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作为过失杀人罪的案例解析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2-11-16 05:41:38 351 人看过

案例介绍:2006年12月24日下午,被告人李某约江某到其家中卖淫。晚6时许,两人吃完晚饭后到二楼卧室看电视。此时,江某称身体不太舒服,但两人仍脱掉外衣开始互相抚摸,后江某称身体更不舒服,且其脸色开始变黄。其间,李某帮江某揉了太阳穴约二、三分钟。李某意识到江某可能有生命危险,但怕嫖娼的事情败露,并未采取送江某上医院或拨打“120”求助电话等积极措施予以施救。晚9时许,江某已无法开口说话,眼睛翻白,嘴巴微微张开,手脚不能动弹。晚10时30分左右,江某眼睛上翻、嘴巴张开并流出泡沫状的液体,但身体还有温度。李某见状即找来绳子和木梯,将江某转移到山上丢弃。在移动过程中,江某两边肋部被擦伤,头顶部被碰伤。经法医鉴定,被害人江某系左心功能不全(陈旧性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死亡。同时,经某医院检验病理科病理诊断,江某头顶及腋下的伤均系生前伤,但并非主要致死原因,应视为加速死亡的因素。

【分歧】

本案在审理过程中,产生三种不同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被告人李某在明知江某存在生命危险的情况下,应当预见自己的轻率的处置行为可能导致被害人死亡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没有预见,最终导致被害人死亡,其行为已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第二种意见认为,被告人李某约被害人到其家中卖淫,致被害人病发后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被告人李某负有救助的义务。其主观上虽然没有直接杀害被害人的故意,但在被害人病发后,被告人李某明知自己不救助的行为可能发生被害人死亡的结果,却因怕嫖娼的事情败露,在能救助的情况下没有采取救助措施,而是放任被害人死亡结果的发生,且客观上造成被害人死亡的结果,其行为已构成了故意杀人罪

第三种意见认为,虽然在被害人江某病发后,被告人李某有条件也有能力予以救助,但根据我国刑法理论通说,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主要有三种:

1、法律上明文规定的义务;

2、职务或业务上要求履行的义务;

3、基于行为人的法律地位或法律行为所产生的特定义务;

4、由行为人先行行为引起的义务。

因此,李某并无救助江某的义务,其不采取有效救助措施致江某死亡的行为只能用道德来评价,而不能用刑法来评价,故其行为不构成犯罪。

【评析】

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理由如下:

一、被告人李某的行为不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过失致人死亡罪是由于行为人主观方面出于疏忽大意或过于自信,应当作为而不作为,或不应当作为而作为,行为人的过失行为必须对死亡结果的发生具有原因力,即两者之间必须具有因果关系。在本案中,被害人江某病发时间长达四个多小时,且其症状不断加重,李某明知江某存在生命危险,但因担心嫖娼的事情败露而放任了危害结果的发生,其主观上并非过失,而是间接故意,故李某的行为不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二、被告人李某的行为构成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

不作为故意杀人罪是一种特殊的犯罪,是指行为人以不作为形式实施的侵害他人生命权利的犯罪。除应当具备一般犯罪的四个构成要件外,还须具备以下条件:1、行为人须负有阻止他人死亡的作为义务。行为人负有阻止他人死亡的义务是不作为故意杀人罪的核心要素,如果行为人对他人无任何阻止其死亡的法律义务,也就不具备不作为故意杀人罪的犯罪主体资格。2、行为人须有履行义务的可能性。根据当时的客观环境,行为人有条件也有能力防止死亡结果的发生,否则,行为人便不负责任,因为法律并不苛求行为人履行其无法履行的义务。3、不作为行为与他人死亡结果之间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与作为犯罪因果关系不同的是,在不作为犯罪的因果关系中,造成危害结果的原因力往往不是直接出于不作为,而是出于另一个原因,这个原因与不作为结合在一起共同造成了危害结果。因此,不作为犯罪因果关系属于“多因一果”。

