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成立条件
马路上的车多了,交通肇事的机率也逐渐上升。发生交通肇事后,行为人有的选择报警自首,有的却为躲避法律追究选择逃逸。交通肇事后逃逸是怎么认定的呢?有哪些成立条件。为您讲述。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3条的规定:交通肇事后逃逸是指行为人具有该解释第2条第1款规定和第2款第(1)至(5)项规定的情形之一,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即前述逃逸行为作为加重处罚情节中的第一种情形。
据此,成立交通肇事后逃逸必须同时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行为人的交通肇事行为首先必须已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基本犯交通肇事后逃逸作为交通肇事罪的法定加重量刑情形之一,是相对于交通肇事的基本犯而言的,也就是认定肇事者属交通肇事后逃逸适用三至七年的法定刑幅度,其前提必须是肇事者的先前行为已然构成了交通肇事罪的基本犯。如果其事前的肇事行为因不具备交通肇事罪基本犯的某项构成要件而达不到犯罪的程度,则认定属交通肇事后逃逸并以此适用相应的法定刑,就无从谈起。
2.行为人在主观上明知已造成交通事故对交通事故的明知既包括知道,也包括应当知道。知道是指肇事者对交通事故的发生是有所认识的,但不要求其对事故发生的所有细节都有很详细的认识;而应当知道一般是在综合考虑案发时所有情况的基础上,推定肇事者对已经发生的交通事故有所认识。如果行为人由于客观原因对已经造成的交通事故确实不知道的,则不能认定为逃逸。
3.行为人客观上已经实施了逃逸行为,所谓逃逸,一般表现为逃离事故现场、畏罪潜逃的行为。从理论上讲,逃逸行为一经实施,即告成立。即使肇事者逃离事故现场不远或不久,即被交警追获或者被他人拦截、扭送,均不影响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认定。当然,有时肇事者离开的也可能是其他现场,实践中主要存在这样两种情况:一种是肇事者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不履行救助义务而予以抛弃后的逃逸;另一种是肇事者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实施了一定的救助义务后逃逸,如将被害人送到医院后的逃逸。对于这两种情况,虽然肇事者逃离的不是事故现场,但仍应认定为逃逸。
4.行为人必须是基于为逃避法律追究的目的而逃跑实践中,交通肇事者在肇事后离开现场的原因和目的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为了逃避法律的追究,有的是因为害怕被害人亲属的殴打报复而临时躲避,有的可能正在去投案或者抢救伤者的途中等等。这些情形虽然在客观上都表现为离开现场的行为,但是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因此,司法实践中,对肇事后已离开事故现场还没有来得及投案即被抓获或扭送的肇事者,应当根据客观情形对其主观目的进行准确的判断,既不能把没有逃避法律追究目的的人认定为逃逸,也不能把确有逃避法律追究目的的人错误判断为不是逃逸。发生交通肇事后,行为人明知已经造成交通事故,为了逃避法律追究而实施了逃逸行为,即被认为是交通肇事逃逸,这是触犯刑法的,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法律制裁。
二、交通肇事逃逸立案后能私了吗
肇事逃逸立案后,民事部分可以私了,刑事、行政处罚不能私了。
《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
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零一条
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三、交通肇事逃逸的量刑标准
1、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2、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3、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条的规定,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
-
交通逃逸肇事几天后立案吗,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成立条件
173人看过
-
立案标准:交通肇事逃逸
252人看过
-
交通逃逸肇事几天后立案吗
332人看过
-
哪些案件是交通肇事逃逸?
432人看过
-
如何处理逃逸交通肇事案件
414人看过
-
肇事逃逸交通案件如何起诉?
197人看过
交通肇事逃逸一般会被认定为交通肇事罪。处罚标准有以下两点: 1、发生交通事故,致人重伤、死亡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2、发生交通事故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更多>
-
交通肇事逃逸,自首逃逸,立案会判刑吗青海在线咨询 2022-04-24交通肇事逃逸是指机动车驾驶员在发生交通事故的同时,擅自逃离事故现场,使交通事故所引起的民事、刑事、行政责任无法确定,其目的在于推卸、逃脱责任的行为。如果自首并且积极赔偿,可以从轻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肇事后逃逸或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
-
交通肇事逃逸立案标准,立案必须具备的条件,立案要须具备哪些条件山西在线咨询 2022-03-3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交通肇事逃逸立案标准,立案必须具备的条件: 1、有犯罪事实存在。 2、该犯罪事实依法需追究刑事责任。如果有犯罪事实,但法律规定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不能立案。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责任,不能立案;已经追究的,应当撤销案件,或者不起诉,或者宣告无罪。①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的。②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③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④依刑法告诉乃论的
-
交通肇事逃逸人逃逸立案标准是怎样的辽宁在线咨询 2023-02-1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三年以下或者: (一)死亡一人或者重伤三人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 (二)死亡三人以上,负事故同等责任的; (三)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无能力赔偿数额在三十万元以上的。交通肇事致一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
-
交通肇事后逃逸罪和交通肇事案件罪定量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2-12-04“交通肇事后逃逸”既属于定罪情节也属于量刑情节。根据《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的相关规定,只有行为人负事故全部、主要或者同等责任,并具有特定情节,造成一定人身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才构成交通肇事罪,予以定罪处罚。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是判断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行为是否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前提。《解释》第二条第二款明确规
-
轻微交通肇事逃逸立案后如何撤案湖南在线咨询 2023-09-031、根据我国法律的相关规定,交通肇事只要是立案后,要符合一定的法定条件才可以撤案的,一般是在不追究刑事责任,情节比较轻微的情况等。撤销案件时公安机关应当报经上级领导审查批准,然后写出撤销案件报告。检察机关在办理直接受理侦查的刑事案件,对依法不应追究刑事责任的被告人,可以决定撤销案件。对决定撤销的案件,应制作撤销案件决定书。公安机关对决定撤销的案件,应写出“撤销案件通知书”,报送检察机关。 2、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