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法典中离婚协议书多长时间内有效期
民法典规定,办理离婚登记后离婚协议书生效,而离婚协议书是长期有效的,可以在3年内向法院起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普通诉讼时效、最长权利保护期间】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第一千零七十六条【协议离婚】夫妻双方自愿离婚的,应当签订书面离婚协议,并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离婚登记。离婚协议应当载明双方自愿离婚的意思表示和对子女抚养、财产以及债务处理等事项协商一致的意见。第一千零七十八条【离婚登记】婚姻登记机关查明双方确实是自愿离婚,并已经对子女抚养、财产以及债务处理等事项协商一致的,予以登记,发给离婚证。
二、变更离婚协议书要怎么做
首先,签订离婚协议书后需要变更的,需要确定是否已经办理离婚登记。
其次,按规定,协议离婚并已经办理离婚登记的,双方已经解除婚姻关系,离婚协议书产生法律效力。
通常情况下,任何一方都不能再变更离婚协议书,除非双方就某个问题自行协商一致,或者在协议离婚后一年内发现一方订立财产分割协议时存在欺诈、胁迫等情形的,可以去法院起诉变更离婚协议书。
最后,签订离婚协议书后尚未办理离婚登记,双方可以再协商变更离婚协议书。
双方对变更的问题协商一致后,重新签订新的离婚协议书即可。
并且,双方就协议内容确认无误后,还是决定离婚的,可以去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离婚登记。
办理离婚登记时携带以下证件、材料:
1、户口薄;
2、居民身份证;
3、《结婚证》;
4、离婚协议书。
(协议书中应当载明双方自愿离婚的意思表示以及对子女抚养、财产及债券处理等事项协商一致的意见;
5、同底色,近期正面彩色免冠二寸单人照片各二张。
在我国法律中规定了办理离婚登记后离婚协议书生效,而离婚协议书是长期有效的,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具体的规定如上。
-
民法典中协议离婚多长时间,离婚协议常见纠纷有哪些
219人看过
-
民法典中结婚内协议书如何生效
300人看过
-
民法典中双方协议离婚走法律程序需多长时间
199人看过
-
民法典中协议离婚申请强制执行需要多长时间
226人看过
-
民法典中协议离婚后房产证更名需要多长时间
313人看过
-
民法典中离婚证有效期多久,变更离婚协议书要怎么做
331人看过
离婚协议通常按照以下内容书写: 1、男女双方的身份信息; 2、双方婚姻情况,包括何时登记结婚,是否育有子女等; 3、双方因感情破裂,自愿离婚; 4、离婚后子女抚养权归属; 5、离婚后双方对夫妻共同财产、共同债务如何分割; 6、离婚后双方住址... 更多>
-
民法典中,协议离婚多长时间能拿证?四川在线咨询 2022-08-15民法典一方不同意离婚,可以起诉离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九条【诉讼离婚】夫妻一方要求离婚的,可以由有关组织进行调解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如果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的,应当准予离婚。有下列情形之 一,调解无效的,应当准予离婚: (一)重婚或者与他人同居; (二)实施家庭暴力或者虐待、遗弃家庭成员; (三)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 (
-
离婚协议书多长时间生效,离婚协议有效期有几个月广东在线咨询 2022-07-15协议书的本质就是合同,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合同的有效期,合同的生效时间和终止时间,当事人可自行约定。只要约定的期限或终止的条件是合同各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且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效力性强制性规定,即合法有效。一般来讲,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如果双方没有约定生效的时间,一般认为是以合同签订之日起生效;当事人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的,自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时合同成立;当事人采用信件、数据电文等
-
民法典中婚内协议书如何生效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2-07-19婚内协议书具备以下三个要素是有效的: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实; (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
民法典中协议追诉期是多长时间,有哪些规定安徽在线咨询 2023-08-24协议的诉讼时效一般为三年,其实《民法典》没有规定协议的追诉期,而是规定的协议的诉讼时效,追诉期是《刑法》中所规定的内容。但是也存在着例外的情形,如果是法律对协议的诉讼时效有着特殊的规定的,那么就适用特殊的诉讼时效。
-
离婚协议书一般多长时间生效离婚协议书什么时候生效浙江在线咨询 2022-07-07离婚协议书的书写,没有固定的标准和模式,但是应包含以下内容: 一、登记离婚是双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思的表示; 二、子女与何方共同生活,未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对子女养育应承担的费用、支付的方式及期限; 三、共同财产的分割(归各方的数量和价值并附清单); 四、共同债权、债务的享有和清偿责任; 五、住房问题的解决方案; 六、对生活困难一方的经济帮助的方法、期限; 七、不与子女共同生活一方的探望权实行的方式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