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诈骗罪的法律责任如何界定?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7-06 17:22:14 436 人看过

商业诈骗罪具体如何判处需要依法律规定和具体犯罪情形。

按诈骗罪标准判处。

在实践中商业诈骗的罪名有很多,商业诈骗怎么判刑,要依据具体的诈骗行为而定,如果是合同诈骗的,可以按合同诈骗罪进行处罚。

对于商业诈骗,各种类型层出不穷,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类:

1、预付金诈骗,犯罪者会引诱潜在的投资者提前为那些貌似有利可图其实根本不存在的生意预付费用。

犯罪的形式有很多种,包括金融贷款骗局,西非的诈骗以及彩票诈骗。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这种诈骗已经应用互联网变成了一种全球化的犯罪模式。

2、破产诈骗,犯罪者通过相关的信用卡设备或者是贷款的方式欠下大量的债务,然后宣布破产以逃避偿还欠款。

3、保险诈骗,犯罪者欺骗保险公司以非法获得保险金或是冒领不属于他们的保险金。

此外,保险公司或其员工也会欺骗客户或其它保险机构以谋取利益。

4、房地产诈骗,房地产诈骗是指以诈骗手法骗取房地产或其楼款。

5、证券诈骗,这种诈骗包含了各种不同的违法行为,像是从客户账户里窃取股票,或是精心策划的在股价和成交量上动手脚等以操控股价。

商业诈骗罪的立案标准是什么?

