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接正犯与教唆犯存在哪些区分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4-25 14:20:08 227 人看过

教唆犯,是指以劝说、利诱、授意、怂恿、收买、威胁等方法,将自己的犯罪意图灌输给本来没有犯罪意图的人,致使其按教唆人的犯罪意图实施犯罪,教唆人,即构成教唆犯。教唆罪的特征是教唆人并不亲自实施犯罪,而是教唆其他人去实施自己的犯罪意图。教唆犯和被教唆犯罪的人形成共犯关系,因此,教唆犯所教唆的对象应当是具有民事行为和民事责任能力的人,教唆不满十四周岁或者有精神病的人,不构成共犯关系,只对教唆人单独定罪量刑。

间接正犯又可以称为间接实行犯,是指把他人作为工具利用的情况。利用者与被利用者不成立共同犯罪。它包括以下情况:

1、利用无责任能力人犯罪。例如,甲教唆15岁的乙盗窃,因为乙未到刑事责任年龄,与甲不构成共犯,甲属于实行犯,即正犯。

2、利用他人过失或不知情的行为犯罪。如,甲医生欲杀害病人丙,将毒针交给不知情的护士乙。乙给丙注射后,致丙死亡。甲医生为间接实行犯,乙视为不知情的工具。

教唆犯是指教唆他人犯罪的人,即故意引起他人实行犯罪的决意的人。教唆犯成立的主要特征有以下两个方面:

(1)在客观上,行为人必须实施了教唆他人犯罪的行为。

(2)在主观上,行为人必须具有教唆他人犯罪的故意。

关于教唆犯的刑事责任,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被教唆人犯了被教唆的罪的,对于教唆犯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起了主要作用的,按照对主犯的处罚原则处罚;只起次要或辅助作用的,按照对从犯的处罚原则处罚。

(2)如果被教唆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由于教唆人主观上具有教唆的故意,且客观上实施了教唆的行为,所以仍构成独立的教唆犯。但是,考虑到教唆行为没有造成实际危害结果,对于这种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3)教唆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