不作为犯罪的前提是行为人有作为的义务,根据传统的刑法理论,行为人作为义务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法律的明文规定。这是不作为犯罪中作为义务的主要来源之一,也是罪刑法定原则的必然要求。这种义务来源通常只针对纯正不作为犯罪即只能由不作为构成的犯罪,如遗弃罪。而且,这里的法律规定必须严格解释,只能理解为刑法明文规定或者刑法予以认可。虽然有其他法律规定,但未经刑法认可的,不能成为不作为之作为义务。否则,就会扩大打击面,有违刑法谦抑性的特点。2、行为人职务或业务上的要求。担任某种职务或者从事某种特定业务的人,由于履行职责的需要必须承担相应的作为义务。如值班医生有抢救危重病人的职责,值勤消防队员有灭火的义务等等。如果行为人不履行这些特定的义务,就可能给法律所保护的其他利益造成严重危害后果的,因此,有必要将此种义务纳入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3、基于行为人的法律地位或法律行为所产生的特定义务。法律行为是指法律上能够引起一定的权利和义务的行为,在实践中主要表现为合同行为。如,基于合同关系受雇照看病人或者儿童,当病人或者儿童的生命、健康发生危险时,受雇者具有排除这种危险的义务。4、基于自己的先行行为所产生的特定作为义务。当行为人由于自已先前实施的行为造成法律所保护的利益处于危险时,行为人便须承担排除这种危险的特定作为义务。如行为人因交通事故造成他人重伤,其便负有救助伤者的义务。

