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因为打架被民警制止并带回派出所并为案件的处理进行录口供,但是也会有人为了逃避自己的责任坚决不开口承认自己的违法打架行为,派出所就会因此就不能得到完整的案件口供而不能迅速的处理,那么,打架派出所几天录口供完成?
打架派出所几天录口供完成?
根据相关的法律规定,刑事案件的讯问时间不得超过12小时,治安行政案件的询问时间不能超过8小时,适用拘留处罚的,不得超过24小时。超过就是违法行为,当事人可以向其上级公安机关纪检部门或者检察院投诉。
口供怎么鉴别:
1、严格遵守“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的原则。由于刑事诉讼是围绕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刑事责任而展开的,作为刑事诉讼中被追诉的对象,案件的处理结果与其有着直接的利害关系,因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口供的虚伪性极大。只有查证属实的,有其它证据相佐证,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
2、从口供的来源上,审查其讯问的程序是否合法。审查口供在什么情况下提供的,是哪一次审讯时讲的,供认的动机、目的,有无攻守同盟、有无串供的情况,有无刑讯逼供、诱供、骗供、指名问供的情况,有无翻供等。
3、要进行情理推断,审查其供述与辩解是否合情合理。在当时当地的情况下是否会出现被告人供述或辩解的情况,对于口供的时间、地点、手段、过程、动机、目的、后果等,要结合被告人的身份及其与被害人的关系,分析这些情节有没有可能发生和存在,是否符合情理,口供前后是否矛盾,等等。
4、审查、判断几个共同被告人的口供时,要考虑到他们既有共同的利害关系,又要考虑到他们每个人在共同行为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而有矛盾。如果他们供述一致时,要严防他们串供或有攻守同盟,如果供述有矛盾,应注意他们是否有互相推卸责任、嫁祸于人的情况。当然也有个别人大包大揽,一人承担,包庇他人的情况,也应引起注意。
5、审查被告人的品质。被告人的品质及其一贯表现如何,是他对案件事实能否作如实陈述的主观因素之一。
6、审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口供与其他证据有无矛盾。审查、判断证据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是结合全案证据进行综合审查、判断,看证据之间有无矛盾。
-
打架录完口供后几天处理?
142人看过
-
打架派出所录口供流程是怎样的
420人看过
-
录完口供几天会打电话
362人看过
-
打架派出所能否不录口供直接抓人
486人看过
-
因为打架到派出所录口供需要多久呢
444人看过
-
打架录完口供多久调解
233人看过
-
派出所口供录几天一封海南在线咨询 2023-04-08先要看起因是什么,才能确定主要责任是谁来负。公安机关在案件未侦查完毕前有权对现行犯或重大嫌疑分子实行拘留,但是你们不符合拘留的条件,要么是派出所的不懂法,或者是私自扩大自己的权力,要么是他们在吓唬你们。你想要知道自己该负什么责任,你得告诉我这个案子的起因和经过才能分析出来啊!你放心,拘留派出所必须出示拘留证,而拘留证是由县级以上公安机关签发,没有拘留证你可以拒绝他们的强制行为。
-
录完口供几天了可以打架啊四川在线咨询 2023-05-051、打架笔录后多久处理一般需要根据案件来进行处理; 2、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九十九条:公安机关办理治安案件的期限,自受理之日起不得超过三十日;案情重大、复杂的,经上一级公安机关批准,可以延长三十日。为了查明案情进行鉴定的期间,不计入办理治安案件的期限。 3、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对一切案件的判处都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
-
打架录完口供后几天能出人家名单吗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2-04-02如果伤情鉴定为轻微伤,你可以直接向法院起诉要求人身损害赔偿;同时可以要求给予行政处罚。《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殴打他人的,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 (一)结伙殴打、伤害他人的; (二)殴打、伤害残疾人、孕妇、
-
打架录了口供几天能出来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2-05-221、打架笔录后多久处理一般需要根据案件来进行处理; 2、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九十九条:公安机关办理治安案件的期限,自受理之日起不得超过三十日;案情重大、复杂的,经上一级公安机关批准,可以延长三十日。为了查明案情进行鉴定的期间,不计入办理治安案件的期限。
-
学生打架局留7天派出所录口供有案底吗广东在线咨询 2022-09-11【第十条】学生或者未成年学生监护人由于过错,有下列情形之一,造成学生伤害事故,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一)学生违反的规定,违反社会公共行为准则、学校的规章制度或者纪律,实施按其年龄和认知能力应当知道具有危险或者可能危及他人的行为的;(二)学生行为具有危险性,学校、教师已经告诫、纠正,但学生不听劝阻、拒不改正的;(三)学生或者其知道学生有特异体质,或者患有特定疾病,但未告知学校的;(四)未成年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