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刑核准权的法律冲突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6-11 15:44:10 272 人看过

只要人民法院组织法的授权规定还在,谁又能够保证,最高人民法院不会又在必要的时候再来一个下放的通知呢

在今年两会期间,很多代表委员就中国的死刑核准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集中的一点就是要将死刑核准权上收到最高人民法院,以限制死刑的适用。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某向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指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维护司法公正,而进一步完善死刑复核程序是最高法院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记者招待会上,温总理在回答德国记者关于死刑问题的提问时说,中国正着手进行司法制度的改革,包括将死刑的核准权收回到最高人民法院。出于我们的国情,我们不能够取消死刑,世界上一半以上的国家也还都有死刑制度。但是,我们将用制度来保证死刑判决的慎重和公正。

从以上信息可以推论的是,争论已久的死刑核准权归属问题即将得到解决。然而,这个问题是如何产生的?其实质又在哪里?这个问题究竟应该如何解决?一连串的问号仍然值得思考。

问题的形成

在中国1979年颁布的第一部刑法中规定,死刑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的以外,都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第43条2款),同时颁布的刑事诉讼法也作了同样的规定。

然而,1979年的刑法、刑事诉讼法尚未施行,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就于1979年11月作出决定,在1980年内,将杀人等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现行刑事犯罪分子判处死刑案件的核准权,由最高人民法院授权给各高级人民法院行使。据此,最高人民法院于1980年3月18日下发了该项授权通知。所以,1979年刑法、刑事诉讼法关于死刑案件核准权的规定,自始就未被实际执行。

其后的1981年6月1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又作出决定,将该项授权的期限从1980年推延到1981年至1983年。1983年9月2日,为了将这一限时特别法的规定延续下去,全国人大常委会又修改了《人民法院组织法》,其13条规定:死刑案件除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的以外,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杀人、强奸、抢劫、爆炸以及其他严重危害公共安全和社会治安判处死刑的案件的核准权,最高人民法院在必要的时候,得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高级人民法院行使。在最高人民法院随后于1983年9月7日、1991年6月、1993年8月18日、1996年3月19日发出的系列授权通知中,必要的时候这一时间限制被无限期地搁置了。

对于上述死刑核准权的大范围下放,中国学者分别从宪法、刑法、刑诉法等角度予以关注,对由此引发的诸多问题也给予了严肃的批评。因此在1996年、1997年刑法、刑诉法修改的时候,又将死刑核准权上收到了最高人民法院(见新刑法第48条、新刑诉法第199条)。

但1997年9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又发出了《关于授权高级人民法院和解放军军事法院核准部分死刑案件的通知》,其中规定:自1997年10月1日修订后的刑法正式实施之日起,依据《人民法院组织法》第13条的规定,仍授权各高级人民法院行使其已获得授权的死刑案件核准权。这样,最高人民法院的一纸通知,又使新修订的刑法刑诉法关于死刑核准权的规定打了一个很大的折扣,死刑核准的大权仍然在各高级法院的手里!

问题的实质与危害

死刑核准权的(大)部分下放适应了严打斗争的需要,但也使中国死刑适用的数量大幅上升,死刑适用的标准不尽统一,影响了死刑案件判决和核准的准确性。据此,学术界和实际部门的很多人士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从现在的情况看,死刑核准权上收到最高人民法院已成定局。但是,在我看来,即便在很快的时间里,最高人民法院以通知的形式自行决定将死刑核准权收回了,问题也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原因在于,这样的解决方式并没有触及问题的根本!

中国的死刑复核问题其实质是一种法律冲突。既然是法律冲突,那就必须按照解决法律冲突的途径来解决。

这种法律冲突初看起来是平行法的冲突,即人民法院组织法与刑法、刑诉法都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是平行法。因此,有人为最高人民法院的授权通知辩解说,最高人民法院的做法是于法有据的(人民法院组织法第13条)。

但是,从新法优于旧法的法律时间效力规则看,人民法院组织法修改在前(1983年),而刑法、刑诉法修改在后(1996、1997年),刑法、刑诉法的规定效力应该取代以前人民法院组织法的规定。如此看来,最高人民法院通知的合法性就成了问题,因为它陷入了一个新旧法的冲突!

而从法律制定修改的有权机关看,死刑核准权问题还不仅仅是一个新旧法的冲突,而且是上位法与下位法的冲突(也即垂直冲突):全国人大制定、修订的刑法刑诉法的效力居然还不及一个由其常设的人大常委会的修改决定!

