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买卖枪支罪认定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4-04-23 22:22:03
482 人看过
非法买卖枪支罪的认定标准是:
1.客体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
2.客观方面是非法买卖枪支的行为。
所谓非法买卖,是指违反法律规定,未经有关部门批准许可,私自购买或者出售枪支、弹药、爆炸物的行为。
买卖,即包括以金钱货币作价的各种非法经营的交易行为,亦包括以物换取枪支、弹药、爆炸物的,以物易物的交换行为,以及赊购等行为方式。
3.主体要件。
本罪主体为一般主体,即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都可以构成。
单位也可成为本罪主体。
4.主观要件。
本罪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明知是枪支、弹药、爆炸物,而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二十五条
【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罪】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非法制造、买卖、运输、储存危险物质罪】非法制造、买卖、运输、储存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危害公共安全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单位犯前两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扩展阅读
-
非法买卖枪支弹药嫌疑犯被捕,非法买卖枪支怎么判
438人看过
-
非法买卖仿真枪获刑,非法买卖枪支罪的客体要件是什么
317人看过
-
非法买卖枪支既遂的定罪量刑和判刑
453人看过
-
非法买卖枪支弹药罪与非法持有枪支弹药罪可不可以数罪并罚
449人看过
-
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罪、非法出租、出借枪支罪认定标准
419人看过
-
非法买卖枪支罪量刑的最新法律规定研究
380人看过
律师服务
热门律师推荐
#法律综合知识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法律综合知识
词条
#法律综合知识
最新文章
#法律综合知识
相关咨询
-
如何认定非法买卖枪支弹药的行为重庆在线咨询 2023-07-01非法买卖枪支的量刑标准,根据《刑法》第一百二十五条规定,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非法制造、买卖、运输、储存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危害公共安全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单位犯前两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
非法买卖枪支弹药罪和非法持有枪支弹药罪有什么区别安徽在线咨询 2022-04-05非法买卖枪支弹药罪和非法持有枪支弹药罪的区别前者在于“买卖”;后者在于“非法持有”,是指不符合配备、配置枪支、弹药条件的人员,违反枪支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擅自持有枪支、弹药的行为。刑法第一百二十五条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第一百二十八条违反枪支管理规定,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的,处三年以
-
非法买卖5支枪判几年北京在线咨询 2022-07-16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枪支管理法》》第三条国家严格管制枪支。禁止任何单位或者个人违反法律规定持有、制造(包括变造、装配)、买卖、运输、出租、出借枪支。 国家严厉惩处违反枪支管理的违法犯罪行为。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违反枪支管理的行为有检举的义务。国家对检举人给予保护,对检举违反枪支管理犯罪活动有功的人员,给予奖励。 第四十四条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
-
非法买卖枪支罪法律责任有哪些?河北在线咨询 2022-09-27犯本罪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刑法第一百二十五条第一款规定的“情节严重”:(一)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的数量达到本解释第一条第(一)、(二)、(三)、(六)、(七)项规定的最低数量标准五倍以上的;(二)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手榴
-
非法买卖枪支弹药嫌疑犯被捕,应该怎样样判非法买卖枪支四川在线咨询 2023-06-28非法买卖枪支的量刑标准,根据《刑法》第一百二十五条规定,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非法制造、买卖、运输、储存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危害公共安全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单位犯前两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