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儿不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不是民事权利主体,不能作为赔偿权利人。怀孕期间胎儿受到的侵害只能视为对其母亲的侵害,胎儿母亲是赔偿权利人。胎儿出生后如果是活体即成为婴儿,婴儿具有民事权利能力,是民事权利主体,可以作为赔偿权利人,且对其在胎儿期间受到的损害的赔偿请求权具有溯及力,可以追溯到胎儿期间行使。
律师补充:
侵害胎儿利益的行为往往与一般的加害行为不同,后者通常是直接影响到受害人,而前者除了直接侵害胎儿外,更多的是首先作用于孕妇身上,而后影响到胎儿。而且实践中往往存在侵害孕妇及胎儿权益难以区分,特别是有些费用支出不好厘清的问题。对此较为可取的做法应该是允许孕妇就其损害和胎儿利益损害一并主张救济,这样既符合救济损害的基本法理,践行了民法典的规定精神,也有利于实现纠纷的一次性解决。
胎儿出生后,发现其受到的损害是其母亲怀胎期间受到他人的侵权行为所造成,他人若具有主观过错,胎儿出生后,作为一个自然人,其当然可以起诉主张相应救济。在孕妇分娩时因为医务人员的诊疗过错行为导致胎儿受到伤害,该胎儿出生后可以依法主张相应的损害赔偿。一般情况下,胎儿损害赔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原则上应当从胎儿出生时开始计算。
【法律依据】
《民法典》
第十六条
【胎儿利益的特殊保护】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保护的,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但是,胎儿娩出时为死体的,其民事权利能力自始不存在。
第一千一百五十五条【胎儿预留份】遗产分割时,应当保留胎儿的继承份额。胎儿娩出时是死体的,保留的份额按照法定继承办理。
-
胎儿能否获得交通事故抚养费赔偿
358人看过
-
交通事故中胎儿受伤能够获得哪些赔偿
415人看过
-
医疗事故中的胎儿能否得到赔偿
176人看过
-
2024精神出轨受害方能否获得赔偿
222人看过
-
胎儿侵权赔偿能否适用于婴儿?
215人看过
-
胎儿可以否主张侵权损害赔偿
310人看过
遗产分割是指继承开始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继承人共同继承遗产时,依法律规定的分配原则或者遗嘱指定的数额的遗产所进行的分配。根据中国民法典的规定,分割遗产首先应当贯彻互谅互让、和睦团结的精神,由当事人协商处理。... 更多>
-
当身体权受到侵害的可能获得哪些赔偿?澳门在线咨询 2023-06-13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当受害人身体权受侵害时,可以获得的赔偿主要有以下几项: l造成受害人实际财产损失及相关损失的费用的赔偿,这部分赔偿总的原则是以受害人实际支出为依据,采取实际赔偿的原则。这部分费用包括几个部分: (1)医疗费,包括治疗费、医药费、检查费、手术费、住院费等等。医药治疗费的赔偿.一般应当以所在地治疗医院的诊断证明和医药、住院费和单据为凭据。应当经医务部门批准而未获得批准擅自另找医
-
胎儿应否获得被人生活费赔偿?新疆在线咨询 2022-10-28问:近日,我驾驶一辆大货车和一行人发生交通事故,造成行人当场死亡,我方负事故的全部责任。在交警部门主持的赔偿调解时,因事发时死者妻子已怀孕七个月,故将子女抚养费一次析出,待胎儿出生,报户口后再计。孩子出生后,我们如约按规定支付了孩子的抚养费。但事后,我向保险公司索赔时,保险公司认为赔付这个孩子的抚养费无法律依据,理由是《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三十七条(五)款规定被抚养人口生活费,以死者生前或者残
-
医疗事故中的胎儿能否得到赔偿四川在线咨询 2021-10-26医疗事故中胎儿死亡的,应当赔偿,根据有关法律的规定,发生医疗事故赔偿等民事责任纠纷,医疗患者双方不愿协商解决的,当事人可以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调停申请,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出民事诉讼。双方当事人协商解决医疗事故赔偿等民事责任纠纷时,应拟定协议书。协议书应注明双方当事人的基本情况和医疗事故的原因,双方当事人共同认定的医疗事故等级和协议确定的赔偿金额等,双方当事人签署协议书。已确定为医疗事故的,卫生行
-
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后应该找谁获得赔偿河北在线咨询 2023-03-05(一)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时,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销售者要求赔偿。 销售者赔偿后,属于生产者的责任或者属于向销售者提供商品的其他销售者的责任,销售者有权向生产者或者其他销售者追偿。 (二)消费者或其他受害人因商品缺陷造成人身、财产损害的,可以向销售者要求赔偿,也可以向生产者要求赔偿。 (三) 消费者在接受服务时,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服务者要求赔偿; (四)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或
-
因谣言被害人受伤能否获得精神赔偿河北在线咨询 2022-12-03因谣言被害者受伤可以要求精神损害赔偿。因为法律规定,对于人身侵权行为如果造成了受害人的精神损害的,受害者是可以要求精神损害赔偿的。 精神损害的赔偿数额根据以下因素确定: (一)侵权人的过错程度,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二)侵害的手段、场合、行为方式等具体情节; (三)侵权行为所造成的后果; (四)侵权人的获利情况; (五)侵权人承担责任的经济能力; (六)受诉法院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