可以用一个小案例来帮你理解间接正犯与教唆犯的区别:甲教唆乙(乙为精神正常的成年人)去杀人,甲和乙是共犯,甲是教唆犯。甲教唆丙(丙为未满14岁)去杀人,甲是间接正犯。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2月04日 02:27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教唆犯相关文章
  • 间接正犯与教唆犯的认识错误
    教唆犯与间接正犯的相同点在于:二者都指使他人去实行犯罪。区分点在于:教唆犯对实行者没有支配作用,间接正犯对实行者有支配作用。可以看出,间接正犯具备了教唆犯的所有要件,并且比教唆犯还多了一个要件:对实行者具有支配作用。间接正犯是比教唆犯程度更严重的犯罪形式。从包容评价的思维看,间接正犯的行为能够包容评价教唆犯的行为,间接正犯的故意能够包容评价为教唆犯的故意。例如,甲唆使10岁小孩去实施盗窃。首先,甲具有教唆他人的故意和行为,即具有教唆犯的故意和行为。进一步看,由于小孩没有责任能力,甲对小孩具有支配作用,所以在教唆犯的基础上又符合了间接正犯的要件。教唆犯与间接正犯之间的认识错误,有以下情形:(1)以间接正犯的意思,利用他人犯罪,但产生了教唆的结果。例如,甲误认为乙是没有责任能力的精神病患者,便引诱乙杀人,但乙具有责任能力,按照甲的旨意杀了人。首先,从客观上看,乙有责任能力,甲对乙没有支配作用,
    2023-03-22
    312人看过
  • 两种犯罪角色的区分:教唆犯和间接正犯
    教唆犯和间接正犯的区别主要在于犯罪人与正犯行为人之间是否存在共同的犯意。即教唆犯和正犯之间是知情的,教唆犯是属于共同犯罪的种类,但是间接正犯中的犯罪人是间接正犯人的工具,二者之间并不存在共同的犯罪犯意。所以在刑罚规定中,间接正犯不一定是属于共同犯罪,但是教唆犯一定是属于共同犯罪中的。间接正犯与教唆犯的关系1、间接正犯,是教唆行为的一种特殊情况,就是教唆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或者没有刑事责任的人犯罪,这时候不是教唆犯而变成间接正犯。因为只有他以个人承担刑事责任。2、教唆犯如果在共同犯罪中起到主要作用,那么就是主犯;如果教唆犯在共同犯罪中起到其次作用,那么就是从犯;如果教唆犯是被胁迫教唆他人犯罪的,那么就是胁从犯(有教唆行为人的不可能是胁从犯,因此原则上,教唆犯不可能是胁从犯)。3、关于教唆犯的刑事责任,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况:(1)被教唆人犯了被教唆的罪的,对于教唆犯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
    2023-07-01
    279人看过
  • 间接正犯和教唆犯如何区分法律责任
    两者之间的显著区别在于,间接正犯并非必然属于共同犯罪范畴,然而教唆犯却是共同犯罪中的特定类型之一。1.间接正犯,通常是指行为人以自身的犯罪意图作为驱动力,运用无责任能力者或缺乏犯罪意识之人来执行犯罪行为,从而实现其个人的犯罪目的。这是教唆行为的一种特殊形式,即教唆尚未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或不具备刑事责任的人进行犯罪活动,此时,教唆者的身份便由教唆犯转变为间接正犯。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仅有该行为人需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若在共同犯罪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则应视为主犯;反之,若教唆犯在共同犯罪中所起作用次于其他共犯,则可归类为从犯。2.教唆犯,是指通过劝告、引诱、指示、煽动、贿赂、恐吓等手段,将自身的犯罪意图灌输至原本并无犯罪意图的人身上,使其按照教唆者的犯罪意图行事,进而导致他人实施犯罪行为。教唆罪的本质特征在于,教唆者本人并未直接实施犯罪,而是通过教唆他人来实现其犯罪意图。若教唆犯系受胁迫而教唆他
    2024-05-10
    164人看过
  • 教唆犯与间接正犯之间的认识错误
    教唆犯与间接正犯的相同点在于:二者都指使他人去实行犯罪。区分点在于:教唆犯对实行者没有支配作用,间接正犯对实行者有支配作用。可以看出,间接正犯具备了教唆犯的所有要件,并且比教唆犯还多了一个要件:对实行者具有支配作用。间接正犯是比教唆犯程度更严重的犯罪形式。从包容评价的思维看,间接正犯的行为能够包容评价教唆犯的行为,间接正犯的故意能够包容评价为教唆犯的故意。例如,甲唆使10岁小孩去实施盗窃。首先,甲具有教唆他人的故意和行为,即具有教唆犯的故意和行为。进一步看,由于小孩没有责任能力,甲对小孩具有支配作用,所以在教唆犯的基础上又符合了间接正犯的要件。教唆犯与间接正犯之间的认识错误,有以下情形:(1)以间接正犯的意思,利用他人犯罪,但产生了教唆的结果。例如,甲误认为乙是没有责任能力的精神病患者,便引诱乙杀人,但乙具有责任能力,按照甲的旨意杀了人。首先,从客观上看,乙有责任能力,甲对乙没有支配作用,
    2023-08-12
    104人看过
  • 探讨间接正犯与教唆犯的区别及如何鉴别