本案中,李某约江某到其家中卖淫,二人虽然是为追求非法目的,但江某也是出于信任李某才应约至其家中,双方事实上也是成立了一种合同关系。当然,由于合同内容违法,该合同属于无效合同,不受法律保护,但不代表合同内容之外的利益均不受法律保护。由于二人行为的私密性,江某病发时,只有李某在场,李某也有条件、有能力为江某提供救助,但李某却担心嫖娼之事败露,明知道江某存在生命危险,却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其行为与江某死亡结果存在因果关系。而且,从道德义务的角度来讲,一般的道德义务不纳入法律调整范畴,但重大的道德义务却有必要由法律来调整,特别是在涉及他人生命安全时由法律来强制义务人履行重大的道德义务是十分必要的。因为,法律与道德都具有追求自由与秩序的同向性,且一些重大的道德义务不履行也有违人类社会的基本伦理和价值目标,特别是生命健康是人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更需要予以特别保护。因此,根据上述第二项义务来源,李某负有作为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四章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第二百三十三条 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12月02日 05:22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法律综合知识相关文章
  •  侵犯著作权罪既遂案例解析
    该段内容讲述的是知识产权犯罪的相关规定。知识产权犯罪包括复制发行未经许可的作品、计算机软件等行为,违法所得数额越大或情节越严重,处罚越重。同时,单位犯本罪也会受到处罚,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也会受到追究刑事责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符合缓刑条件的可以适用缓刑,但有些情况下不适用缓刑。自然人犯本罪的,可能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以罚款。如果违法所得数额巨大或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可能会被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以罚款。情节特别严重,是指违法所得数额巨大或者具有其他特别严重的情节。所谓违法所得数额巨大,根据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是指个人违法所得数额即获利数额在10万元以上,或单位违法所得数额在50万元以上。所谓其他特别严重情节,是指具有下列情形之一者:(1)因侵犯著作权被追究刑事责任,又犯侵犯著作权罪的;(2)个人非法经营数额在100万元以上,单位非法经营数额在50
    2023-08-21
    476人看过
  • 刑法中的因果关系的过失杀人案例
    一、如何认定过失致人死亡罪(一)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因过失致使他人死亡的行为。构成本罪,客观方面必须同时具备三个要索;1、客观上必须发生致他人死亡的实际后果。这是本罪成立的前提。2、行为人必须实施过失致人死亡的行为。在这里,行为人的行为可能是有意识的,或者说是故意的,但对致使他人死亡结果发生是没有预见的,是过失。本罪属结果犯,行为的故意并不影响其对结果的过失。这点同有意识地实施故意剥夺他人生命行为的故意杀人罪不同。过失致人死亡行为可以分为作为的过失致人亡行为和不作为的过失致人死亡行为两种情况。3、从行为人的过失行为与被害人死亡的结果之间必须具有间接的因果关系,即被害人死亡是由于行为人的行为造成的。(二)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即行为人对其行为的结果抱有过失的心理状态,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三)本罪的主体要件为一般主体,凡达到法定责任年龄且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
    2023-11-20
    58人看过
  • 政府信息公开不作为案例分析
    一、政府信息公开不作为案情行政机关有义务对申请人政府信息公开的申请进行答复。但“答复”并不等于“必须公开”,对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行政机关应根据具体情况分别作出答复。2010年12月,甲市某区政府收到李某以特快专递方式提交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材料,请求区政府向其公开“区政府2003年征收某村土地的征收批准文件及报批材料、征地补偿和安置方案批准文件”等相关材料。区政府未在信息公开的法定期限内对该事项予以答复,李某以区政府行政不作为为由,向市政府申请行政复议。区政府认为,该事项不应予公开。行政复议机关审查后认为,区政府未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二十四条的规定履行信息公开的答复职责,故责令区政府限期履行答复职责。二、政府信息公开不作为评析1、行政不作为的认定本案双方争议的焦点是区政府在履行职责过程中是否存在行政不作为。按照作为的方式,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可分为作为和不作为。作为行政
    2024-01-15
    73人看过
  •  作为与不作为:故意杀人未遂案件
    本文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有关过失致人死亡和故意伤害罪的规定。过失致人死亡的罪刑为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的刑期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死刑。故意杀人未遂的处罚相对较轻,以特别残忍方法致人死亡或重伤的处罚则更高。根据刑法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罪刑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在通常情况下,如果一个人没有故意杀人,但导致了过失致人死亡,他或她可能会被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是因为故意伤害导致被害人死亡的,会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故意杀人未遂的,相对于既遂犯,需要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以特别残忍方法致人死亡或者重伤,致人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过失致人死亡的刑法规定过失致人死亡是指在实施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社会公德的行
    2023-11-19
    494人看过
  • 过失致人死亡罪同“误杀”的故意杀人行为
    过失致人死亡罪的构成要求的是行为人对其行为造成被害人死亡的结果存有过失心理态度。在司法实践中,不应将行为人在故意杀人中因打击错误误杀其“针对对象”(即行为人追求的杀害对象)以外之人的行为认定为过失的致人死亡罪。一、故意杀人罪与过失致人死亡罪两者的显著区别在于:第一,在认识因素上,对他人死亡结果发生的主观估计不同。二者虽然都是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使他人死亡,但间接故意杀人中行为人对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并未发生错误的认识和估计,因而在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即他人死亡结果发生的情况下,行为人的主观认识与客观结果之间并未发生错误,主观与客观是一致的;而过于自信的过失致人死亡中,行为人和主观上认为,由于他的出身能力、技术、经验利及些外部条件,实施行为时,他人死亡的结果可以避免,即对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的客观事实发生了错误认识,在他人死亡结果发生的情况下,其主观与客观是不一致的。第二,在意志因素上有重要区别。
    2023-03-28
    367人看过
  • 雇主买凶杀人的案例分析及定罪情况
    雇主应当对其死亡后果承担赔偿责任。买杀人的雇主和实施杀人行为的犯罪行为人属于共同犯罪。定罪如下:1、以故意伤害罪定罪。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的手段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2、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出售、购买、运输假币罪如何定罪量刑出售、购买、运输假币罪的量刑标准: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刑法》第一百七十一条第一款规定,出售、购买伪造的货币或者明知是伪造的货币而运输,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
    2023-07-03
    225人看过