因此,无怪乎有人要为最高人民法院喊冤:在死刑核准权问题上,最高人民法院是在代人受过。问题的源头在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人民法院组织法的修改,在于该法的第13条。

将死刑核准权下放的后果大家已经看得比较清楚了。但是,由人民法院组织法第13条而引发的法律冲突的危害性虽然很隐蔽,却是很严重的:它可以容许一个司法机关将一个本应是特定时期的特殊措施长期化普遍化,它可以纵容一个司法机关用一纸通知使全国人民公意体现的法律的重要规定成为摆设。

可以不再追问是谁铸就了这样的错误?目前紧要的是,如何去改正此类错误,又如何来预防此类错误的再次发生。

法律冲突的解决思路

其实,早在1996年、1997年刑法刑诉法修订的过程中,就有人看到了问题的根本。围绕着死刑核准权的设置问题,有人建议将人民法院组织法第13条的规定吸收到新的刑法刑诉法里来,也有人主张为严格限制死刑,取消授权规定。

最后的结果是,刑法刑诉法均严格规定死刑核准权由最高人民法院行使,但是最高人民法院却下发通知,维持授权的现状不变。于是刑法刑诉法的规定成了被嘲弄的对象。现在大家所建议的解决方案是:收回死刑核准权。这一点几乎没有疑问了,但问题是,由谁来宣布收回?应该如何收回?

就由谁收回的问题,多数人认为应该由最高人民法院自行收回,仍然采取发通知的方式。但我以为,这只是解决了问题的第一步;或者它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我们所说的法律冲突问题,只要人民法院组织法的授权规定还在,谁又能够保证,最高人民法院不会又在必要的时候再来一个下放的通知呢?

因此,我的建议是,应该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或者全国人大在修订《人民法院组织法》的时候,取消第13条的授权规定,以保证立法的统一,维护法律的尊严。

