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隐匿电报罪立案规定是什么?
行为人有私拆或者隐匿、毁弃邮件、电报、次数较多或数量较大的、私拆或者隐匿、毁弃邮件,并从中窃取财物的、私拆或者隐匿、毁弃邮件、电报,给国家、集体利益以及公民合法权益造成严重后果的等情形之一的,应当立案。
一是行为者必须实施擅自拆卸、隐瞒、丢弃邮件、电报的行为。
如果行为者没有实施上述行为,而是由于邮件本身的包装不严格等原因,信件和其他物品丢失的,不应视为成本罪的行为。
二是行为者实施拆卸、隐瞒、丢弃邮件、电报是违法的。
三是行为者主观上有故意的心情。
如果行为人没有犯罪的故意,由于疏忽大意错误拆除,邮袋、信件、包裹、电报的丢失,不构成本罪。
四是构成成本罪也必须情节严重。
例如,多次实施上述行为,丢失邮件、电报、延迟交货等。
符合上述标准的擅自拆卸、隐瞒或废弃邮件、电报的行为,必须立案起诉。
二、隐匿电报罪既遂刑法的量刑标准是什么?
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拘役最长为六个月。
为窃取财物的而隐匿电报的,定盗窃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邮政工作人员私自开拆或者隐匿、毁弃邮件、电报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犯该罪而窃取财物的,依照盗窃罪的规定定罪从重处罚。
构成隐匿电报罪既遂一般会判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隐匿电报罪的主体是邮政工作人员,这里的邮政工作人员是指国家邮政事业管理部门的营业员、发行员、分拣员、投递员、接发员、押运员以及受邮政部门委托的代办员、分邮员。
隐匿电报罪的立案规定是邮政工作人员隐匿电报的行为就应当立案,隐匿电报罪属于行为犯,没有结果和情节的要求,只要行为人隐匿电报,就应当进行立案追诉,追究相应的刑事责任。
-
期货犯罪立案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相关规定
217人看过
-
隐匿电报罪立案条件是什么?
120人看过
-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引诱他人吸毒罪的立案程序
424人看过
-
辩护人毁灭证据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的立案规定?
264人看过
-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涉及非法出借枪支罪立案的规定?
145人看过
-
刑法中有哪些规定关于隐匿电报罪的量刑?
333人看过
管制是指对犯罪分子不实行关押,依法实行社区矫正,限制其一定自由的刑罚方法。 管制具有以下特征: 1、对犯罪分子不予关押,不剥夺其人身自由。 2、被判处管制刑的罪犯须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其自由受到一定限制。 3、被判管制的罪犯可以自谋生计,在劳... 更多>
-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怎么规定隐匿财务会计报告的西藏在线咨询 2021-10-12隐匿或者故意销毁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一)隐匿,故意销毁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涉及金额在五十万元以上的;(二)依法应当向司法机关,行政机关,有关主管部门等提供而隐匿,故意销毁或者拒不交出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的;(三)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500条规定的隐匿会计账簿罪湖北在线咨询 2021-10-10隐瞒或故意销毁应依法保存的会计证明书、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书,涉嫌以下情况之一的,应立案追诉:(1)隐瞒、故意销毁的会计证明书、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书涉及金额在50万元以上的;(2)应依法向司法机关、行政机关、有关主管部门等提供隐瞒,故意销毁或拒绝提交会计证明书、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的;(3)其他情况严重的情况。
-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残害罪立案标准西藏在线咨询 2021-10-10如果战时涉嫌下列情况之一,应立案:(一)故意致无辜居民死亡,重伤或轻伤三人以上;(二)强奸无辜居民;(三)故意毁坏无辜居民财物价值五千元以上,或不满规定金额,但手段恶劣,后果严重。战时抢劫居民财物罪是指战时在军事行动地区抢劫,抢劫无辜居民财物的行为。战时涉嫌下列情况之一的,应立案:(一)抢走无辜居民财物的;(二)抢走无辜居民财物价值两千元以上,或不满足规定金额,但手段不好,后果严重。
-
中华人民共和国XX刑法对隐匿财务会计报告罪既遂如何处罚?四川在线咨询 2022-10-08隐匿或者故意销毁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或者,并处或者单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
刑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拐卖妇女罪”的立案标准是什么?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1-10-10涉嫌以下情况之一的,应立案:1、不进行救济,被绑架的妇女、儿童及其亲属残疾、死亡、精神异常的2、不进行救济,被绑架的妇女、儿童被转移、隐藏、转移、不能立即救济的3、3次以上或3人以上被绑架的妇女、儿童不得救济的4、被绑架的妇女、被绑架的妇女、儿童不得救济、不良社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