我国《刑法》中对于商业诈骗中的合同诈骗罪的立案处罚标准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罪】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1月01日 23:03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管制相关文章
  • 感情诈骗罪如何在法律层面界定
    一、感情诈骗罪如何在法律层面界定我国法律中没有感情诈骗罪,只有诈骗罪。如果说是想构成诈骗罪的话,它是有一定的相关规定的,也就是必须要达到诈骗他人的财产,并且基于是占有他人的一个相关的财产违法目的。我国法律没有规定感情诈骗罪,感情诈骗只是诈骗罪的一种行为方式。对于感情诈骗,诈骗数额达到立案标准的,构成诈骗罪。认定诈骗罪的标准如下:1.诈骗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2.主观方面是出于直接故意,且以非法占有为目的;3.侵害的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4.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使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等欺诈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二、诈骗罪金额需要还吗诈骗罪金额需要还的。诈骗犯被判刑坐牢后,法院会继续追缴赃款,犯罪分子违法所得的一切财物,都应当予以追缴或者责令退赔。对于诈骗犯涉案银行账户或者涉案第三方支付账户内的款项,对权属明确的被害人的合法财产,应当及时返还。公民的对于违禁品和供犯罪所用的本人财
    2023-10-22
    60人看过
  • 诈骗罪的界限:法律如何定义财物损失
    根据刑法第一百五十一条和第一百五十二条的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构成诈骗罪。个人诈骗公私财物3000元以上的,属于“数额较大”。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自愿转的钱算诈骗吗自愿给钱并不是不构成诈骗的理由。诈骗在法律上的定义是“虚构或隐瞒事实,骗取钱财、非法占有”。所以,所有的诈骗罪在受害人给钱时都是主动给付的,只不过是被骗情况下的主动给付,以对方自愿给钱为由,并不能构成对诈骗罪的抗辩关键看对方为什么给钱,是否是在有虚构或隐瞒事实的前提下给的钱。如果是,就可能构成诈骗。《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
    2023-07-16
    355人看过
  • 如何界定拖欠工资的法律责任
    一、如何界定拖欠工资的法律责任界定拖欠工资的法律责任是可能需要承担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支付,逾期不支付的,责令用人单位按应付金额50%以上100%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若构成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五条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支付劳动报酬、加班费或者经济补偿;劳动报酬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应当支付其差额部分;逾期不支付的,责令用人单位按应付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一)未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或者国家规定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六条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数额较大,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2023-12-04
    286人看过
  • 如何界定环境污染的法律责任
    一、如何界定环境污染的法律责任1.行为人有污染环境的行为。2.他人的人身权利受到损害。在环境污染侵害人身权中,受害人只能为自然人,法人和其它组织只能成为环境污染侵害财产权受害人。3.污染环境的行为与他人人身权损害之间具有因果关系。二、环境污染损害赔偿中应如何确定赔偿1.人身损害赔偿。由于环境污染造成人身伤害的,赔偿的范围包括:医疗费(包括继续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住院伙食补助费;营养费;残疾赔偿金;被扶养人生活费;残疾辅助器具费;死亡赔偿金和丧葬费。2.财产损害赔偿。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害赔偿包括三方面:(1)直接经济损失,是指由于环境污染直接造成设施的破坏、产量或质量下降所引起的损失,该损失一般是可以用市场价格来计算的。(2)间接经济损失,是指环境污染侵害受害人所有的财物,致使受害人在一定范围内的未来财产利益的损失。(3)恢复到损害前状态所需要的费用。三、环境污染责任承担
    2023-10-02
    453人看过
  • 法院如何界定诈骗罪成立
    诈骗数额较大,以2000元为起点,诈骗数额巨大,以3万元为起点。因此,诈骗公私财物价值达到2000元的,就构成诈骗罪。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本罪往客观上表现为使用欺诈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首先,行为人实施了欺诈行为,欺诈行为从形式上说包括两类,一是虚构事实,二是隐瞒真相;从实质上说是使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的行为。其次,欺诈行为使对方产生错误认识,对方产生错误认识是行为人的欺诈行为所致;即使对方在判断上有一定的错误,也不妨碍欺诈行为的成立。最后,成立诈骗罪要求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之后作出财产处分,财产处分包括处分行为与处分意识。《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
    2023-02-22
    370人看过
  •  企业骗诈罪的法律责任与惩罚
    该段内容讲述了刑法中对于法人诈骗罪的规定。根据数额不同,刑罚也会有所不同。对于数额较大的情况,会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以罚款;对于数额巨大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情况,会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以罚款。而对于数额特别巨大或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情况,会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以罚款或没收财产。刑法中没有规定法人诈骗罪,只有普通诈骗罪。对于数额较大的情况,会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以罚款;对于数额巨大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情况,会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以罚款。而对于数额特别巨大或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情况,会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以罚款或没收财产。 针对法人骗诈罪,刑法有哪些规定?针对法人骗诈罪,刑法规定了相关的罪名和刑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九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危害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情节严重的
    2023-08-28
    433人看过
  • 侵犯商业秘密的责任应当如何界定
