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诈诽谤罪界定标准是怎样的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2-19 12:00:26 166 人看过

我国法律制度中没有敲诈诽谤罪这样的罪名,敲诈情节严重的,涉嫌敲诈勒索罪,对敲诈勒索罪的认定标准是嫌疑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被害人使用威胁或要挟的方法,强行索要公私财物。

诽谤罪的界定标准是,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

一、敲诈勒索罪的立案标准是怎样的?

敲诈勒索公私财物价值二千元至五千元以上的即构成刑事犯罪,存在以下情形的,立案数额可以减半:

(一)曾因敲诈勒索受过刑事处罚的;

(二)一年内曾因敲诈勒索受过行政处罚的;

(三)对未成年人、残疾人、老年人或者丧失劳动能力人敲诈勒索的;

(四)以将要实施放火、爆炸等危害公共安全犯罪或者故意杀人、绑架等严重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犯罪相威胁敲诈勒索的;

(五)以黑势力名义敲诈勒索的;

(六)利用或者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军人、新闻工作者等特殊身份敲诈勒索的;

(七)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

二、诽谤罪提起刑事自诉需准备哪些材料?

1、刑事自诉状(必须用黑色签字笔本人签名或加盖企业公章)原件二份,证明被告有犯罪事实的证据材料复印件二份。

2、原告身份证复印件,被告身份证复印件或居委会、派出所出具的经常居住地证明(在龙岗居住一年以上)。

3、如原告为企业时,则提交:当年年审过的营业执照复印件、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法人代表证明书原件、授权委托书原件、代理人身份证复印件(验原件)。

4、原告有委托代理人的,须出具授权委托书,应有具体委托授权事项。公民委托的必须由本人签名,委托公民代理的须由法院认可;企业委托的,由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签名并盖章;委托人涉外、港澳台,其委托书应由相关部门予以公证。

