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法典对人格权受法律保护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对肖像权的侵权认定不再要求以营利为目的,而且也细化了侵犯肖像权的方式,进一步加强了对肖像权的保护力度。同时,在人工智能发展之后出现AI换脸技术的社会背景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明确规定禁止利用信息技术深度伪造他人肖像。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规定,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
与此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也对各种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侵害隐私权的方式进行了具体列举,同时列明兜底条款,有利于隐私权侵害行为的认定,为个人有效应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隐私威胁提供了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四条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
二、民法典人格权的禁止性规定
1、民事主体的人格权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害。人格权不得放弃、转让或者继承。
2、民事主体可以将自己的姓名、名称、肖像等许可他人使用,但是依照法律规定或者根据其性质不得许可的除外。
三、人格权是人的基本权利怎么理解
人格权是民事主体享有的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权利。人格权外,自然人享有基于人身自由、人格尊严产生的其他人格权益。
一般人格权相对于具体人格权而言,是基本权利。一般人格权虽然对具体人格权有概括的作用,但它也是一个独立的民事权利,是人身权中的基本权利。一方面,它决定着和派生着各种具体的人格权;另一方面,它更为抽象和具有概括性,成为人身权中最具抽象意义和典型性的基本人格权。法学人格权的最终目的是将人权与人格权的意识形态完全诠释和区分开来。
-
2022民法典的人身自由、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有什么规定
119人看过
-
民法典规定民事主体的什么受法律保护
111人看过
-
民法典公民的哪些权益受法律保护
105人看过
-
民法典第111条规定了自然人的哪种权利受到法律保护?
379人看过
-
对精神性人格权的法律保护
289人看过
-
2024民法典对名誉权保护的规定有哪些
468人看过
人身权包括人格权和身份权两大类,其中人格权包括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名称权、名誉权、肖像权、荣誉权等。身份权包括亲权、配偶权、亲属权等。人身权是我国公民和法人的人身关系在法律上的体现和反映。 人身权是不直接具有财产内容的,不能以金... 更多>
-
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吗北京在线咨询 2023-05-26一、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吗 1、公民的人格尊严权受法律保护。 2、公民的人格尊严权主要包括:肖像权、姓名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 二、人格权侵权怎样承担责任 1、停止侵害。停止侵害是指在侵害人身权的行为正在持续进行尚未结束时,受害人要求侵权人或请求法院判令侵权人立即停止侵权行为。 2、消除影响、恢复名誉。消除影响、恢复名誉是指侵害他人姓名、肖像、名誉等人身权利,造成不良社会影响时,依法责令
-
民法典规定劳务居间合同受法律保护吗贵州在线咨询 2024-08-30依法成立的居间合同是受法律保护的,签订居间合同后,居间人促成合同成立的,委托人要支付居间费用。对居间人的报酬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一十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根据居间人的劳务合理确定。因居间人提供订立合同的媒介服务而促成合同成立的,由该合同的当事人平均负担居间人的报酬。居间合同,是指居间人向委托人报告订立合同的机会或者提供订立合同的媒介服务,委托人支付报酬的合同。
-
民法典对老年人遭受家庭暴力的保护西藏在线咨询 2022-03-16禁止对老年人实施家庭暴力。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正在发生的老年人遭受家庭暴力行为,应当及时劝阻并向公安机关报案。公安机关接到报案后应当及时出警,并依法处理。村(居)民委员会、社区或者依法设立的老年人组织发现老年人疑似遭受家庭暴力的,应当及时采取劝阻、制止、调解等措施,保护老年人的人身安全。老年人遭受家庭暴力或者面临家庭暴力的现实危险,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老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
-
民法典中人格权和监护权的关系江西在线咨询 2023-01-12根据我国民法典的有关规定,人格权不包括监护权。人格权是民事主体享有的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权利。除前款规定的人格权外,自然人享有基于人身自由、人格尊严产生的其他人格权益。
-
民法典规定不受法律保护的借贷合同有哪些北京在线咨询 2023-07-09根据相关的法律规定,不受法律保护的借贷合同包括。 1、出借人明知借款人是为了进行非法活动而借款的,其借贷关系不受法律保护。 2、非金融企业以合法借贷掩盖其的非法金融活动。 3、非法金融业务活动。 4、企业之间的借贷合同违反国家金融法规,属于无效合同。 5、违背真实意图的借贷关系,一方以欺诈、胁迫等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图的情况下所形成的借贷合同。 6、高利贷利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