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胁迫人具有胁迫的故意。
所谓胁迫的故意,首先是指胁迫者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将造成受胁迫者心理上的恐怖而故意进行威胁;其次,胁迫者希望通过胁迫行为使受胁迫者作出某种意思表示。一般来说,胁迫的故意并不包括胁迫者希望通过胁迫行为使自己获得某种利益,牟利只是其动机问题。正是因为胁迫者具有胁迫的故意,因此其过错程度是较大的。
(二)胁迫者实施了胁迫行为。
胁迫行为包括以将要发生的损害相威胁或直接施加损害威胁他人。胁迫者既可以给公民及其亲友造成损害相威胁,也可以给法人造成损害进行要挟。胁迫并不一定以危害是否重大为要件,只要一方所表示施加的危害或者正在施加的危害足以使对方感到恐惧,就可以构成胁迫行为。需要指出的是,因胁迫行为是针对特定的当事人实施的,所以确定胁迫行为是否构成,应当以特定的受害人而不是一般人在当时的情况下是否感到恐惧为标准来加以判断。即使一般人不感到恐惧,而受害人感到恐惧,亦可构成胁迫。
胁迫行为通常是在合同订立时为强制对方订立合同而实施的。在合同订立以后,一方以胁迫手段迫使对方变更或解除合同也可构成胁迫。如果胁迫的目的并不在于迫使对方订立合同,则此种行为将构成侵权或其他非法行为,而不产生胁迫订立合同的问题。
(三)受胁迫者因胁迫而订立了合同。
也就是说由于一方实施胁迫行为使另一方心理上产生恐惧,即因为面临损害或将要面临损害,而产生一种恐怖和惧怕心理,在此种心理状态的支配下,受胁迫人被迫订立了合同。由于受胁迫人是在受到恐吓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因此其意思表示是不真实的。不过,如果胁迫一方的胁迫行为并未使被胁迫人产生恐惧或者即使产生了恐惧,但没有作出一定的意思表示,则不能认为胁迫行为与被胁迫人的意思表示之间有因果关系存在。
(四)胁迫行为是非法的。
胁迫行为给对方施加了一种强制和威胁,这种威胁必须是非法的、没有法律依据的。如果一方有合法的根据对另一方施加某种压力,则不构成胁迫。另外,合同订立以后,一方拒不履行合同,另一方以将要提起诉讼等合法手段向对方施加压力,要求其履行合同,也不构成胁迫。
如何认定因胁迫订立的合同
1.胁迫人有胁迫的故意。
2.胁迫人实施胁迫行为。胁迫行为是胁迫人对他人及其亲友(如父母、配偶、子女等)施加或者将要施加的对其生命、身体、自由、名誉、荣誉、财产等方面的侵害,既包括现实的强制,也包括精神的恐吓。
3.胁迫不法。包括胁迫手段的不法,如非法绑架,也包括胁迫目的的不法,如以向公安机关举报某人犯罪事实要挟该人与其订立不平等合同。
4.受胁迫人陷于恐惧,且其恐惧与胁迫行为之间有因果关系。
5.受胁迫人基于恐慎而订立合同,且该缔约行为致使其自身利益受损失,显失公平。
-
如何认定因胁迫订立的合同,胁迫订立合同撤销期限怎么算
484人看过
-
民法中订立合同时的胁迫有哪些构成要件
298人看过
-
受胁迫签订合同有哪些要件
377人看过
-
在胁迫下订立的合同应满足哪些要素
134人看过
-
胁迫签订合同的胁迫怎么认定
482人看过
-
欺诈胁迫订立的合同可能带来哪些后果
198人看过
显失公平是指不具备欺诈、胁迫、乘人之危等原因,但行为人单方面获取暴利,依照行为当时的情形,社会公认为重大不公平的行为。显失公平行为违反了权利义务相一致的原则,违背当事人的真实意愿,属于意思表示不真实的行为。合同显失公平的,当事人可以申请撤销... 更多>
-
受胁迫订立订立合同违反合同法的后果有哪些江西在线咨询 2022-10-18因胁迫订立的合同应分为两类,一类是一方以胁迫的手段订立的合同损害国家利益,应作为无效合同,另一类是一方以胁迫的手段订立的合同并没有损害国家利益,只是损害了集体或第三人的利益,对这类合同应按可撤销合同处理。
-
订立合同时的胁迫北京在线咨询 2022-11-13合同民事欺诈,是指一方当事人故意供给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制造假象隐瞒真实情况,诱骗或误导对方陷于圈套并作出错误的意思表示,以签订合同实现非法目的的民事欺诈行为。那么订立合同时的胁迫,有哪些构成要件?
-
根据胁迫当事人订立合同的法律条文有哪些海南在线咨询 2023-08-10因胁迫订立的合同是指,当事人被合同的相对方或者第三方使用胁迫手段威胁,而作出了不真实的意思表示的合同。对于该合同,被胁迫方可以请求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
有没有撤销第三人胁迫订立的合同的法律四川在线咨询 2023-12-01第三人胁迫签订的合同可以撤销,法律规定,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
2022年订立合同时的胁迫有哪些构成要件西藏在线咨询 2023-01-12胁迫有以下构成要件: 1.胁迫人有胁迫的故意; 2.胁迫人实施胁迫行为; 3.胁迫不法; 4.受胁迫人陷于恐惧,且其恐惧与胁迫行为之间有因果关系; 5.受胁迫人基于恐慎而订立合同,且该缔约行为致使其自身利益受损失,显失公平。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实; (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