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支付盈利模式
第三方支付平台费用,反映到平台方来说,就是它的盈利模式,是维持企业生存,到发展壮大的根本保障。目前第三方支付平台费用有:手续费、广告费、服务费、沉淀资金的利息收入四种。
手续费
手续费是第三方支付平台费用的最传统的盈利模式之一。即第三方支付平台像使用者收取手续费与银行支付的手续费之差。举个例子当你通过第三方支付向商户支付2000元,那么第三方支付收取商户1%手续费,但其向银行只需支付0.5%,那么这0.5%的手续费就是第三方支付的收入。主要针对个人的业务有转账、提现、缴费、交易短信提示等功能。而针对企业的主要有查询、转账、发放工资等交易手续费。
广告费
第三方支付平台费用中的广告费故名思议,即有商户在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电脑PC端和手机APP上发放宣传广告,第三方支付平台会收取一定的广告费用。而此笔广告费用的高低取决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知名度和使用客户的覆盖度,在第三方支付机构收益中占据较低的比例。服务费第三方支付平台费用还有另一个重要盈利点——服务费。主要包括理财相关业务的服务费、代缴费业务中与第三方支付机构以外的第三方合作商户收取部分的服务费用两种表现形式。即第三方支付平台为客户解决不同的支付方案,除了提供支付业务外,还有其他一系列的增值业务。而这种模式,已经渐渐成为各个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核心利润点。
沉淀资金的利息收入
由于网络购物有一个物流配送的周期问题,使得买家与卖家到货及收款之间有一个时间差,因此部分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支付账户中会有一部分的沉淀资金,也就是备付金。举个例子,在2014年双十一天猫当天的交易额为571亿元,先不说天猫其他时间段的交易的滞留资金是多少,但就这571亿元存入银行,获得的利息是客观的。而根据《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管理办法》中规定风险准备金的比例不得低于银行账户利息的10%,意味着支付机构可以获得此笔巨额利息的90%,利润相当客观。因为第三方支付机构对于此笔资金的流向并没有公布,因此会涉及到资金安全、法律风险等问题。
-
银行催款冻结第三方支付渠道
123人看过
-
银行采取措施:逾期未付款项导致第三方支付渠道冻结
459人看过
-
抚养费的支付的渠道和方法有哪些
179人看过
-
你知道的第三方支付方式有哪些
292人看过
-
第三方支付洗钱罪量刑标准是多少
67人看过
-
网站是否对第三方支付收费
204人看过
所谓第三方支付,就是一些和产品所在国家以及国外各大银行签约、并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保障的第三方独立机构提供的交易支持平台。在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交易中,买方选购商品后,使用第三方平台提供的账户进行货款支付,由第三方通知卖家货款到达、进行发货;... 更多>
-
支付抚养费的渠道有哪些江苏在线咨询 2023-07-29根据相关法律的规定,抚养费应当定期给付,有条件的可以一次性给付。一次性给付是指未直接抚养的一方将抚养费一次性给付完。定期给付就是指抚养费按照固定的期限来给付,有利于未成年人获得抚养费的长期稳定性。
-
找不到人抚养费支付渠道澳门在线咨询 2022-05-11如果找不到人向其主张抚养费,建议可以先提起诉讼,要求对方支付抚养费,你方需要向法院提供对方的身份信息,若法院法院联系不上对方的时候可以采用公告送达的方式,如期开庭后法院可进行缺席判决。后期根据生效的判决文书内容,向本院申请强制执行,法院执行局会通过网络查控对方名下一切可执行的财产线索,以便能执行到位,同时法院还会将对方列入失信人员名单,限制其高消费等执行手段。以目前的执行力度,执行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
子女抚养费支付渠道有哪些云南在线咨询 2022-11-101、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一方应向直接抚养子女一方支付抚养费。抚养费的给付方式一般有两种:按月给付和一次性给付。 2、按月给付是考虑到父母的收入一般是按月结算的,所以按月给付抚养费比较方便,而且按照生活周期给付有利于保障子女正常的生活。 3、一次性给付是在非抚养方的收入不稳定或居住地不固定,可能长期拖欠抚养费的情况下使用的一种支付方法。 4、离婚双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协商决定抚养费给付方法,可以选择
-
根据基金支付的话,其中支付渠道是什么?新疆在线咨询 2022-10-19你可以操作成工伤,由工伤基金来赔付。如果不是工伤的话,走养老基金支付也就是冰残津贴,向社保局申请。不过单位从人道主义角度考虑,要给点慰问金的,5000-到1万。
-
买方解除房屋买卖合同支付多少手续费湖南在线咨询 2022-07-24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卖方解除房屋买卖合同要支付的赔偿金数额,如果卖方违约的,应当按照合同约定的违约金进行赔偿,没有约定的,可以考虑买方的实际损失、房屋升值情况、交易习惯等因素确定赔偿数额。根据《民法典》第五百八十四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造成对方损失的,损失赔偿额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但是,不得超过违约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