    间接正犯又可以称为间接实行犯,是指把他人作为工具利用的情况。利用者与被利用者不成立共同犯罪。教唆犯是指故意唆使他人实施犯罪意图的犯罪分子。即自己并不亲自参加某种犯罪,而是以自己的言行去引起他人产生犯罪意图,通过他人去实施犯罪。间接正犯的种类1、利用无责任能力人犯罪。例如,甲教唆15岁的乙盗窃,因为乙未到刑事责任年龄,甲属于实行犯,即正犯(间接正犯)。2、利用他人过失或不知情的行为犯罪。如,甲医生欲杀害病人丙,将毒针交给不知情的护士乙。乙给丙注射后,致丙死亡。甲医生为间接实行犯,乙视为不知情的工具。行为并不需要仅仅以行为人自身直接的身体性行为为基础,与能够将器具和动物作为工具加以使用一样,也能够将他人作为工具实施犯罪。这种将他人作为工具加以利用,实现犯罪的情形,称为间接正犯。间接正犯在利用他人行为这一点上类似共犯,但由于缺乏共同的犯罪故意,不成立共犯,而由利用者对被利用者的行为独立负责。如某
    2023-07-17
    75人看过
  • 间接正犯与教唆犯可以同时成立吗
    间接正犯,又称“间接实行犯”,“直接正犯”的对称。是指行为人以自己的犯罪意图,利用无责任能力的人或无犯罪意思的人实施犯罪行为,以达到自己的犯罪目的的人。例如:利用精神病人或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儿童实施犯罪;利用不知情的人实施犯罪行为等。故意唆使并引起他人实施符合构成要件的违法行为的,是教唆犯。一、间接正犯与教唆犯的区别是什么1、间接正犯,是教唆行为的一种特殊情况,就是教唆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或者没有刑事责任的人犯罪,这时候不是教唆犯而变成间接正犯。因为只有他以个人承担刑事责任。2、教唆犯如果在共同犯罪中起到主要作用,那么就是主犯;如果教唆犯在共同犯罪中起到其次作用,那么就是从犯;如果教唆犯是被胁迫教唆他人犯罪的,那么就是胁从犯(有教唆行为人的不可能是胁从犯,因此原则上,教唆犯不可能是胁从犯)。3、关于教唆犯的刑事责任,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况:(1)被教唆人犯了被教唆的罪的,对于教唆犯应当按照他在
    2023-02-22
    79人看过
  • 探究教唆犯和间接正犯的不同
    1、间接正犯是利用无责任能力人犯罪,是利用他人过失或不知情的行为犯罪。教唆犯是指教唆他人犯罪的人,故意引起他人犯意的人。2、间接正犯是实行犯,属于正犯。教唆犯起了主要作用的,按照主犯的惩罚原则惩罚;起辅助作用的,是从犯。3、教唆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间接正犯存在于共同犯罪吗间接正犯不属于共同犯罪,共同犯罪必须是两个人以上实施的犯罪行为,间接正犯是指利用无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行为能力人犯罪的行为。实务上对于间接正犯的形态,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1)利用无意识的工具。即对于被利用人欠缺犯罪构成要件所需的责任能力而加以利用的情形;(2)利用善意的工具。即对于被利用人欠缺构成要件的违法意识(认识因素)而加以利用的情形;(3)利用无目的而有故意的工具。即对于被利用人欠缺目的犯的必须的特别责任要件而利用;(4)利用合法行为的工具。即对于他人不违法或有阻却违法性的行为而加以利用的情形;(5
    2023-06-30
    123人看过
  • 教唆单独构成间接正犯吗?
    教唆行为不能够单独构成间接正犯,教唆行为如果认定为教唆犯的情形,对于被教唆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属于共同犯罪行为,但是作为间接正犯并不一定属于共同犯罪,两者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教唆犯是指教唆他人犯罪的人,即故意引起他人实行犯罪的决意的人,也就是说,教唆犯与教唆对象是共同实施的犯罪。被教唆人经教唆后的确有犯罪行为的,对于教唆犯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起了主要作用的按主犯的处罚原则处罚,起次要或辅助作用的按从犯的处罚原则处罚。如果被教唆人最终没有犯罪行为,但由于教唆人主观上具有教唆的故意,且客观上实施了教唆的行为,所以仍构成单独的教唆犯。间接正犯不一定是属于共同犯罪,而教唆犯是属于共同犯罪的种类。间接正犯,是指行为人以自己的犯罪意图,利用无责任能力的人或无犯罪意思的人实施犯罪行为,以达到自已的犯罪目的的人。教唆行为的一种特殊情况,就是教唆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或者没有刑事责任的人犯罪,这时候
    2024-02-02
    136人看过
  • 有间接教唆犯么
    一、有间接教唆犯么间接正犯又可以称为间接实行犯,是指把他人作为工具利用的情况。利用者与被利用者不成立共同犯罪。它包括以下情况:(一)利用无责任能力人犯罪。例如,甲教唆15岁的乙盗窃,因为乙未到刑事责任年龄,与甲不构成共犯,甲属于实行犯,即正犯。(二)利用他人过失或不知情的行为犯罪。如,甲医生欲杀害病人丙,将毒针交给不知情的护士乙。乙给丙注射后,致丙死亡。甲医生为间接实行犯,乙视为不知情的工具。二、什么是教唆犯教唆犯是指教唆他人犯罪的人,即故意引起他人实行犯罪的决意的人。教唆犯成立的主要特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在客观上,行为人必须实施了教唆他人犯罪的行为。(二)在主观上,行为人必须具有教唆他人犯罪的故意。三、教唆犯的刑事责任关于教唆犯的刑事责任,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况(一)被教唆人犯了被教唆的罪的,对于教唆犯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起了主要作用的,按照对主犯的处罚原则处罚;只起次要
