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逸致人死亡的刑责如何界定和裁定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7-04 09:21:09 280 人看过

逃跑致人死亡,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违反交通管理法规,造成重大事故、重伤、死亡或者给公私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事故发生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酒驾肇事逃逸致人死亡怎么处罚

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道路交通管理法规,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依法被追究刑事责任的犯罪行为。

所谓交通肇事逃逸就是行为人在交通运输肇事中具有以下情形并因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

(一)死亡一人或者重伤三人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

(二)死亡三人以上,负事故同等责任的;

(三)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无能力赔偿数额在三十万元以上的;

(四)酒后、吸食毒品后驾驶机动车辆致一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

(五)无驾驶资格驾驶机动车辆致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

(六)明知是安全装置不全或者安全机件失灵的机动车辆而驾驶致一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

(七)明知是无牌证或者已报废的机动车辆而驾驶致一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

(八)严重超载驾驶致一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

犯交通肇事罪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交通肇事罪

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12月24日 15:58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有期徒刑相关文章
  • 致人死亡后逃逸与逃逸致人死亡的区别
    一、致人死亡后逃逸与逃逸致人死亡的区别1、定义不同。发生交通事故后,发现被撞者已死亡或经医疗机构确认死者当场死亡,肇事方逃离现场的属死亡后逃逸。因肇事方逃逸而导致受伤害者没得到及时救助而死亡属于因逃逸致人死亡。2、量刑标准不同。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致人死亡后逃逸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二、酒后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判几年犯交通肇事罪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1、死亡一人,肇事人负全责或主要责任的,构成交通肇事罪,若逃逸致人死亡的,判处7年以上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2、但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2023-04-12
    375人看过
  • 因逃逸致人死亡和致人死亡且逃逸有什么区别
    致人死亡且逃逸和逃逸致人死亡的区别:1、法律定义不同。逃逸致死亡:交通事故发生的时候,被害人还有生命体征,但是如果不及时就医可能有生命危险,肇事者害怕自己受到处罚,轿车逃跑,没有及时将受害人送到医院,造成受害人死亡的情况;致人死亡且逃逸:当场把人撞死了,之后怕受到惩罚逃跑。2、量刑不同:交通肇事罪中,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而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也就是说,逃逸致人死亡的法定刑要高。一、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处罚是怎样的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交通肇事后逃逸,并已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将受到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刑事处罚。交通事故的处罚情形如下:1、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2、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3、因逃
    2023-03-12
    162人看过
  • 多因一果致人死亡责任如何界定
    在诸多因素导致同一人身亡的情况下,应该依据每一个行为人所犯的过失程度,或者是他们各自行为与最终伤害结果之间的因果联系强度来设定他们各自应承担的损失份额。若无法明确划分这些行为人所负责任轻重的话,那么他们就需要平均分担此项责任义务。《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八条二人以上共同实施侵权行为,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连带责任。
    2024-08-17
    355人看过
  • 逃逸致人死亡交通事故该如何定罪
    一、逃逸致人死亡交通事故该如何定罪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犯交通肇事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二、肇事逃逸导致人死亡赔偿标准是什么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赔偿标准为:丧葬费、被扶养人生活费、死亡赔偿金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五条死亡赔偿金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按二十年计算。但六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
    2023-09-13
    375人看过
  • 逃逸时致人死亡行为的定性
    [案情]黄某驾车因疏忽观察致行人吴某受轻伤后,开车高速逃逸,在逃逸过程中再次撞倒沿人行横线内过街行人王某某,黄某逃离事故现场。被害人王某某经医院抢救无效于次日凌晨死亡。[评析]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中的人是先前肇事行为中原来的被撞伤者,还是逃逸过程中再次发生交通事故撞死的其他人,抑或二者兼有?一种意见认为,黄某交通肇事致吴某受伤后逃逸,已经构成交通肇事逃逸,对后行为逃逸过程中再撞死他人,应以其主观心态判断为基础,进一步判断其犯罪构成。第二种意见认为,《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的因逃逸致人死亡处7年以上加重法定刑显然可以理解为是按同种数罪实行加重处罚的,因逃逸致人死亡的理解应该包括二次肇事的情形。笔者同意第一种意见。最高法院2000年司法解释将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中的人严格限于先前肇事行为的受伤被害人,与立法者规定交通肇事逃逸的加重情节,用以处罚那些交通肇事后逃逸,对伤者不进行积极救助,致使其
    2023-06-08
    253人看过
  • “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行为如何定性与处罚
    “因逃逸致人死亡”在司法实践中表现得十分复杂,如果再加上行为人主观上对待死亡结果的态度,就更为复杂。因此,司法实践中,不能不加区别地一律定交通肇事罪适用第133条第二档法定刑。而应结合行为人的罪过性质和其他有关情节,根据刑法分则的具体规定,分别做出不同的定性和处罪。第一,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逃逸因过失致人死亡的,应按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如行为人交通肇事后误认被害人没有受伤或只受轻伤(轻微伤),从而逃逸,致使被害人死亡的;行为人肇事后,将被害人送往医院后逃逸,致被害人死亡的,行为人肇事后,误认为被害人已经死亡,从而逃逸,致被害人未得到及时抢救而导致死亡等等。在这类案件中,只要有证据证明,肇事者主观上并不明知逃逸行为会造成被害人死亡或没有放任被害人死亡结果的,就不符合间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行为人肇事后,履行了注意义务,但当时未死,而因抢救不及时而死的,或行为人肇事后履行了注意义务,但疏忽了其他的
