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诈骗是以作废、变造、伪造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或者票据作担保,诱骗对方当事人与其签订合同,从而骗取财物的行为。收到对方当事人给付的预付款、货物货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行为。冒用他人的名义履行或签订合同,目的是骗取对方财物的行为。没有实际履行意图,以骗取对方当事人继续履行签订合同的行为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1、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2、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
最新合同诈骗罪量刑是什么
最新合同诈骗罪量刑具体如下:
1、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
2、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3、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采取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等欺骗手段,骗取对方当事人的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合同诈骗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对经济合同的管理秩序和公私财产所有权,客观方面,表现为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以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合同诈骗罪的主体,个人或单位均可构成。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对方当事人财物的目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1、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
2、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
3、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
-
解释合同的含义和定义
434人看过
-
合同诈骗罪的法条释义
481人看过
-
经济合同的解释和含义
386人看过
-
保险合同“疑义利益解释”目的解释和限缩解释
319人看过
-
合同诈骗的概念和意义
116人看过
-
公证的解释和定义
443人看过
合同诈骗也属于诈骗罪的一种,我国法律规定了定罪数额,只有数额达到较大(3000元以上)才成立诈骗罪,法院才会定罪处罚,诈骗数额有三个标准,数额较大,指个人诈骗公私财物三千元以上;数额巨大,指个人诈骗公私财物三万元以上;数额特别巨大,指个人诈... 更多>
-
合同诈骗罪如何认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释义澳门在线咨询 2022-04-11【合同诈骗罪;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一)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二)以伪造、变造、作
-
诈骗合同公证司法解释北京在线咨询 2022-04-25《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 第七十七条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在二万元以上的,应予立案追诉。 第九十二条本规定自印发之日起施行。2001年4月1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印发的《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准的规定》(公发[2001]11号)和2008年3月5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印发的《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
-
名词解释中的合同诈骗罪与合同诈骗罪一样吗宁夏在线咨询 2021-12-29合同欺诈罪的术语解释是:合同欺诈罪是指在签订和履行合同过程中以欺诈手段骗取对方财产的行为。合同欺诈不仅侵犯了合同对方的财产所有权,而且侵犯了市场秩序。
-
司法解释中合同诈骗罪的认定标准重庆在线咨询 2021-06-181、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个人合同诈骗,数额不满五千元的,单处罚金刑;五千元以上不满一万元的,为拘役刑;一万元的,为有期徒刑六个月,每增加一千二百元,刑期增加一个月。 2、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个人合同诈骗数额满三万元,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有期徒刑三年。数额每增加两千元,刑期增加一个月。具有两个以上情形的,在六个月之内酌情增加刑期:(1)诈骗集团的首要分子或者共同诈骗犯罪中情节严重的主犯;(2)惯犯
-
合同诈骗罪与合同纠纷的特征和如何定义江西在线咨询 2023-02-23合同诈骗罪的行为人是以签订或履行合同的方式骗取他人财物且数额较大为目的,应具有主观上的非法占有目的;而合同纠纷当事人均有履行合同的意愿,但因客观原因或其他情况而未能履行或完全履行,因而主观上不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之规定,区分二者的关键是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实践中,主要存在以下三种表现情况,分别予以界定与处理: 1、当事人在签订合同中有欺骗手段,在履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