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劳动合同中能否约定脱密期?
员工与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中约定,在员工离职前应当经过一定期间的脱密期,员工应当遵守。如前所述,用人单位可以采取调动工作岗位或约定职工可以在某一段时间内不来上班等措施。脱密期一般时间较长,最长的可以达到6个月。在这段时间内,员工的工资报酬应当如何计发呢?关于这一问题,我国的法律中还没有明确的规定。我们认为,关于脱密期内可以采取的措施或待遇,用人单位可以和劳动者协商确定,既可以约定在劳动合同或保密协议中,也可以另行签订补充协议。
二、脱密期内如何计算工资报酬?
只要上述约定不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就发生法律效力,用人单位与员工都应当遵守。劳动部在《关于企业职工流动若干问题的通知》中也允许用人单位在脱密期内与员工协商变更劳动合同的相关内容。如果用人单位没有与员工进行协商,没有就脱密期内的待遇达成任何一致,则用人单位可以根据其内部有效的规章制度执行。但是我们认为,用人单位不应在脱密期内任意降低员工的工资,即使将员工调到工资水平较低的工作岗位上也不能。因为脱密期是合同期的一部分,用人单位与员工在合同期内的待遇已约定在劳动合同中,除非双方另有约定,或作出变更,不得任意更改。员工离职前进入脱密期,也不是因为员工有任何过错,而是用人单位为防止商业秘密泄露,而采取的防范措施,用人单位是脱密措施的受益者,当然应当承担脱密期的成本,因此应当按照员工进入脱密期前的工资水平支付劳动报酬,员工则不应为用人单位的受益而承担损失。
劳动合同法脱密期协议工资还应按照原有的工资进行支付,即便企业将劳动者调到一个工资相对较低的部门工作,但员工在此期间并没有真正离职,脱密期事实上还是属于合同期,员工因为企业需要防止商业机密泄露,从而将员工进行调岗,这期间的工资不应降低。
-
劳动合同法脱密期是什么意思?
144人看过
-
劳动合同中脱密期需多久?脱密的法定条件是什么?
224人看过
-
哪些是《劳动合同法》中的脱密期
474人看过
-
劳动法工伤期间工资怎么算(劳动法工资计算标准)
146人看过
-
劳动合同中能否约定脱密期
440人看过
-
在脱密期内,如何计算员工的工资报酬?
285人看过
工资即员工的薪资,是指劳动者提供劳动后,用人单位依据国家相关规定或劳动合同的约定,以货币形式直接支付给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工资可以以时薪、月薪、年薪等不同形式计算。 工资至少每月支付一次,实行周、日、小时工资制的可按周、日、小时支付工资。... 更多>
-
脱密期劳动合同怎么解除海南在线咨询 2022-11-20脱密期内解除劳动合同与非脱密期解除劳动合同程序和方式是一样的。个人提出离职分三种情况: 1、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合同法》38条的情况,劳动者书面提出解除劳动关系后可以立即走人不需要用人单位的批准,并可以要求支付剩余的工资及经济补偿金(每工作1年支付1个月工资)及办理离职手续等; 2、依据《劳动合同法》37条,劳动者提前30天提出的书面离职,不需要用人单位批准就可以离职。其中,试用期提前3天书面提出;
-
什么是《劳动合同法》中的脱密期湖北在线咨询 2023-09-27脱密期是指用人单位可以约定掌握商业秘密的人员在离职之前必须提前通知用人单位,并为用人单位再工作一定期限,该期限期满,员工才可以正式离职。在这段时期之内,用人单位可以把员工调至不需保密的部门工作,以确保员工不再接触新的商业秘密,因此,脱密期也可以称为提前通知期。 脱密期中的“密”指的是“商业秘密”。何谓商业秘密?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设
-
脱密期工资如何算浙江在线咨询 2024-08-24在脱密期内,员工的工资报酬应当如何计发呢? 【律师解答】 关于这一问题,我国的法律中还没有明确的规定。我们认为,关于脱密期内可以采取的措施或待遇,用人单位可以和劳动者协商确定,既可以约定在劳动合同或保密协议中,也可以另行签订补充协议。只要上述约定不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就发生法律效力,用人单位与员工都应当遵守。劳动部在《关于企业职工流动若干问题的通知》中也允许用人单位在脱密期内与员工协商变更劳动合同
-
劳动合同法的【脱密期】规定包括什么?湖北在线咨询 2022-07-201.竞业限制的人员限于用人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其他知悉用人单位商业秘密的人员。竞业限制的范围、地域、期限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的约定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 2.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限制前款规定的人员到与本单位生产或者经营同类产品、业务的有竞争关系的其他用人单位,或者自己开业生产或者经营与本单位有竞争关系的同类产品、业务的期限不得超过二年。
-
劳动合同到期不续签工资怎么算?劳动合同到期工资是怎么计算的??山西在线咨询 2022-03-04劳动合同到期,劳动者可以选择不续签劳动合同,那么劳动合同自然终止。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终止之日,应当一次性付清劳动者的工资。否则劳动者可以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或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九条劳动关系双方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用人单位应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一次付清劳动者工资。《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第十条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实施劳动保障监察,履行下列职责:(一)宣传劳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