    2023-06-11
    68人看过
  • 怂恿他人杀人致死怎么判,间接正犯与教唆犯的区别
    一、怂恿他人杀人致死怎么判怂恿他人杀人致被害人死亡的,怂恿者构成教唆犯,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九条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二、间接正犯与教唆犯的区别1、间接正犯,是教唆行为的一种特殊情况,就是教唆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或者没有刑事责任的人犯罪,这时候不是教唆犯而变成间接正犯。因为只有他以个人承担刑事责任。2、教唆犯如果在共同犯罪中起到主要作用,那么就是主犯;如果教唆犯在共同犯罪中起到其次作用,那么就是从犯;如果教唆犯是被胁迫教唆他人犯罪的,那么就是胁从犯(有教唆行为人的不可能是胁从犯,因此原则上,教唆犯不可能是胁从犯)。3、关于教唆犯的刑事责任,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况:(1)被教唆人犯了被教唆的罪的,对于教唆犯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起了主要作用的,按照对主犯的处罚原则处罚;
    2024-01-25
    278人看过
  • 理解间接正犯和教唆犯的差别(2022年)
    间接正犯与教唆犯的区别:间接正犯,是教唆行为的一种特殊情况,就是教唆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或者没有刑事责任的人犯罪,这时候不是教唆犯而变成间接正犯。因为只有他以个人承担刑事责任。教唆犯如果在共同犯罪中起到主要作用,那么就是主犯;如果教唆犯在共同犯罪中起到其次作用,那么就是从犯;如果教唆犯是被胁迫教唆他人犯罪的,那么就是胁从犯(有教唆行为人的不可能是胁从犯,因此原则上,教唆犯不可能是胁从犯)。《刑法》第二十九条;【教唆犯】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过失犯罪是否存在间接正犯过失犯罪是存在相关的间接正犯,行为人本来应该也能够正确地认识一定的行为与危害社会的结
    2023-07-02
    491人看过
  • 教唆他人犯罪是否属间接犯罪
    不属于。因为教唆罪,是指以劝说、利诱、授意、怂恿、收买、威胁等方法,将自己的犯罪意图灌输给本来没有犯罪意图的人,致使其按教唆人的犯罪意图实施犯罪,教唆人,即构成教唆犯罪。教唆罪的特征是教唆人并不亲自实施犯罪,而是教唆其他人去实施自己的犯罪意图。教唆犯和被教唆犯罪的人形成共犯关系,因此,教唆犯所教唆的对象应当是具有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责任能力的人,教唆不满十四周岁或者有精神病的人,不构成共犯关系,只对教唆人单独定罪量刑。一、教唆罪的成立,应具备下列四要件1.须有教唆之故意即被教唆者因教唆而生特定犯罪之意或至于实行,为教唆者所能预见,倘不能预见者,则非故意,对于其犯罪行为,自不成立教唆罪。是以基于自己过失之行为,致惹起他人犯罪之原因者,不得谓为教唆罪。2.须有教唆之行为教唆罪在客观上必须有教唆他人犯罪之行为,其方法如何,法律并无加以限制。在解释上,认为须能达到教唆之目的为已足。举凡以言语、文字或
    2023-06-19
    238人看过
  • 过失犯罪是不是不存在间接正犯?
    过失犯罪中存在间接正犯,间接正犯是指行为人以自己的犯罪意图,利用无责任能力的人或无犯罪意思的人实施犯罪行为,以达到自己的犯罪目的的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里有没有间接正犯过失犯罪里是没有间接正犯的。间接正犯在主观上存在着犯罪的目的,而根据《刑法》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因此不存在主观上希望犯罪事实实现的目的。所以过失犯罪里没有间接正犯。《刑法》第十三条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
    2023-07-28
    215人看过
  • 独立教唆犯的教唆行为与相关犯罪有哪些关系
    1、独立教唆犯的教唆行为与传授犯罪方法罪所谓传授犯罪方法罪,是指行为人向他人传授犯罪方法的行为。二者极易混淆,在解决独立教唆犯与传授犯罪方法罪的关系上,我们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就是二者之间的竞合问题。实践中具体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在以传授犯罪方法的方式教唆他人犯罪,二是既教唆他人犯罪又传授犯罪方法。对于前者,以传授犯罪方法的方式教唆他人犯罪的行为属于一行为同时触犯了两个罪名的想象竞合犯,对此应按照想象竞合犯的处理原则,以重罪名论处,即以传授犯罪方法罪论处。例如,甲、乙二人是邻居,因小事发生口角,甲一直怀恨在心,盘算着如何报复,后来甲盯上了乙刚满月的儿子,准备找人把他偷来卖掉。于是,一日,甲将自己游手好闲的同乡丙叫到自己的家中,对丙说:“你去把我家隔壁,趁甲的儿子熟睡的时候把甲的儿子偷偷抱来交给我,只要小孩不哭就没事,剩下的你就不用管了,我不会把你说出来的,而且事成后我不会亏待你的。”丙当场表示
    2023-05-04
    148人看过
换一批
#刑罚量刑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教唆犯
    词条

