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
我国增设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已有16个
据新*社电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原有城市规模划分标准进行了调整,明确了新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
《通知明确,新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以城区常住人口为统计口径,将城市划分为五类七档: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的城市为小城市,其中20万以上50万以下的城市为Ⅰ型小城市,20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小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上100万以下的城市为中等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大城市,其中3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Ⅰ型大城市,100万以上300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城市为特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以上包括本数,以下不包括本数)
与原有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相比,新标准有四点重要调整:一是城市类型由四类变为五类,增设了超大城市。二是将小城市和大城市分别划分为两档,细分小城市主要为满足城市规划建设的需要,细分大城市主要是实施人口分类管理的需要。三是人口规模的上下限普遍提高。小城市人口上限由20万提高到50万,中等城市的上下限分别由20万、50万提高到50万、100万,大城市的上下限分别由50万、100万提高到100万、500万,特大城市下限由100万提高到500万。四是将统计口径界定为城区常住人口。城区是指在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区、市政府驻地的实际建设连接到的居民委员会所辖区域和其他区域。常住人口包括:居住在本乡镇街道,且户口在本乡镇街道或户口待定的人;居住在本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半年以上的人;户口在本乡镇街道,且外出不满半年或在境外工作学习的人。
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严格控制城区人口5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人口规模。根据新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调整方案,城区人口500万以上的城市为特大城市,目前全国有16个特大城市,这些城市下一步要严格控制人口规模。
-
新城市规模划分标准如何规定中国超大城市
159人看过
-
城市规模划分新标准:广州将晋级为“超大城市”
451人看过
-
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
50人看过
-
城市规划遮阴标准最新
470人看过
-
城市防洪规划标准
495人看过
-
2022年企业规模划分标准
172人看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由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组成。国务院实行总理负责制。 国务院秘书长在总理的领导下,负责处理国务院的日常工作。国务... 更多>
-
-
2024企业规模划分标准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4-08-26企业规模划分标准,中小企业划分为中型、小型、微型三种类型,具体标准根据企业从业人员、营业收入、资产总额等指标,结合行业特点制定。各行业划型标准为: (一)农、林、牧、渔业。营业收入20200万元以下的为中小微型企业。其中,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为中型企业,营业收入50万元及以上的为小型企业,营业收入50万元以下的为微型企业。 (二)工业。从业人员100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40000万元以下的为中
-
农村户口与城市户口的划分标准四川在线咨询 2022-10-19工伤赔偿不分城市农村2011年1月1日新修订的《工伤保险条例》正式实施,因工死亡赔偿的一次性工亡补助金由48-60个月社会职工平均工资变更为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由此,“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直接决定工亡待遇数额。2011年1月2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10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109元,据此数据计算,2011年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382180元,这样即便没
-
关于公司规模划分标准香港在线咨询 2021-10-28农、林、牧、渔。中小企业营业收入不足2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小型企业营业收入50万元以上,微型企业营业收入50万元以下。(二)工业。中小企业从业人员不足1000人或营业收入不足40000万元。其中,员工300人以上,营业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是中型企业;员工20人以上,营业收入300万元以上的是小企业;员工2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300万元以下的是微型企业。(3)建筑业。营业收
-
西城区赠与合同标准模板河北在线咨询 2022-09-05赠与人(甲方):编号:。身份证编号:受赠人(乙方):身份证编号:甲方是乙方的,为赠与房屋,甲、乙双方经协商一致,签订如下房屋赠与合同:一、甲方(系关系)自愿将共有的坐落在产籍号:号,建筑面积:平方米私有房屋无偿赠与给乙方。甲方保证赠与给乙方的是上述房屋的全部所有权,并免遭任何第三人追索。二、上述赠与房屋交接时间年月日,赠与房屋交接前的债权债务由甲方负责,赠与房屋交接后的债权债务由乙方负责。三、乙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