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立案侦查期间能否取保候审
依据我国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的明文规定,取保候审的申请和批准程序可在案件启动侦查阶段开始实施。此项法律条款并未对侦查期间是否能实施取保候审加以严格限制,所以,只要相关人员符合以上条款所述的任何一种情况,便有资格获得取保候审的批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二、立案侦查期没抓到嫌疑人是否影响追诉时效
立案之后倘若仍无法将罪犯缉拿归案,须得静候公安机关进一步的调查和侦破工作取得进展。若有适格者满足逮捕之条件,便可依照法律规定发出通缉令以对其展开追捕行动。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已由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或国家安全机关依法立案侦查或者由人民法院审查受理的罪行,嫌犯如逃避侦查或审判,则不在追诉时效的限制范围之内。因此,在立案后未能成功捉拿罪犯的情况下,我们应当保持耐心,相信公安机关会持续开展侦查工作,直至将罪犯绳之于法。
《刑法》第八十八条
在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立案侦查或者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以后,逃避侦查或者审判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被害人在追诉期限内提出控告,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予立案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之规定,取保候审的申请与审批程序可在案件侦查阶段便予以启动。此项法规并未对侦查期间取保候审的执行设定过于严苛的限制,因此,只要相关涉案人员满足该法规所规定的任意一项条件,便具备了申请获取取保候审批准的资格。这一规定无疑保障了法律程序的灵活性以及公正性。
-
公安立案后取保候审的侦查期限
311人看过
-
能否通过补充侦查取保候审?
443人看过
-
批捕后立案侦查取保候审由谁负责
206人看过
-
审查起诉期间侦查机关能否取证调查?
204人看过
-
能否在审查起诉期间取得取保候审权利?
63人看过
-
诈骗案件取保候审侦查时间是多久?
122人看过
-
取保候审取保候审一年多了有没有立案侦查江西在线咨询 2022-07-17《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一百零三条公安机关在取保候审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对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根据案情变化,应当及时变更强制措施或者解除取保候审。 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 第一百零四条需要解除取保候审的,由决定取保候审的机关制作解除取保候审决定书、通知书,送达负责执行的公安机关。负责执行的公安机关应当根据决定书及时解除取保候审,并通知被取保候审人、保证人和有关单位。
-
取保候审期间证据不足一定要做立案侦查吗?山东在线咨询 2022-07-23批捕后取保候审的程序 1、取保候审的申请。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犯罪嫌疑人聘请的律师,有权提出取保候审的申请。 2、取保候审的决定。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在接到取保候审的申请书后,应当在7天之内作出是否同意的答复。决定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的,应当报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检察院检察长或者人民法院院长批准,并签发《取保候审决定书》和《执行取保候审通知书》,
-
批捕后是否能取保候审刑事侦查撤案甘肃在线咨询 2022-05-231、可以,刑事案件的嫌疑人、被告人在被依法批准逮捕之后,是可以申请取保候审的。 2、但最终是否能获得批准,还要看实际有没有满足取保候审的条件规定。取保候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一种刑事强制措施。在我国,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公安机关责令一些犯罪嫌疑人、刑事被告人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保证随传随到的强制措施。
-
在侦查期间办理了取保候审了,侦查取保候审不起诉判刑吗四川在线咨询 2022-07-21不一定,要看检察院及法院的意见,法院量刑会综合考虑犯罪动机、主观恶性、社会危害性、是否累犯、有无自首、立功等从轻减轻情节,以及当事人的认罪态度等因素确定。建议及时委托律师,会见当事人,了解案情提供法律帮助,办理取保候审;阅读案卷,调取有利证据,查清案情,尽最大努力争取最低刑期或缓刑,以免错过最佳时机,最大限度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 1、刑事拘留期限:公安机关对涉嫌刑事拘留的人的拘留期限是14天,对流
-
醉驾取保候审期间, 存在逾期还能侦查吗重庆在线咨询 2022-03-23常见的酌定量刑情节主要有以下几种:(1)犯罪动机;(2)犯罪手段;(3)犯罪的时间、地点等当时的环境和条件;(4)犯罪侵害的对象;(5)犯罪所造成的损害结果;(6)犯罪人的个人情况和一贯表现;(7)犯罪人犯罪后的态度。(8)受害人的谅解程度,退赃或赔偿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