而从长远看,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出发,如何避免类似的法律冲突再次发生,确是一个重大的问题。建议建立一个专门审查法律是否互相冲突、同时又能够解决类似法律冲突的专门机构;同时要将某些权利或者利益(例如生命权的法律保护,又如社会主义法治的统一和尊严)提升到宪法的高度加以重视,要建立科学理性的刑事政策决策机制,要使得立法这样神圣的活动受到宪法和法律的严格约束。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1月20日 08:01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死刑相关文章
  • 论船舶优先权法律冲突(1)
    一、序言——向亚瑟·T·冯·梅伦(ArthrT.vonMehren)致敬恭逢纪念亚瑟·T·冯·梅伦教授之盛事,并为其纪念文集作文,我深感荣幸。我曾经在一些场合借重于甚至借用过他的著述(这使我获益匪浅,我甚至希望能够完全引用其著述),比如我非常钦佩他的功能利益分析,以及他提出的衡量冲突政策之力的方法,他并没有像布兰纳德·柯里(BrainerdCrrie)那样强调法院地法,[1]他早期对反致的反对与魁北克1994年生效的修订民法典一致,[2]该法反对反致。[3]与欧文·N·格里思沃德(ErwinN.Griswold)对于概念的辩解相左,冯·梅伦批评反致与任何合理的国际私法制度相矛盾的论点颇为经典:[4]“格里思沃德院长认为他在对反致的分析中发现了一种可以弱化重述的僵硬性,而同时又不用放弃该制度的方法。”为向尊敬的冯·梅伦教授致敬,我选择了一个国际私法问题(国际海事法),分析比较了美国、加拿大和
    2023-06-06
    302人看过
  • 正当防卫与法律的冲突
    正当防卫造成对方死亡的,可以认定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承担刑事责任,但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此时可以坐牢。如果是特殊的正当防卫,即使造成对方死亡,也不承担刑事责任,不必坐牢。对正在犯罪、杀人、抢劫、强奸、绑架等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非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过度防卫,不承担刑事责任。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概念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指的是防卫人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的限度。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
    2023-07-02
    173人看过
  • 关于法律出现冲突的法律规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九十二条同一机关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特别规定与一般规定不一致的,适用特别规定;新的规定与旧的规定不一致的,适用新的规定。第九十四条法律之间对同一事项的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裁决。行政法规之间对同一事项的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国务院裁决。第九十五条地方性法规、规章之间不一致时,由有关机关依照下列规定的权限作出裁决:(一)同一机关制定的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时,由制定机关裁决;(二)地方性法规与部门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国务院提出意见,国务院认为应当适用地方性法规的,应当决定在该地方适用地方性法规的规定;认为应当适用部门规章的,应当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裁决;(三)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
    2023-03-28
    127人看过
  • “保险诈骗案”引发的刑法和民法的法律冲突
    四川省达州市渠县有庆镇财政所的会计帅英曾于1998年、2000年帅英两次为母亲投保康宁终身保险。康宁险的合同约定,凡70周岁以下,身体健康者均可作为被保险人。被保险人身故后,保险公司将赔付基本保额3倍的保险金。其实,1998年时帅英母亲已有77岁高龄,所以投保时对年龄进行了修改,保险业务员对此也心照不宣。2003年帅英母亲身故后,渠县分公司进行理赔调查,帅英再次修改母亲入党申请书上的年龄,后来获得了27万元保险金。消息传开后,保险公司收到多个举报,称帅英母亲年龄有假。保险公司报案后,公安局仅立案侦查一天便宣告破案。但是,这个案子却引起了法律适用上的极大争论,争论主要集中在于:帅英两次修改母亲年龄的事实确凿,但是她是否就是保险诈骗罪犯却难下结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98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进行保险诈骗活动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2万元以上10万
    2023-04-23
    132人看过
  • 法律物权与事实物权冲突之司法确权
    实务中,笔者遇到一起不动产的法律物权与事实物权发生冲突的案件:某公司因经营需要,出资购买位于某市的商品房(下称争议房屋),但因故委托公司某员工并以其名义与开发商签订《商品房买卖合同》,办理了房屋转移登记手续。同时,双方签订相关协议,以证明争议房屋真正的所有权人。后该公司提出将争议房屋产权办理其名下时,遭到拒绝,该公司遂诉至法院,请求依法确认争议房屋属其所有。究本案之实质,是法律物权与事实物权冲突引发的司法确权问题。该公司以该员工名义与开发商签订《商品房买卖合同》,涉及两个法律关系:一是该员工与开发商之间形成的商品房买卖关系,该员工与开发商签订了《商品房买卖合同》,双方亦实际履行,争议房屋的产权过户登记到该员工的名下,表明该员工取得争议房屋的法律物权;二是该公司与该员工之间形成的委托关系,该公司与该员工在签订的相关协议中确立了真实的意思表示,即借名购房,该公司是争议房屋的事实物权所有权人。诉
    2023-06-08
    294人看过
  • 两份合同冲突的法律依据
    如果后一份合同是前一份合同内容的补充的话,往往我们将后一份合同认为是前一份合同的补充协议,此时,只要内容不冲突,那么两份合同都是有效的。如果有冲突的话,则一般是以后一份合同为准。一、合同终止需要双方签协议吗我国的民法典对合同终止是否需要双方签协议作出了规定。一般情况下,合同终止需要双方签协议。合同终止之后,为了避免以后出现纠纷,合同双方当事人最好签订一份合同终止协议,然后双方签名。因为合同的履行通常都是有一定期限的,要是合同已经到期的话,那么合同就需要终止,然后归于消灭。二、借款合同原件在银行还是个人手里银行贷款合同一般最少是一式两份,也就是说银行一份,当事人手里也会拿着一份。如果签订完贷款合同,但是当事人手里没有,一定要记得问银行要回当事人的那份合同。贷款合同没有拿是有影响的,因为合同属于凭证材料,有纠纷的话一定要出示合同的,最终法院也会根据合同内容作出裁判。三、合同上有涂改没按手印有效
    2023-06-25
    159人看过
  • 解决法律冲突的两种途径
    (一)间接调整方法所谓间接调整方法是指在有关的国内法或国际条约中规定某类涉外民商事法律关系受何种法律来调整或支配,而不直接规定如何调整涉外民商事法律关系当事人之间的实体权利与义务关系的一种方法,也就是我们后面要讲的通过冲突规范(conflictrles)来指定各种不同性质涉外民事法律关系应该适用的法律。在国际私法的历史上,用冲突规范解决法律冲突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起决定性的作用,国际私法也因此得到了发展。但是,也应该看到,采用冲突规范解决法律冲突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表现在:冲突规范只指出适用何国法,并不具体解决当事人权利义务问题;冲突规范指向的外国法有的得不到适用,因为国际私法上还有一系列制度减损冲突规范的效力,如反致,公共秩序保留等。(二)直接调整方法所谓直接调整方法就是用直接规定当事人的权利义务的实体规范(sbstantiverles)来直接确定涉外民商事法律关系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