    2023-06-13
    500人看过
  • 过失导致他人死亡,法律如何界定刑事责任?
    过失致人死亡判刑如下:1、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2、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过失致人死亡罪是指行为人因疏忽大意未预见或者已预见而轻信可以避免他人死亡,剥夺他人生命权的行为。对过失致人死亡罪情节轻微、严重的理解,取决于被告程度的严重性,被告人不顾他人劝阻,一意孤行,或者严重疏忽,很容易预见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而没有预见,过失致人死亡的,不能认定为情节较轻;看被告之前相关行为的违法性,被告人在违法活动中过失致人死亡的,不得认定情节较轻;看被告过失行为的目的,如果被告行为的目的是为了受害人的利益,或者为了公共利益,他人在行为中因疏忽或过于自信而死亡,可以认定为情节较轻;看其犯罪行为的后果和影响,一般而言,过失造成两人以上死亡的,不宜认定情节较轻。过失致人死亡罪量刑《刑法》第二百三十三条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
    2023-07-02
    96人看过
  • 交通事故致人死亡,责任与刑罚要如何界定?
    交通事故致人死亡,责任与刑罚如何界定?因交通事故导致人死亡,如果违反了交通运输管理法规,负事故主要或全部责任的涉嫌交通肇事罪,要坐牢。一、交通肇事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1、死亡一人或者重伤三人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2、死亡三人以上,负事故同等责任的;3、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无能力赔偿数额在三十万元以上的。二、交通肇事罪量刑标准如下:1、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2、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3、因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
    2023-11-26
    179人看过
  • 误伤致人死亡,刑责如何判定?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行为人本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误伤致人重伤或者死亡的危害结果,但由于其疏忽大意未能预见,或者预见后过于自信能够避免,引起误伤致被害人死亡的,将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依法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情节较轻的,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司机驾车致人死亡怎么判交通事故致一人死亡的,肇事司机构成主要责任或全部责任的,构成交通肇事罪。一般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存在逃逸情节,会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如因为逃逸导致受害人死亡的话,肇事司机会被判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刑法》第二百三十三条规定: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2023-07-01
    463人看过
  • 如何界定强奸致人重伤死亡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在《关于当前办理强奸案件中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答》中对该问题进行了一定的细化规定,即“强奸致人重伤、死亡,是指因强奸妇女、奸淫幼女导致被害人性器官严重损伤,或者造成其他严重伤害,甚至当场死亡或者经治疗无效死亡的”“对于强奸犯出于报复、灭口等动机,在实施强奸的过程中,杀死或伤害被害妇女、幼女的,应分别定为强奸罪、故意杀人罪或者故意伤害罪,按数罪并罚惩处”。强奸妇女、奸淫幼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一)强奸妇女、奸淫幼女情节恶劣的;(二)强奸妇女、奸淫幼女多人的;(三)在公共场所当众强奸妇女的;(四)二人以上轮奸的;(五)致使被害人重伤、死亡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
    2023-06-03
    277人看过
  • 如何界定故意伤害致人死亡
    故意伤害致人死亡并不是说行为人直接把人给打死了。而是指把人打到半死或者重伤之后,因为伤势过重而未来得及医治死亡的。这是一种不作为义务,这也是刑法上比较特殊的义务,是对前一行为所犯过错而进行补救的义务和责任,一旦没有行使这一义务所造成的结果就是需要行为人承担责任的制度规制。其实不作为义务,大家都比较熟悉了。最为经典的案例就是,女朋友和妈掉到水里,该救谁?现在法律直接给出答案了。那就是必须得救妈。女朋友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法律关系,所以没有这一义务去拯救,即使有,那也是道德上的义务。如果不救妈,就是违反不作为额义务,那就是故意杀人罪。那么在大多数情形,不作为的义务就是来自于前一行为,还有的来自本来就存在的法律关系。这里涉及比较深的理论层次,所以不再展开。但是总体而言,不作为义务就是指你本来应该做的,但是没有做所导致的后果。例如你把人给打了,所以你就有了及时将他送往医院救济的义务。但是你没有去做,
    2023-04-17
    247人看过
  • 正当防卫致人死亡2024刑法如何界定
    正当防卫是指在国家或社会公共利益正遭受、本人或他人的人身以及财产等权益遭受正在发生的非法侵害时,为了维护法律尊严,防止权益进一步受损,对被告者实施必要阻止并同时给予适度伤害的防御措施。关于正当防卫致人死亡的判定,应视具体情况而定:首先,若未存在显见地超出必要限度导致重大损害的情形,则免于追究其刑事责任;其次,若并不满足前述限度条件,仍须承担刑事责任,但可根据实际情节予以减轻或免予处罚。《刑法》第二十条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2024-05-19
    141人看过
  • 因逃逸致人死亡是如何定罪的,有哪些相关规定
    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涉嫌交通肇事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四条规定,交通肇事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一)死亡二人以上或者重伤五人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二)死亡六人以上,负事故同等责任的;(三)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无能力赔偿数额在六十万元以上的。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
    2023-11-26
    347人看过
  • 肇事逃逸如何被认定为导致人死亡的罪行?
    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认定:1、因逃逸致死的对象必须是行为人交通肇事行为致伤的人,而不是其他人。2、行为人对交通肇事行为致伤的人负有及时救助的义务。3、行为人对受伤人员死亡的结果持过失心理,因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虽然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了受害人死亡结果的心理状态。4、3、交通肇事者的逃逸行为与被害人死亡间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怎样认定1、必须满足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构成要件。因逃逸致人死亡”是交通行为在情节上的加重。因此,认定“因逃逸致人死亡”首先得满足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成立,而这包括三方面:(1)必须以交通肇事行为的发生为前提。(2)行为人必须在行为发生后积极实施逃逸。(3)行为人逃逸有一定的主观动机。2、必须符合《解释》第5条第1款对“因逃逸致人死亡”做出的明确解释。即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这个规定是明确的
    2023-07-04
    488人看过
换一批
#刑罚种类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有期徒刑是我国刑法规定的刑罚的一种,指在一定期限内剥夺犯罪人的自由,实行强制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有期徒刑是我国适用面最广的刑罚方法。 对于判处有期徒刑的罪犯,最高减刑数额为原判刑期的一半。判刑十五年,最多减刑七年六个月。... 更多>