  • 未成年人杀人的案例分析与思考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在量刑时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行为人在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前后均实施了犯罪行为,只能依法追究其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后实施的犯罪行为的刑事责任。酒后杀人是否算故意杀人意外致人死亡,有可能涉嫌过失致人死亡罪,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是不可抗力和意外事件,不是犯罪。过失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因疏忽大意没有预见到或者已经预见到而轻信能够避免造成的他人死亡,剥夺他人生命权的行为。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
    2023-07-02
    482人看过
  • 【过失致人死亡罪】过失致人死亡罪——罪名解析
    本罪概念为:过失致人死亡罪,是指行为人因过失致他人死亡的行为。过失致人死亡罪,是指行为人因疏忽大意没有预见到或者已经预见到而轻信能够避免造成的他人死亡。本罪的犯罪构成是:一、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二、本罪在犯罪客观方面的表现是:1、行为人具有致人死亡的行为;2、客观上必须发生了致人死亡的结果;3、行为人的过失行为与被害人死亡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三、本罪的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即年满十六周岁以上、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构成本罪主体;四、本罪在犯罪主观上的表现为过失,包括过于自信的过失和疏忽大意的过失两种,该过失是针对死亡结果而言。B:法律规定一、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二、情节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2023-06-11
    372人看过
  • 劫夺被押解人员罪的案例分析
    劫夺被押解人员罪,是在押解路途中劫持罪犯、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劫夺被押解人员罪,侵犯的是国家对犯罪嫌疑人的管理秩序。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对象是押解路途中的罪犯、劫夺监狱、看守所等关押场所的犯罪嫌疑人,不构成劫夺被押解人员罪。抢夺押解路途中的罪犯或犯罪嫌疑人的,处三年到七年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劫夺被押解人员罪具体要件具体规定?劫夺被押解人员罪构成要件的具体规定如下:1、犯罪主体是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2、主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有劫夺被押解人员的故意;3、犯罪客体是司法机关的正常秩序;4、客观方面即行为人实施了劫夺被押解人员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六条规定依法被关押的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脱逃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劫夺押解途中的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刑法》第一百六十三条非国家工作人
    2023-07-01
    256人看过
  • 自杀杀人的刑法解析
    判决前杀人者死亡的不再追究刑事责任。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故意杀人罪是行为犯,只要行为人实施了故意杀人的行为,就构成故意杀人罪。杀人后自杀,仍构成故意杀人罪,只是犯罪嫌疑人判决前已自杀死亡的,不再追究刑事责任。杀人杀人后自杀属于刑事责任吗凶手自杀死了之后,就不能再追究其刑事责任了。根据《刑事诉讼法》第十六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责任,已经追究的,应当撤销案件,或者不起诉,或者终止审理,或者宣告无罪:(一)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二)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三)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四)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六)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第二百三十三条过失致人死亡的,处
    2023-07-08
    357人看过
  • 过失致人死亡罪案例
    刑事责任能力
    合肥4月18日电(记者马姝瑞)记者17日从安徽省广德县人民法院了解到,广德县人蒋某某为逃避检查,在执勤交警示意其熄火检查仍高速驾驶摩托车强行冲卡,其驾驶的摩托车撞上正在路上执勤的交警王某某,致使王某某当场死亡。4月16日蒋某某被广德县人民法院一审以过失致人死亡罪判处有期徒刑六年,同时赔偿刑事附带民事原告人经济损失17.71万余元。案例详情:2006年7月24日上午,蒋某某无证驾驶无牌照两轮摩托车到江苏省溧阳市打工,行至广德县至邱村下寺路段S230线17公里700米处时,发现有交警巡查,广德县公安局交警大队邱村中队指导员王某某站在公路上向蒋某某打手势,示意其停车接受检查。蒋某某为逃避检查,高速驾驶摩托车欲强行冲卡,并打方向欲避开王某某。王某某见对方车速过快,于是避让,但因双方让到同一侧,高速行驶的摩托车将王某某撞倒在地,致其当场死亡。法院审理: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人蒋某某应当预见自己驾驶摩托
    2023-08-11
    295人看过
  • 犯罪过失之解析
    法律综合知识
    根据刑法第十五条第一款规定,犯罪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犯罪过失是我国刑法规定的另一种罪过形式。相对于犯罪故意,犯罪过失的主观恶性要小得多。与明知故犯得犯罪故意相比,犯罪过失这已主观心理态度表现出以下两个特点:一是实际认识与认识能力相分离,即行为人又能力、又条件认识到自己得行为在当时得条件下可能发生危害社会得结果,但行为人事实上没有认识到,或者虽然认识到,错误地认为可以避免这种危害结果发生;二是主观愿望与实际结果相分离,即行文人主观上并不希望危害社会的结果发生,但由于其主观错误认识而导致了偏离其主观愿望的危害结果的发生。犯罪过失包括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犯罪过失的认识因素。犯罪过失的认识因素是犯罪过失成立的前提,其内容是行为人在当时条件下具备发生危害结果的能力;
    2023-06-14
    121人看过
  • 犯罪是不是有作为或不作为的,是犯罪过失的行为?
    存在过失犯,如交通肇事罪。一、交通肇事罪是不是过失犯罪交通肇事罪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是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损害后果。交通肇事罪中,驾驶人员并不会有意识地去触犯法律,如果行为人是故意为之的,则应按危险驾驶罪或者故意杀人罪论处。二、交通肇事罪是过失犯罪吗?是的。根据我国《刑法》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道路交通管理法规,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依法被追究刑事责任的犯罪行为。交通肇事罪是一种过失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属于过失犯罪。三、交通肇事罪需要什么条件才能判缓刑交通肇事罪适用缓刑的情形,关键在于看其具体的定罪量刑与犯罪情节是否能够满足缓刑的适用条件。首先,交通肇事罪的犯罪分子不是累犯。因为交通肇事罪属于过失犯罪,过失犯罪不能构成累犯,因此可以适用缓刑。其次,交通肇事被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判处3年以下有期
    2023-06-27
    63人看过
  • 金融票证罪的案例分析和解析
    违规出具金融票证罪,就是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违反规定为他人签发信用证或者其他保证书、存款单、信用证,造成重大损失的行为。通常本罪的客体是国家对金融票据的管理制度,犯罪主体是一个特殊主体,即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八十八条规定,单位犯违规出具金融票证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违规出具金融票证罪量刑标准相关法律规定,违规出具金融票证的罪量刑标准:如果是自然人犯本罪的,会被处以五年以下的有期徒刑;如果造成重大损失的,会被判处五年以上的有期徒刑。如果是单位犯本罪的,应该对单位判处罚款,并且应该根据上述的规定,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以及其他的直接责任人员,进行相对应的处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八十八条: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违反规定,为他人出具信用证或者其他保函、票据、存单、
    2023-07-01
    347人看过
换一批
#法律综合知识
北京
律师推荐
    #法律综合知识 知识导航
    展开