5、填写送达地址确认书(原告的联系地址及电话)、证据目录一式三份(列清单,写明原件或复印件)。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2月14日 21:30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刑事犯罪相关文章
  • 到底该怎么准确界定诽谤罪
    对于认定诽谤罪,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进行分析:一、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与侮辱罪相同,是他人的人格尊严、名誉权。犯罪侵犯的对象是自然人。二、客观要件本罪在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捏造并散布某种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具体包括以下几点:(1)须有捏造某种事实的行为,即诽谤他人的内容完全是虚构的。如果散布的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即使有损于他人的人格、名誉,也不构成本罪。(2)须有散布捏造事实的行为。所谓散布,就是在社会公开的扩散。散布的方式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言语散布;另一种是文字,即用大字报、小字报、图画、报刊、图书、书信等方法散布。所谓&“足以贬损”,是指捏造并散布的虚假事实,完全可能贬损他人的人格、名誉,或者事实上已经给被害人的人格、名誉造成了实际损害。如果散布虚假的事实,但并不可能损害他人的人格、名誉,或无损于他人的人格、名誉,则不构成诽
    2023-02-13
    360人看过
  • 怎样定性为恶意诽谤罪的标准
    关于恶意诽谤罪的认定标准,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点:首先,从主体条件来看,行凶者必须具备相应的刑事责任能力;其次,从客体条件来看,该犯罪行为侵害了他人的名誉权;再次,从主观条件来看,行凶者必须是出于故意,且其行为目的在于诽谤他人;最后,从客观条件来看,行凶者必须实施了诽谤行为,也就是捏造事实或者传播虚假信息,从而对他人的名誉造成损害。此外,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情节严重的恶意诽谤罪还包括导致受害人或者其近亲家属出现精神失常、自杀等严重后果,或者在公共场合公开侮辱、诽谤,引发恶劣的社会影响等等。若行凶者的行为满足以上所有标准,并且达到了“情节严重”的程度,那么他/她将有可能被判定为恶意诽谤罪。然而,在实际案件处理过程中,法院会依据具体案情进行深入分析和判断,以确定是否构成恶意诽谤罪,以及是否应当追究其刑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以暴力或者其他方
    2024-08-04
    194人看过
  • 到底怎样正确对诽谤罪界定
    对于认定诽谤罪,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进行分析:一、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与侮辱罪相同,是他人的人格尊严、名誉权。犯罪侵犯的对象是自然人。二、客观要件本罪在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捏造并散布某种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具体包括以下几点:(1)须有捏造某种事实的行为,即诽谤他人的内容完全是虚构的。如果散布的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即使有损于他人的人格、名誉,也不构成本罪。(2)须有散布捏造事实的行为。所谓散布,就是在社会公开的扩散。散布的方式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言语散布;另一种是文字,即用大字报、小字报、图画、报刊、图书、书信等方法散布。所谓“足以贬损”,是指捏造并散布的虚假事实,完全可能贬损他人的人格、名誉,或者事实上已经给被害人的人格、名誉造成了实际损害。如果散布虚假的事实,但并不可能损害他人的人格、名誉,或无损于他人的人格、名誉,则不构成诽谤
    2023-03-16
    214人看过
  • 诽谤罪精神损失赔偿标准怎么界定
    在判断诽谤犯罪案件中的精神赔偿标准时,并无固定数值作为精确衡量依据。实际赔偿额往往需经过综合考虑多重因素后方可确定,这其中可能涵盖诸如诽谤行径对受害人身心所带来的实质影响之严重性、对受害人人格尊严所侵害的广度及持续时长、侵权者的过失程度、侵权者的经济承受力以及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诸多方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条精神损害的赔偿数额根据以下因素确定:(一)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二)侵权行为的目的、方式、场合等具体情节;(三)侵权行为所造成的后果;(四)侵权人的获利情况;(五)侵权人承担责任的经济能力;(六)受理诉讼法院所在地的平均生活水平。
    2024-08-18
    439人看过
  • 造谣诽谤罪立案标准和处罚标准怎么界定
    一、造谣诽谤罪立案标准和处罚标准怎么界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之规定,诽谤罪的立案门槛及处罚准则具体如下:在实践中,如果行为人实施了以暴力手段或是其他不当方式公开侮辱他人,抑或是捏造虚构事实进行诽谤,并且情节恶劣的情况下,便可启动立案流程并展开刑事追责程序。对于诽谤犯罪的处罚尺度,根据其案件严重程度来区分,情节严重者将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等严厉惩罚。若诽谤行为对社会公共秩序以及国家利益造成严重损害,即便没有受害人的控告,亦可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另外,倘若诽谤行为是通过信息网络平台实施的,而受害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却因证据收集困难,人民法院有权请求公安机关提供必要的协助与支持。上述分析结论完全符合现行法律法规对诽谤罪立案标准和处罚标准的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侮辱罪】【诽谤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
    2024-07-20
    70人看过
  • 如何构成敲诈诽谤罪
    法律综合知识
    一、如何构成敲诈诽谤罪敲诈勒索罪,其定义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威胁、恐吓或其他强制性方式,强迫他人放弃财产权益或被迫向行为者提供私人财物的行为。依据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所规定,若要判定某人是否犯有敲诈勒索罪,需满足以下五个必要条件:首先,该罪行的实施主体应为一般主体,即年龄在16岁以上且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其次,该罪行的侵害对象为公私财物的所有权以及公民的人身权利;再次,行为人必须怀揣着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意图;接着,行为人实际采取了威胁、恐吓等强制性手段,逼迫他人交出财物;最后,根据刑法的相关规定,只有当敲诈勒索的金额达到一定程度,或者存在多次敲诈勒索的情况时,才能被认定为犯罪。因此,如果某个人的行为同时满足上述所有条件,并且其敲诈勒索的金额达到了法律规定的较大标准,或者存在多次敲诈勒索的行为,那么他就有可能被判定为犯有敲诈勒索罪。然而,具体的定罪与量刑
    2024-07-22
    138人看过
  • 敲诈罪诽谤罪怎么判刑最轻
    在裁定敲诈罪与诽谤罪应施予何种刑罚时,审判结果将受制于犯罪行为的具体历程及状况。如果犯罪情节较为轻微,例如实施敲诈勒索所涉及的财物价值相对有限或者诽谤行为对社会负面影响不甚突出等情况下,判决刑期将会相应较短。对于初次触犯法律者、主动投案自首者以及积极赔偿受害人损失并获得其谅解的罪犯,亦有可能得到从轻发落的待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敲诈勒索罪】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敲诈勒索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024-07-27
    281人看过
  • 诽谤次数多少次是诽谤罪的标准
