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人被立案调查留置快一个月了怎么办
家属被羁押长达一个月仍无人告知详情,这有可能是因为其正面临紧锣密鼓的调查问询或者严格的审查核实过程中,亦或是身处需要严格保守机密的环境中。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按照严格遵循的法律规范而言,家属通常需受到一定程度的外界接触限制。此外,有时也可能存在政府机构尚未及时向家属通报情况的现象,亦或是因种种技术瓶颈性因素而导致信息传达有所延迟的情形。
在此种状况下,我们强烈建议您立即积极地与涉及此事的相关部门取得联系,采取正当途径来探知家属的详细状况,并于此同时保持充分的耐心以及对现实情况的深入理解力。若情况继续无好转,可考虑寻求律师援助或者其他相关机构的协助。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第二十二条被调查人涉嫌贪污贿赂、失职渎职等严重职务违法或者职务犯罪,监察机关已经掌握其部分违法犯罪事实及证据,仍有重要问题需要进一步调查,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监察机关依法审批,可以将其留置在特定场所:
(一)涉及案情重大、复杂的;
(二)可能逃跑、自杀的;
(三)可能串供或者伪造、隐匿、毁灭证据的;
(四)可能有其他妨碍调查行为的。对涉嫌行贿犯罪或者共同职务犯罪的涉案人员,监察机关可以依照前款规定采取留置措施。留置场所的设置、管理和监督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二、家人被医疗机构骗不听劝怎么办
面对医疗欺诈行为,病患们既可选择在医院内部协商解决问题,又可寻求医疗纠纷仲裁委员会(简称“医调委”)进行协调,更能向司法机关提起诉讼。上述所述的方法实际上构成了医疗纠纷处理的三大主要途径:和解、调解以及诉讼。
1.对于病患而言,他们有权要求医院相关部门或者相应大夫详细阐述并解释他们的病情状况,以便全面地了解医院针对病患所实施的整个诊疗流程,进而为未来可能发生的诉讼或者调解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
2.提及到调解这一争议解决方式,它主要是指经由医疗调解委员会的主持,各方当事人基于自愿原则进行的纠纷处理程序。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此类纠纷解决方案亦受到赔偿金额方面的制约,当病患所主张的赔偿数额过高而导致双方之间存在较大分歧争议之时,则并不适用于采取调解策略。
3.至于诉讼这种协调方式,无疑是最终且最为权威性的解决手段,能够迅速决断所有争议事项,然而,与此同时,诉讼亦属于成本最高、耗时最长、效率最低的纷争解决办法。
《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第二十二条发生医疗纠纷,医患双方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解决:
(1)双方自愿协商;
(2)申请人民调解;
(3)申请行政调解;
(4)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途径。
-
立案调查留置措施
326人看过
-
家人被拘留一个月了毫无消息
143人看过
-
事后抓嫖被传唤快一个月了怎么办
289人看过
-
留置六个月后案件没办完怎么办
394人看过
-
一个月可以被留置几次
254人看过
-
怀孕一个月被拘留怎么办
406人看过
-
对行贿人立案调查留置是否需要监察立案?香港在线咨询 2022-07-27一种观点认为,《监察法》规定的立案仅对监察对象,对一般普通行贿人不能监察立案。但《监察法》又规定了可以对行贿人采取留置,所以可以在不立案的情况下对行贿人直接留置、处置。 另一种观点认为,凡是要调查、处置的都需要经过立案,要对行贿人进行留置的,前提必须对其进行监察立案。 笔者当然同意第二种观点。刑事诉讼中,立案是侦查的启动标志,同样立案也是规范侦查行为的,只有立案才可以采取各种强制措施。同样,在监察
-
-
被拒留了,警察说在调查,已经一个多月里,家人能不能要求见人四川在线咨询 2022-10-27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有关规定,你的情况已经构成刑事犯罪,在我国刑事犯罪将经过三个阶段,公安机关立案侦查,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法院审判。这三个过程犯罪嫌疑人都不能和家属见面,只有律师能够见面,建议尽早委托律师介入,了解案件的证据来替犯罪嫌疑人辩护来维护其合法利益。
-
网络诈骗案立案后一个月后, 被害人家属知道, 一定要等到警方调查吗新疆在线咨询 2022-03-07【法律意见】比较困难1、当地报案。因为网络欺诈涉嫌犯罪,第一步肯定要带齐证据(如聊天记录、付款凭证、商品网页等,打印好,提供书面文件),到当地的公安机关网络警察部门报案(最好是区一级公安部门,派出所基本无相应警种),立案后才可以进行下一步侦查和处理2、披露经过。网上交易保障中心等专业网站,作为行业组织或第三方机构,不是国家执法机关,没有执法权,仅能起到信息披露的作用,即通过发布您的投诉信息,帮助更
-
大智慧被立案调查了吗?四川在线咨询 2022-08-04第七十三条禁止证券交易内幕信息的知情人和非法获取内幕信息的人利用内幕信息从事证券交易活动。 第七十四条证券交易内幕信息的知情人包括: (一)发行人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 (二)持有公司百分之五以上股份的股东及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及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 (三)发行人控股的公司及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 (四)由于所任公司职务可以获取公司有关内幕信息的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