    #有期徒刑
    相关咨询
    • 逃逸致人死亡和致人死亡后逃逸量刑有何不同?
      西藏在线咨询 2023-06-12
      逃逸致人失亡与致人死亡后逃逸是不同的概念,量刑也完全不同,逃逸致人失亡的情况,量刑明显要重于致人死亡后逃逸。
    • 肇事逃逸致人死亡有刑事责任吗,逃逸后死亡如何判刑?
      宁夏在线咨询 2023-07-14
      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具体刑期由法官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刑法》第133条规定,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交通肇事罪的,责任人要承担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的刑事责任,但交通肇事逃逸的,则要承担三年以上七年以下的刑事责任,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承担七年以上刑事责任。
    • 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涉嫌交通肇事罪的责任如何界定
      河北在线咨询 2022-02-19
      犯交通肇事罪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判到15年的占少数)。 1.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此处所谓“发生重大事故”,根据《解释》第2条第1款规定,是指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 (1)死亡一人或者重伤
    • 交通肇事致人死亡的刑事责任怎么界定,肇事逃逸被判刑
      天津在线咨询 2022-04-03
      1、《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第二条交通肇事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一)死亡一人或者
    • 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行为,如何认定,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行为效力
      江苏在线咨询 2022-03-06
      1、行为人的逃逸行为必须发生在交通肇事后,并且要求行为人主观上认识到已经发生了交通事故且撞了人。如果行为人有证据证明并不知道自己撞了人,且经查证属实,则不能以“因逃逸而致人死亡”的情节予以量刑。是否有证据证明,既不能以肇事者本人所述为依据,也不能由办案人员盲目判断为标准,而应当周密调查,综合判断,在把握上应有严格的尺度和标准。 2、被害人的死亡与行为人的逃逸行为之间存在着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即被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