    一、侵犯商业秘密的责任应当如何界定1.侵犯商业秘密应当承担的责任有: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2.侵犯商业秘密,给他人造成损失的,要承担赔偿损失的民事责任。3.承担的行政责任则包括停止侵权行为、罚款以及没收违法所得。4.侵犯商业秘密,给商业秘密的权利人造成重大损失的,要承担刑事责任,可能判处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二、侵犯商业秘密给权利人造成重大损失的计算一般有三种计算模式,首先是以商业秘密权利人因被侵权造成的损失;其次是以侵权人所获得的利益视为权利人因被侵权所受到的损失;第三是以商业秘密的许可使用费用作为补充计算模式。权利人受到的实际损失可以根据因侵权所造成销售量减少的总数乘以每件产品的合理利润所得之积计算。销售量减少的总数难以确定的,侵权产品在市场上销售的总数乘以每件产品的合理利润所得之积可以视为权利人因被侵权所受到的实际损失。侵权人因侵权所获得的利益可以根据该侵权产品在市场上销售
    2023-10-26
    63人看过
  • 商业欺诈罪行在法律上有何定义和界定
    一、商业欺诈罪行在法律上有何定义和界定商业欺诈罪的定义:商业诈骗指的是通过捏造、隐瞒事实,发布虚假信息等手段,误导、欺骗单位和个人,获取金钱和各种物质利益,破坏市场经济秩序,损害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行为,在市场交易、投资、服务过程中签订虚假合同,进行夸大宣传。商业欺诈罪的界定方式:1.主体为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2.主观上表现为具有欺诈的故意,其动机一般是为了牟利;3.客体是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及其他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4.客观上实施了故意陈述虚伪事实或故意隐瞒事实情况使他人陷入错误的欺诈行为。二、商业诈骗归哪个部门管商业诈骗归司法部门。商业诈骗应当向司法机关报案。从法律上讲商业欺诈他是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做出错误的表示。通俗的说,用虚假的情况引诱对方做出错误的判断。商业欺诈是在市场交易、投资、服务过程中,通过虚构隐瞒事实、发布虚假信息、
    2023-09-09
    266人看过
  • 诈骗的中间人应如何界定诈骗罪
    一、诈骗的中间人应如何界定诈骗罪在诈骗案中如果中间人对诈骗一事不知情,则不需承担刑事责任。如果中间人知情或者有故意性质,可定位构成团伙诈骗,属于共犯,应当按照参与的全部数额承担刑事责任。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有些违法活动,虽然也使用某些欺骗手段,甚至也追求某些非法经济利益,但因其侵犯的客体不是或者不限于公私财产所有权,所以不构成诈骗罪。例如:拐卖妇女、儿童的,属于侵犯人身权利罪。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有哪些诈骗罪构成要件如下:1.客体要件。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2.客观要件。客观上表现为使用欺诈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3.主体要件。主体是一般主体,凡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4.主观要件。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三、诈骗罪
    2023-12-04
    385人看过
  • 如何界定破产清算法律责任
    宣告股份有限公司破产以后,由清算组接管公司,对破产财产进行清算、评估和处理、分配。清算组由人民法院依据有关法律的规定,组织股东、有关机关及有关专业人士组成。所谓有关机关一般包括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政府主管部门、证券管理部门等,专业人员一般包括会计师、律师、评估师等。相关法律如下:《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第二条企业法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并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者明显缺乏清偿能力的,依照本法规定清理债务。企业法人有前款规定情形,或者有明显丧失清偿能力可能的,可以依照本法规定进行重整。
    2023-05-03
    247人看过
  • 私闯民宅法律责任如何界定
    一、私闯民宅法律责任如何界定私闯民宅法律责任如下界定:1.非法侵入他人住宅,尚不构成犯罪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2.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3.非法侵入他人住宅,构成犯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一)组织、胁迫、诱骗不满十六周岁的人或者残疾人进行恐怖、残忍表演的;(二)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手段强迫他人劳动的;(三)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非法侵入他人住宅或者非法搜查他人身体的。二、非法侵入住宅罪的构成要件非法侵入住宅罪的构成要件为:1.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住宅安宁权,是指公民享有的住宅和个人生活不受侵扰的人格权,包括个人信息的控制权、个人
    2023-12-20
    62人看过
  • 买房属于合同欺诈吗如何界定法律责任
    在针对商品房合同欺诈行为进行惩处时,其力度之大令人瞠目结舌——最高可处以合同金额的两倍罚款。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此类行为的重视程度以及严厉打击的决心。然而,对于如何界定商品房合同中的欺诈行为,尤为重要且意义深远。在我国现行的立法制度中并未对此类违法行为设置专门的法律术语或明确定义,但人民法院将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具体案情,对欺诈行为进行准确的判定和裁决。通常情况下,合同欺诈行为的构成需满足以下四项基本要素:首先,行为人必须具有主观上的欺诈意图;其次,行为人在客观上实施了隐瞒事实真相、制造虚假表象等欺诈行为;第三,被害人因受此种欺诈行为影响而产生了错误认知;最后,被害人基于错误认知而做出了与真实意愿相违背的意思表示。《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2024-04-27
    66人看过
  •  吵架伤人,法律责任如何界定?
    这段内容讲述了在公众场合使用侮辱和诽谤性质的言辞进行攻击,如果导致受害人无法承受精神上的伤害甚至失去生命,行为人将承担刑事责任。具体来说,如果使用侮辱、诽谤等方式刺激对方,造成对方死亡,构成侮辱罪或诽谤罪;如果使用其他方式刺激对方,使对方身体受到伤害,构成故意伤害罪。此外,“气人者”主观恶意,知道受害人有某种疾病不敢激动,故意找茬刺激对方,达到惩罚他的目的。在公众场合,如果一个人使用带有侮辱和诽谤性质的言辞,对另一个人进行攻击,导致受害人无法承受精神上的伤害,甚至最终失去生命,那么行为人将承担刑事责任。二、“气人者”主观恶意,知道受害人有某种疾病不敢激动,故意找茬刺激对方,达到惩罚他的目的。如果采用侮辱、诽谤的方式刺激对方,造成对方死亡,构成侮辱罪或者诽谤罪;如果采用其他方式刺激对方,使对方身体受到伤害的,将构成故意伤害罪。 故意找茬刺激对方,如何判断是否构成犯罪?故意找茬刺激对方的行为,
    2023-08-26
    371人看过
  • 法律责任年龄的界定:法律明文规定者如何?
    法律规定完全刑事责任的年龄为16周岁。根据我国刑法规定,我国负完全刑事责任的年龄阶段为16周岁以上,而完全不负刑事责任的年龄阶段为14岁以下,14到16周岁为相对负刑事责任的年龄阶段。对于14到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刑事责任年龄的处理原则1、不涉及是否追究其刑事责任的,应当认定其没有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2、涉及是否已满十八周岁的,应当认定其未满十八周岁。3、虽未查清被告人准确出生日期或实施被指控犯罪日期,但有证据可以证明被告人实施被指控犯罪时已满十四周岁,已满十六周岁或者已满十八周岁的,应当依法定罪处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
    2023-07-16
    404人看过
换一批
#刑罚种类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管制
    词条