    关于诽谤罪的判定核定并非仅仅局限于其诽谤事件发生的次数。若诽谤言论所涉及的内容能对他人的人格尊严带来明显损害,有损被伤害者的名誉程度严重,该种情形即存在触犯诽谤罪的风险。在此过程中,“情节严重”其内涵包含对受害人引发精神方面的创伤、导致自残或自杀等极端后果,或者是诽谤行为在社会公共舆论场域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等等。然而,特别值得关注的一点是,即便诽谤事件发生的次数相对较少,但若由此引发的负面效应极其严重,同样可能会被视为犯罪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侮辱罪、诽谤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2024-08-16
    82人看过
  •  怎样确定诬陷诽谤罪的立案标准?
    诬告诽谤罪的法律立案标准包括三个要点:捏造事实、散布捏造事实、诽谤特定人。捏造事实诽谤他人且情节严重的行为构成此罪。若造成严重后果,则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从重处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诬告诽谤罪的法律立案标准在于必须具备捏造事实的行为。必须有散布捏造事实的行为。诽谤必须针对特定的人。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行为必须属于严重情节才能构成本罪。捏造事实诬告别人,意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前款罪的,从重处罚。 诬 告 诽 谤 罪 立 案 标 准 是 什 么 ?诬告诽谤罪是指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或者受行政处理的行为。根据我国《刑法》第246条规定,诬告诽谤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根据
    2023-09-03
    160人看过
  •  毁谤和诽谤的界定是什么?
    诽谤和毁谤的区别主要在于目的和方式。诽谤是指故意捏造事实来诋毁他人,而毁谤则是以夸大事实的方式来诋毁他人。诽谤罪立案标准包括须有捏造某种事实的行为、须有散布捏造事实的行为、诽谤行为必须是针对特定的人进行的、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行为必须属于情节严重的才能构成本罪。诽谤和毁谤的区别主要在于,诽谤是指故意捏造事实来诋毁他人,而毁谤则是以夸大事实的方式来诋毁他人。在法律上只有诽谤罪还没有毁谤罪,犯诽谤罪的,情节严重的使他人名誉受损,影响他人生活,对他人精神造成影响的,很有可能坐牢。诽谤是指无中生有,随便说他人坏话,随意毁坏他人名誉;毁谤是指因言语将攻击我的嘲讽话去危害他人名誉。诽谤罪立案标准1、须有捏造某种事实的行为;2、须有散布捏造事实的行为;3、诽谤行为必须是针对特定的人进行的;4、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行为必须属于情节严重的才能构成本罪。 诽 谤 和 毁 谤 的 区 别 : 捏 造 事 实 与
    2023-09-08
    265人看过
  • 如何认定网络诽谤罪主体,2024网络诽谤罪立案标准是怎样的?
    一、网络诽谤罪的主体认定1、网络诽谤与传统的诽谤罪主体一样,凡是具备刑事责任年龄,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都可能成为本罪的主体。然而网络空间里很少有人以自己的真实面目出现,这就必然涉及到对网络服务提供商的责任认定问题。网络服务提供商主要分为网络技术服务商(ISP)和网络内容提供商(ICP)两种。ISP(InternetServiceProviders),是指营利性使用网络,为网络用户提供诸如网络联结、访问以及信息服务等从事互联网经营活动的服务提供商。ICP(InternetContentProvider)是指向广大用户综合提供互联网信息业务和增值业务的电信运营商。世界各国关于在网络传播中ISP是否要应承担责任的规定并不统一。2有些国家明确规定其是不负任何责任的,如新加坡在电子交易法令中规定,网络服务商无须对第三方在网上所提供的资料负责,因为网络服务商只是提供技术上的服务。在ICP是否承担责任的
    2024-02-06
    153人看过
  • 敲诈勒索罪和诽谤罪怎么处理
    敲诈勒索罪是以非法占有的主观目的为主导,通过采取恐吓、威胁甚至于要挟等手段,达到不法获取被害人的公私财产的违法行为。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对于敲诈勒索公私财务的案件,一旦涉及到数额较大或者存在多次敲诈勒索情况的,依照刑法的规定将会处以三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同时还会面临着罚金的处罚;如果数额巨大或者存在其他严重情节的话,则将面临三年以上十年以下的有期徒刑,同样也会受到罚金的处罚;而对于数额特别巨大或者存在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则将面临十年以上的有期徒刑,并且同样会受到罚金的处罚。”诽谤罪则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假的事实,这些事实足以贬低他人的人格尊严,破坏他人的名誉声誉的行为。依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如果有人通过暴力或者其他方式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进行诽谤,情节严重者,将处以三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该条规定中,只有
    2024-08-03
    326人看过
  •  如何界定诽谤案件立案标准?
    诽谤罪是一种针对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的罪名,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该罪行的客体是他人的名誉权,行为人需要以暴力或其他方式公然侮辱他人或捏造事实诽谤他人,且情节严重。诽谤罪需要满足这些条件才能被立案。诽谤罪立案标准:1.诽谤罪针对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2.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3.诽谤罪的客体是他人的名誉权;4.诽谤罪要求行为人以暴力或其他方式公然侮辱他人或捏造事实诽谤他人,且情节严重。 诽 谤 罪 的 主 观 方 面 有 哪 些 要 求 ?诽谤罪是指在未经证实的场合下散布虚构的事实、言论或图像,或者针对他人的人格尊严或名誉进行攻击,情节严重的行为。诽谤罪的主观方面有以下要求:1. 故意:诽谤罪要求行为人具有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损害他人的名誉或人格尊严,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2. 过失:诽谤罪也要求行为人具有过失,即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对他人造成损害,因为疏忽大意而没
    2023-09-07
    298人看过
  • 诽谤犯罪到底应该要怎样界定
    对于认定诽谤罪,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进行分析:一、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与侮辱罪相同,是他人的人格尊严、名誉权。犯罪侵犯的对象是自然人。二、客观要件本罪在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捏造并散布某种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具体包括以下几点:(1)须有捏造某种事实的行为,即诽谤他人的内容完全是虚构的。如果散布的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即使有损于他人的人格、名誉,也不构成本罪。(2)须有散布捏造事实的行为。所谓散布,就是在社会公开的扩散。散布的方式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言语散布;另一种是文字,即用大字报、小字报、图画、报刊、图书、书信等方法散布。所谓&“足以贬损”,是指捏造并散布的虚假事实,完全可能贬损他人的人格、名誉,或者事实上已经给被害人的人格、名誉造成了实际损害。如果散布虚假的事实,但并不可能损害他人的人格、名誉,或无损于他人的人格、名誉,则不构成诽
    2023-02-25
    245人看过
换一批
#犯罪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刑事犯罪是指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劳动群众集体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 更多>