    2023-06-07
    493人看过
  • 临摹作品著作权所涉及的法律冲突
    临摹作品是基于原作品产生,与纯粹的原创作品毕竟有所不同,在实践中很可能会与原作发生一些冲突。虽然笔者极力主张临摹作品享有完整的著作权,但由于它相对原作的在后及派生性,为保护原作及其作者利益,还是应对其上的权利作出某些限制。1.署名权这是临摹作品最易与原作发生冲突的权益。这个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书画界长期以来一直未能形成一定的临摹规范所致。中国画传统上对临摹作品的署名(题款)可归纳为三种做法:(1)只临摹原作上的画不临摹题跋、落款和印章,另加本人的落款,加盖本人的印章。如仿某某笔意、临某人某作。(2)将原作上的所有画、字、印全部临摹下来,同时另加本人的落款和印章。(3)在临摹品上不加任何临摹的标记。显然,在为学习和个人欣赏所作的临摹中(即合理使用范围内),以上三种做法都是允许的。而在为营利目的所作临摹中,应强行规定采取前两种做法,以使临摹品明显有别于原作。业内多数人也是持此观点。(上述第三种
    2023-06-08
    161人看过
  • 建造中船舶抵押权效力的法律冲突
    各国有关建造中船舶抵押权制度在设定和效力方面存在显著的法律冲突,我国《海商法》中相关冲突规则因建造中船舶船旗国的缺失而无以适用,法律冲突无以解决。《1967年建造中船舶权利登记公约》与其斯德哥尔摩文本草案的比较分析给我国相关立法的完善提供了若干有益的启示。本文简单介绍建造中船舶抵押权效力的法律冲突。1.标的物范围建造中船舶抵押标的物与一般船舶抵押标的物的最大不同是,它处于从材料、机器、设备各动产的集合物到具有航行能力的船舶的不断变化之中,其物理形态和价值都处于动态;而一般船舶抵押的标的物是已具备航行能力的船舶,处于静态。建造中船舶抵押标的物的确定决定着实现抵押权时可供执行的财产范围。在英国,建造中船舶抵押的效力及于船东在造船合同中以及根据造船合同所享有的所有利益和权利,包括正在建造的船舶、发动机、锅炉、机器和所有建造该船要用的材料,不论这些材料在造船厂、车间、河上或者任何其他地方。虽然建造
    2023-06-06
    487人看过
  • 什么是国内法上的法律冲突
    一是高法优于低法。法律有位阶之分,不同的法处于不同的法律位阶。根据立法法第87—89条规定,我国的法律位阶结构是:宪法处于最高法律位阶,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法律处于其次的位阶,其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行政法规处于再其次的位阶,其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规章;地方性法规的效力高于本级和下级地方政府规章;省、自治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的效力高于设区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的效力高于本行政区域内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在上述法律位阶和效力层次中,如果下位法与上位法在内容上发生抵触,必须适用上位法。二是特别法优于一般法。立法法第92条规定,同一机关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特别规定与一般规定不一致的,适用特别规定。所
    2023-04-05
    301人看过
  •  安乐死合法化:道德与法律之间的冲突与妥协
    安乐疗法是一种给予无法治愈的病人停止治疗或使用药物的方法,旨在让病人无痛苦地结束生命的过程。我国的安乐死是指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在垂危状态下,由于精神和躯体的极端痛苦,在病人和其亲友的要求下,并经医生认可,用人道方法使病人在无痛苦状态中结束生命过程。安乐疗法是一种给予无法治愈的病人停止治疗或使用药物的方法,旨在让病人无痛苦地结束生命的过程。我国的安乐死是指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在垂危状态下,由于精神和躯体的极端痛苦,在病人和其亲友的要求下,并经医生认可,用人道方法使病人在无痛苦状态中结束生命过程。 【 人 道 方 法 】 安 乐 死 : 用 爱 和 尊 重 结 束 生 命 的 旅 程安乐死是一项备受争议的伦理问题,涉及到生命的尊严、家庭的权利以及医疗资源的分配。按照人道方法的理念,安乐死应该是一种以爱和尊重结束生命的旅程,允许人们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以最小的痛苦和不适来体验生命的自然流动。然而,在许
    2023-09-02
    105人看过
  • 律师会见权修改是否与刑事诉讼法冲突?
    一、修改后的《律师法》关于律师会见权的规定修改后的《律师法》第33条规定:犯罪嫌疑人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受委托的律师凭律师执业证书、律师事务所证明和委托书或者法律援助公函,有权会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并了解有关案件情况。律师会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被监听。根据修改后律师法的规定,从2008年6月1日起,律师会见在押犯罪嫌疑人,不论是否涉及国家机密,都不需要侦查机关的批准,也不需要由侦查机关安排会见,而应当由律师自行决定何时会见;同时规定了律师会见时不被监听。二、修改后《律师法》关于律师会见权的规定是否与《刑事诉讼法》相抵触的问题对比刑事诉讼法第96条,律师法第33条的规定确实与刑事诉讼法关于律师会见权的规定有很大的不同。于是,很多人,特别是公安、检察机关的工作人员认为,刑事诉讼法是国家基本法律,律师法是一般法,刑事诉讼法是上位法、律师法是下位法,下位法不能与上位法相
    2023-04-25
    412人看过
  • 冲突行为准则
    刑事犯罪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殴打他人的,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如果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一)结伙殴打、伤害他人的;(二)殴打、伤害残疾人、孕妇、不满十四周岁的人或者六十周岁以上的人的;(三)多次殴打、伤害他人或者一次殴打、伤害多人的。你们这属于是结伙殴打、伤害他人的行为,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打架进派出所行政处罚标准是什么若尚未构成犯罪,给予行为人治安处罚,进行治安拘留的话,最长不能超过15天,需要结合具体情节确定实际拘留的期限。涉嫌构成犯罪,给予行为人刑事拘留的,一般最长为14天,若是案件重大、复杂,则最长可以达到37天。行政处罚的拘留最长不得超过15天,而涉嫌刑事犯罪的拘留一般为7天加上报请批捕的时间可能达到14天。案情重大复杂的,可以延长至30天,加
    2023-07-07
    313人看过
  • 法律条款冲突怎么执行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一、法律条款冲突怎么执行法律规范之间冲突的处理办法:1.不同效力等级的法律规范之间发生冲突时,下一等级的法律规范自然无效,而无须有权机关作出明确宣布,即“上位法优于下位法”。2.同一机关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属于特别法与一般法、特别规定与一般规定、特别条款与一般条款关系,而两者之间规定不一致的,适用特别法、特别规定、特别条款的规定,即“特别法优于一般法”;如果同属于特别法、特别规定、特别条款或者一般法、一般规定,一般条款,新的规定与旧的规定不一致的,适用新的规定,即“新法优于旧法”或者“后法优于前法”。3.法律之间对同一事项的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裁决;行政法规之间对同一事项的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国务院裁决;同一机关制定的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时,由制定机关裁
    2023-04-29
    272人看过
换一批
#刑罚种类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死刑
    词条