    管制是指对犯罪分子不实行关押,依法实行社区矫正,限制其一定自由的刑罚方法。 管制具有以下特征: 1、对犯罪分子不予关押,不剥夺其人身自由。 2、被判处管制刑的罪犯须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其自由受到一定限制。 3、被判管制的罪犯可以自谋生计,在劳... 更多>

    #管制
    相关咨询
    • 诈骗罪的责任追究法律规定如何认定诈骗罪
      辽宁在线咨询 2023-09-24
      1、客体要件,公私财物所有权。仅限于国家、集体或个人的财物,而不是骗取其他非法利益。 2、客观要件,使用欺诈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 3、主体要件,凡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 4、主观要件表现为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
    • 诈骗取得发票构成诈骗罪的相关责任如何界定
      山西在线咨询 2022-04-27
      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涉嫌诈骗罪,根据你的陈述,此人的行为涉嫌诈骗罪;二、法律依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罪】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
    • 诈骗罪罪与集资诈骗罪如何界定
      河南在线咨询 2023-08-15
      集资诈骗罪与诈骗罪的划分是:诈骗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集资诈骗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正常的金融管理秩序和公私财物的所有权。客观方面诈骗罪行为人一般在较小的范围内对某一特定的人或单位,采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欺骗方法进行;集资诈骗罪则是规模较大、公开的方式。立案的标准不同;量刑等也不同。
    • 法律规定如何构成商业诈骗罪,法律上的具体规定
      山东在线咨询 2023-12-04
      法律规定要想构成商业诈骗罪,需要通过虚拟的单位,或者是冒用别人的名义签订合同。除此之外在商业交往活动中,通过欺诈,捏造虚假事实等相关的方式骗取他人财产的,都会构成商业诈骗类型的犯罪。
    • 诈骗罪和侵占罪怎么界定,法律是如何规定的
      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3-10-31
      法律分析 诈骗罪和侵占罪的界定为:诈骗罪是被害人在行为人的欺骗下形式上自愿地将财物交与行为人;而侵占罪则是被害人基于委托、信任等原因完全自愿地将财物交与行为人支配,并非行为人欺骗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