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中,我们很多人可能都会接触到有关入室抢劫中止的判断标准是什么的这类的问题,但是因为我们对此不是很了解,所以很多的东西都不是很清楚。
入室抢劫中止的判断标准是什么
指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可以判定为犯罪中止。
抢劫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财物的所有人、保管人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强行将公私财物抢走的行为。因此,只要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应当立案。抢劫罪是行为犯,刑法对构成抢劫罪没有规定数额、情节方面的限制,只要行为人当场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实施了抢劫公私财物的行为,无论是否抢到钱财,也不论实际抢到钱财的多少,原则上都构成抢劫罪,公安机关应当立案侦查。
犯罪构成
1、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依《刑法》第17条规定,年满14周岁并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该罪的主体。
2、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并具有将公私财物非法占有的目的,如果没有这样的故意内容就不构成本罪。如果行为人只抢回自己被骗走或者赌博输的财物,不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不构成抢劫罪。
3、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和公民的人身权利。对于抢劫犯来说,最根本的目的是要抢劫财物,侵犯人身权利,只是其使用的一种手段。
4、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对公私财物的所有者、保管者或者守护者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对人身实施强制的方法,强行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这种当场对被害人身体实施强制的犯罪手段,是抢劫罪的本质特征。
-
判定入室抢劫的标准和意义
141人看过
-
入室抢劫正当防卫的判断
349人看过
-
怎么定义入室抢劫是什么意思入室抢劫怎么判
216人看过
-
入室盗窃和入室抢劫的区别是什么?量刑标准是什么?
115人看过
-
最高法院关于抢劫罪中入室抢劫的认定标准是什么
273人看过
-
判刑标准何为?——关于入室抢劫暴力入室抢劫判刑多少的探讨?
307人看过
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辨认能力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行为的性质、意义和后果的认识能力。控制能力是指一个人按照自己的意志支配自己行为的能力。 对于一般公民来说,只要达到一定的年龄,生理和智力发育正常,就具有了相应的辨认和控... 更多>
-
入室抢劫不打架能判缓刑吗,入室抢劫罪量刑标准是什么安徽在线咨询 2022-03-25入室抢劫是不可以判处缓刑的,所以,不管怎么说,都是不可能的。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规定,入室抢劫的量刑标准在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抢劫罪】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入户抢劫的; (二)在公共交通工
-
入室抢劫怎么处理如何防止入室抢劫广东在线咨询 2022-09-02遇到,应尽量使自己出于冷静的状态,仔细观察,记下嫌疑人的体貌特征、口音等证据,与嫌疑人斡旋,发现其他情况,为后续打击处理提供条件。 1、如果发现对方就一个人,在你有能力将其制服的情况下,可以设法将其制服,但不要想着把对方宰了,假如你把对方杀了,可能会牵涉正当防卫和防卫过当的问题,或者对方已经没有反抗能力了再将其杀掉,可能还会涉嫌,抢劫是重罪,判刑就够他受的了。 2、如果对方人很多,又都有凶器的情况
-
入室盗窃罪与抢劫罪的区别是什么, 盗窃罪与抢劫罪的判断标准是什么上海在线咨询 2022-03-15你朋友入室盗窃的行为其实已经转化为抢劫了。盗窃罪和抢劫罪的区别,首先在于行为人的犯罪行为是否是秘密进行的,其次就是是否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本案中,在房主未发现之前,你朋友的行为是秘密进行中的,故属于盗窃,后被房主发现后,他立刻拿刀对房主进行了威胁和胁迫,此时他的行为就已经由最开始的盗窃转化为了抢劫。 抢劫罪的判决:《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财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
-
入室抢劫作案中止能判缓刑吗?云南在线咨询 2022-12-02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确定。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一)犯罪情节较轻; (二)有悔罪表现; (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对于累犯和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不适用缓刑。
-
如何防止入室抢劫河南在线咨询 2022-08-01抢劫案件也分很多类型,针对不同的类型有不同的预防方法:一、如何防范入室抢劫 1、改进和加固住宅自然防范设施,增设非法侵入住宅的障碍,主要是加固房门。 2、提高防范意识,对上门的陌生人要严加盘问,不要随便开门。对老人和小孩来说,在不能确保自己的呼叫能够得到邻里的帮助时,切忌盲目呼叫,以免受到伤害。 3、不要将不明底细的人随便往家里带,自己的住址、工作单位、电话号码等也不要随便告诉陌生人。 4、“远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