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律师收费标准是怎么样的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律师收费标准是每阶段五千元至三万元不等,律师收费是按阶段收费的,比如侦查、审查起诉、审判,分三个阶段。每阶段是协商收费,但是可以依据案件的难易程度在标准的上下浮动,但是在案件办理过程中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费等应当由案件委托人承担。
非法吸收存款案按照各办案阶段分别计件确定收费标准:
1.侦查阶段,每件收费5000—10000元。
2.审查起诉阶段,每件收费5000—10000元。
3.一审阶段,每件收费10000—30000元。
4.家庭生活特别困难符合当地法律援助条件的案件,在上述标准内下浮。
二、非法吸收公款罪的追诉期限
非吸罪最高处十年有期徒刑,所以追诉时效为十年。追诉时效的期限是根据各种犯罪法定刑的轻重,分别规定长短不一的追诉时效期限:
1.法定最高刑为不满5年有期徒刑的,追诉时效的期限为5年;
2.法定最高刑为5年以上不满10年有期徒刑的,追诉时效期限为10年;
3.法定最高刑为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追诉时效的期限为15年;
4.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追诉时效的期限为20年。如果20年以后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
三、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成功辩护的内容有哪些?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成功辩护的内容有:当事人的基本信息、辩护人信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情况、诉讼请求、事实与理由、法律依据以及需要说明的相关事项等。辩护,控诉的对称。是刑事诉讼中被告人及其辩护人为反驳控诉,提出对被告人有利的理由而进行的申辩活动。是一种基本的诉讼职能。中国宪法和刑事诉讼法都规定了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法院有义务保证被告人获得辩护。
-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罚金标准是什么,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立案标准是什么
381人看过
-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数额巨大是多少,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量刑标准
160人看过
-
公众存款非法吸收罪的惩罚标准
419人看过
-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数额
262人看过
-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司法解释解读,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要件是什么
370人看过
-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办案流程
51人看过
-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司法解释是怎样的, 什么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行为上海在线咨询 2022-03-08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是指未经金融管理部门批准,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行为。 《商业银行法》第七十九条第一款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擅自设立商业银行,或者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由中国人民银行予以取缔。 《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第二条任何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必须予以取缔。 第四条本办法所称非法金融业务活动,是指
-
吸收公众存款立案标准重庆在线咨询 2021-12-29吸收公共存款罪是指违反国家金融管理法规非法吸收公共存款的行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共存款的行为,取决于是否涉嫌以下三种情形之一:一是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共存款,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共存款,金额超过20万元,单位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共存款,金额超过100万元。二是从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共存款的数量来看,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共存款给存款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万元以上的,单位非法吸收
-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量刑标准公众存款恶意吸收是什么意思湖南在线咨询 2022-04-07第一百七十六条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1998年国务院发布的《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下简称《办
-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最高可以判多少年,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立案标准湖南在线咨询 2022-02-26一、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最高可判十年有期徒刑。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立案标准《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实施第二十八条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 (一)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在二十万元以上的,单位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在一百万元以上的; (二)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
-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河北在线咨询 2022-05-10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违反国家金融管理法律规定,向社会公众(包括单位和个人)吸收资金的行为,同时具备下列四个条件的,除刑法另有规定的以外,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规定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 (一)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或者借用合法经营的形式吸收资金; (二)通过媒体、推介会、传单、手机短信等途径向社会公开宣传; (三)承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