯罪过程中,行为人预想加害的对象与实际加害的对象不一致,但在法律性质上是一致的情况。(1)这种情形被称为对象错误或具体事实错误。又称法律性质相同的对象之间的错误,或者同类对象错误。(2)判断对象之间的法律性质是否相同的依据:是否属于同一法律条文(罪状或犯罪构成)的犯罪对象。属于同一条文的对象,因此,属于法律性质相同的对象错误。(3)评价(或归责)要点法定符合说。2、客体错误。在故意犯罪过程中,行为人预想加害的对象与实际加害的对象不仅在事实上不一致而且在法律性质上也不一致。(1)这种情形被称为客体错误或抽象事实错误。原因是:既然对象的法律性质不同,因此,就不是简单的对象错误,而是涉及社会关系(客体或法益)的错误。(2)评价或归责:①对预定实施的故意罪,成立故意犯罪未遂。因为(认识错误)意志以外原因未得逞(未杀死任何人)。属于对象不能犯未遂。②对因错误而实际实施的行为或
    2023-02-21
    312人看过
  • 认识错误是否影响犯罪中止
    行为人对客观障碍存在认识错误时,处理标准是:根据主观认识来判断。包括两种情形:(1)主观上误以为不能继续犯罪而放弃,以为只能未遂,实际上客观上仍可以继续。结论:按主观定,定未遂。例如,甲入室盗窃,忽然听到门外脚步声,以为主人要回家了,赶紧从阳台逃离。实际上是邻居回家的脚步声。甲主观上以为只能是未遂,所以定未遂。(2)主观上误以为可以继续犯罪而放弃,以为是中止,实际上客观已经不能继续。结论:按主观定,定中止。例如,甲投毒杀乙,乙呕吐不止,甲又生怜悯之心,送乙到医院后康复。但事后鉴定,甲投放的毒药失效,没有致命性,最严重也只是导致乙呕吐。甲主观上以为可以继续而放弃,定中止。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2023-04-15
    432人看过
  • 故意犯罪既遂都是实害犯吗
    故意犯罪既遂都是实害犯。实害犯是指以造成法定的实害结果作为既遂标志的犯罪。犯罪既遂即故意犯罪的完成形态,是指行为人所实施的犯罪行为已经具备了某一犯罪的全部构成要件。根据法律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事实错误问题的实质是故意犯罪既遂成立与否----以金融犯罪中的对事实认识错误问题的实质在于是否成立故意犯罪的既遂以及成立何罪的既遂,也就是,在主客观相统一的范围内成立故意犯罪的既遂。行为人对自己所使用的金融工具等发生认识错误,也可谓一种对象认识错误。若主观故意与客观事实分别对应的罪名所保护的法益完全相同或存在包容、交叉关系时,两罪的构成要件可能存在实质的重合。对象错误若属于同一构成要件内不同行为类型以及同一行为类型不同要素间的错误,不影响既遂的成立;对象错误跨越不同构成要件时,若两罪的法定刑相同,成立客观事实所对应的犯罪的
    2023-08-14
    339人看过
换一批
#犯罪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刑事犯罪是指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劳动群众集体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 更多>

    #刑事犯罪
    相关咨询
    • 过失犯罪的犯罪事实认识错误
      陕西在线咨询 2022-08-07
      对象错误:甲想杀乙,误认为丙是乙,举枪杀死。(乙不在现场) 具体符合说:评价:对乙无罪,对丙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法定符合说:评价:对乙无罪,对丙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打击错误:甲想杀乙,把乙身边的丙打死了。(乙在现场)。 具体符合说:评价:对乙故意杀人未遂,对丙过失致人死亡,竞合构成故意杀人罪。 法定符合说:评价:对乙无罪,直接认定对丙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 对事实的认识错误, 抽象认识错误, 抽象认定错误, 事实认识错误问题
      陕西在线咨询 2022-01-27
      事实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与自己行为有关的事实情况有不正确理解。分为具体的事实认识错误和抽象的事实认识错误。具体的事实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所认识的事实与现实所发生的事实虽然不一致,但没有超出同一犯罪构成的范围,即行为人只是在某一犯罪构成的范围内发生了对事实的认识错误,因而也被称为同一犯罪构成内的错误,这种情况分为:对象错误、打击错误和因果关系错误。抽象的事实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所认识的事实与现实所
    • 认定理由“本院认为”错误属于认定事实错误吗
      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2-10-30
      法院的判决会说明认定错误的事实与理由的你可以看法院的判决书就知道了
    • 哪些属于事实认定错误
      海南在线咨询 2023-08-04
      下列情形属于事实认定错误: 1、案件所认定的主要事实或重要情节不清楚,缺乏足够的证据为根据,或者认定的案件主要事实和证据与结论之间存在矛盾。 2、发现了新事实、新证据,证明原来认定的事实是错误的。 3、发现当事人伪造证据,或证人作伪证、鉴定人提供假鉴定、翻译人提供假翻译等情况,故意陷害他人,致使案情虚构,与实际情形严重背谬。 4、发现本案的侦查、检察或审判人员犯有渎职罪,故意歪曲案情,徇私舞弊,作
    • 假设防卫是事实认识错误吗
      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1-12-09
      假设辩护不是事实理解的错误。刑法假设辩护是指行为人因主观理解错误而误认为存在非法侵权行为,实施辩护行为结果而造成损害的行为。一般来说,你认为有非法侵权,但事实上,这是错误的事实理解,然后当事人的大脑控制当事人的身体基于错误的事实理解,造成损害后果,是假设辩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