    #刑事犯罪
    相关咨询
    • 诽谤罪怎么判定的,诽谤罪的一般标准是什么,诽谤罪的
      山西在线咨询 2022-04-09
      诽谤罪是指捏造并散布某种事实,足以败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1.本罪客观上表现为捏造并散布某种事实,足以败坏他人名誉的行为。首先,必须有捏造事实的行为。所谓捏造,是指无中生有、凭空制造虚假事实。所捏造的事实,是有损对他人的社会评价的、具有某种程度的具体内容的事实。由于捏造事实,容易使人误信,因而对他人名誉的损害程度比侮辱更为严重。如果行为人散布的是有损他人名誉的真实事实,则不构成诽谤罪。其次,
    • 怎么界定诽谤罪的情节?
      陕西在线咨询 2021-10-22
      诽谤罪的构成中除了具备上述要件外,还要达到情节严重,但是对于什么情况属于情节严重,法律和司法的解释还没有列出规定。对于情节严重,一般理解为手段不好,结果严重,影响不好的情况。
    • 什么是诽谤罪,诽谤罪的构成要件有哪些,诽谤罪的立案标准是怎样的
      贵州在线咨询 2022-01-07
      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与侮辱罪相同,是他人的人格尊严、名誉权。犯罪侵犯的对象是自然人。 客观要件:本罪在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捏造并散布某种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1)须有捏造某种事实的行为,即诽谤他人的内容完全是虚构的。(2)须有散布捏造事实的行为。(3)诽谤行为必须是针
    • 诽谤罪与诽谤行为的界限是什么
      山西在线咨询 2023-08-16
      诽谤罪需要追究刑事责任,而诽谤行为不需要,这是这两种之间的主要界限,只是散布谣言,有损于他人的名誉和人格,没有严重违法行为的,不构成诽谤罪,属于治安案件,对行为人罚款,拘留就可以。
    • 诽谤的法律规定是哪些?怎么界定的诽谤?
      西藏在线咨询 2022-07-29
      诽谤罪的法律规定 [刑法条文] 第二百四十六条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第九十八条本法所称告诉才处理,是指被害人告诉才处理。如果被害人因受强制、威吓无法告诉的,人民检察院和被害人的近亲属也可以告诉。 [相关法律和决定]: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四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