    法律综合知识是指涵盖法律领域各个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它包括法律理论、法律制度、法律实务等方面的内容,涉及宪法、刑法、民法、商法、经济法、行政法等多个法律领域。... 更多>

    #法律综合知识
    相关咨询
    • 杀人是不是属于过失杀人的行为
      广西在线咨询 2023-08-04
      过失杀人算杀人。过失杀人是指由于行为人的过失,致他人死亡的行为。刑法第二百三十三条,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 为什么杀了小偷,犯的是,而不是或过失杀人罪或过失伤害罪
      河南在线咨询 2022-10-19
      首先此行为不是过失犯罪,因为殴打小偷不是意外,而是行为人故意为之,不是简单地碰了一下,碰巧刻在石头上之类的偶发事件,因此首先排除“过失致人死亡罪”。其次,根据行为人的犯罪情节,比如攻击对方的手段,是否使用凶器,击打的位置,证人证言等证据,推断行为人在实施殴打行为时主观上是否积极追求致对方死亡的结果,如果所有证据都证明行为人没有追求对方死亡的故意,那么排除“故意杀人罪”。根据其行为和结果确定为“故意
    • 过失爆炸罪的司法解析
      安徽在线咨询 2023-05-28
      在过失爆炸罪司法解释中,必须同时具备以下几个要件: (1)行为人实施了过失引起爆炸的行为。如果爆炸不是由于行为人的过失行为引起的,而是由于自然原因或者其他不能预见、不可抗拒的原因引起的,则不成立过失爆炸罪。 (2)过失引起爆炸的行为必须危害公共安全,即危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者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 (3)必须造成严重后果。也就是说必须造成不特定多数人的重伤、死亡或者造成公私财产的重大毁损。如
    • 不作为不作为构成故意杀人罪
      台湾在线咨询 2022-10-12
      1、不作为故意杀人罪属于不作为形式的犯罪中的一种,所谓不作为是指犯罪人有义务实施并且能够实施某种积极的行为而未实施的行为,即应该做也能够做而未做的情况。 2、不作为客观方面需要具备三个条件: 第一,行为人负有某种积极行为的义务,这是构成犯罪的不作为的前提。特定义务一般有三个来源,一是法律明文规定的特定义务;二是职务上或者业务上要求履行的义务;三是由行为人先行的行为而使法律所保护的某种利益处于危险状
    • 因不作为致人死亡而不作为致人死亡的行为人是故意杀人还是过失致人
      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2-02-15
      不作为致人死亡不仅可以成立故意杀人罪,而且也可以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区分这两者的关键在于,行为人对其不作为行为导致他人死亡的结果是否具有故意心态,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在司法实践中,要注意这样一种情况,即:行为人先前意外地或过失地导致了他人死亡的危险,行为人能抢救而不抢救,放任他人死亡结果发生的,对行为人不应以过失致人死亡罪定性,更不能认为是意外事件而认定行为人无罪,而应对其以间接故意杀人罪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