    死刑也称为极刑、处决、生命刑。指行刑者基于法律所赋予的权力,结束一个犯人的生命,执行死刑的方式采用枪决和注射等方法执行。 采用枪决方法执行死刑,人民法院有条件执行的,应交付司法警察执行;没有条件执行的;可交付武装警察执行。采用注射方法执行死... 更多>

    #死刑
    相关咨询
    • 法律冲突中的准据法怎么写?
      福建在线咨询 2023-06-11
      1、外国的不同做法 各国对存在区际法律冲突时准据法的确定存在以下几种不同的解决方法: (1)根据准据法所属国的“区际私法”确定准据法 (2)直接根据冲突规范中的连结点确定准据法 (3)依据最密切联系原则确定准据法 (4)以当事人的住所地法、居所地法或所属地方的法律代替其本国法 (5)采用国际私法的规定确定准据法。 2、中国的做法 中国兼采上述第(1)种和第(3)种办法,表现为《民通意见》第192条
    • 一个法律冲突
      山东在线咨询 2022-10-23
      一个是涉外的是特别规定;一个是一般规定,不适用涉外。二者不冲突
    • 法律上的准据法是怎样确认法律冲突的?
      上海在线咨询 2022-10-22
      1、外国的不同做法各国对存在区际法律冲突时准据法的确定存在以下几种不同的解决方法:(1)根据准据法所属国的“区际私法”确定准据法(2)直接根据冲突规范中的连结点确定准据法(3)依据最密切联系原则确定准据法(4)以当事人的住所地法、居所地法或所属地方的法律代替其本国法(5)采用国际私法的规定确定准据法。2、中国的做法中国兼采上述第(1)种和第(3)种办法,表现为《民通意见》第192条:“依法应当适用
    • 死亡与是否冲突
      辽宁在线咨询 2022-10-23
      一般是死亡赔偿金部分是不冲突的,你方便的话可以加我微信,182XXXX0463,根据你的实际情况可以提供更加准确的咨询意见的。
    • 民法典和刑法冲突吗
      安徽在线咨询 2021-12-19
      民法典和刑法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的,自然人、法人等民事主体因同一个行为可能同时会造成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该主体承担刑事责任后人仍然不影响其承担民事责任。这种情况下表明,同一种行为受到民法的约束同时又受到刑事法律的约束。侵权行为本身是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根据民法典规定,民事侵权行为产生新的债权。民事权益受到侵害的一方有权请求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如果侵权行为超过法律规定的界限,就形成刑事责任,应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