    教唆犯是指以劝说、利诱、授意、怂恿、收买、威胁等方法,将自己的犯罪意图灌输给本来没有犯罪意图的人,致使其按教唆人的犯罪意图实施犯罪的。 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 更多>

    #教唆犯
    相关咨询
    • 间接正犯与教唆犯的区别有哪些,教唆犯的刑事责任
      四川在线咨询 2022-10-20
      一、间接正犯与教唆犯的区别间接正犯又可以称为间接实行犯,是指把他人作为工具利用的情况。利用者与被利用者不成立共同犯罪。它包括以下情况: 1、利用无责任能力人犯罪。例如,甲教唆15岁的乙盗窃,因为乙未到刑事责任年龄,与甲不构成共犯,甲属于实行犯,即正犯。 2、利用他人过失或不知情的行为犯罪。如,甲医生欲杀害病人丙,将毒针交给不知情的护士乙。乙给丙注射后,致丙死亡。甲医生为间接实行犯,乙视为不知情的工
    • 教唆犯和间接犯在刑事上的区别
      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2-10-21
      一、间接正犯与教唆犯的区别间接正犯又可以称为间接实行犯,是指把他人作为工具利用的情况。利用者与被利用者不成立共同犯罪。它包括以下情况: 1、利用无责任能力人犯罪。例如,甲教唆15岁的乙盗窃,因为乙未到刑事责任年龄,与甲不构成共犯,甲属于实行犯,即正犯。 2、利用他人过失或不知情的行为犯罪。如,甲医生欲杀害病人丙,将毒针交给不知情的护士乙。乙给丙注射后,致丙死亡。甲医生为间接实行犯,乙视为不知情的工
    • 帮助犯与教唆犯在区别
      山西在线咨询 2021-11-18
      教唆犯和帮助犯的区别有:(一)教唆犯是以罪犯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来确立的,所谓教唆犯就是教唆他人犯罪的人。帮助犯是正犯和实施犯的对称,是指共同犯罪中没有直接参与犯罪的实施行为,而是向实施犯提供帮助,方便实施犯罪或者促使其完成犯罪的人。(2)教唆和帮助的行为有时可能成为共犯,间接正犯,如教唆未满10岁的儿童盗窃。教唆犯可以是主犯,也可以是从犯,具体要看案件情况。在刑法分则中,一些帮助教唆的行为本身就构
    • 间接正犯与教唆犯的区别,两者在法律惩罚上会有什么不同?
      浙江在线咨询 2022-10-06
      也来回答一下1、间接正犯,是教唆行为的一种特殊情况,就是教唆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或者没有刑事责任的人犯罪,这时候不是教唆犯而变成间接正犯。因为只有他以个人承担刑事责任。2、教唆犯如果在共同犯罪中起到主要作用,那么就是主犯;如果教唆犯在共同犯罪中起到其次作用,那么就是从犯;如果教唆犯是被胁迫教唆他人犯罪的,那么就是胁从犯3、关于教唆犯的刑事责任,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况:(1)被教唆人犯了被教唆的罪的,对于
    • 间接正犯与教唆犯的区别是什么,具体的规定是什么
      广西在线咨询 2023-02-01
      间接正犯是指行为人以自己的犯罪意图,利用无责任能力的人或无犯罪意思的人实施犯罪行为,以达到自己的犯罪目的的人。而教唆犯是指教唆他人犯罪的罪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