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企业海外并购应注意的问题如下:
一、充分了解海外卖方主要交易动机。
二、了解投资目的地国商业及法律文化差异。
三、平衡复杂的利益关系。
四、合理量化风险,建立价格谈判互信基础。
五、在正式交易协议中设立符合国际惯例的保护性条款。
中国企业并购德国公司应注意的问题
鉴于中国公司和目标公司的行业、法人性质、规模、管理模式等方面不尽相同,并购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超出常规的问题。在并购德国企业过程中,中方企业应特别注意以下事项:
(一)对目标公司进行全面评估,不仅要关注出售价格和有形资产,而且要对市场、行业进行战略分析,正确评价目标公司无形资产;不仅对目标企业的现状,还应了解最近几年的情况,以及潜在的风险,遗留的债务和义务;不仅从纯经济的角度考虑并购方案,还应考虑德国的法律、税收、环保、人力资源等因素;
(二)企业内部的并购班子非常重要,它不仅要指导并购的每一个步骤,而且要确保对内、对外各个环节做出最佳抉择和反应。参与对外谈判的成员应有一定的决策权,不能事事请示,延误最佳时机。谈判人员最好能直接用英语或德语交流。
(三)应及时聘请投资顾问和税务、法律、审计、市场、人力资本、环保和生产方面的专家,协助本企业制定战略计划,管理项目,评估目标企业,参与合同谈判。
(四)并购合同是并购交易的法律文件。中国企业应对合同陈述与保证、维持现状、风险分担及索赔等条款再三斟酌。1.陈述与保证条款是防范并购风险最重要的条款之一。该条款要求并购方和目标公司对其任何与并购相关的事项做出真实而详细的陈述,并明确虚假陈述将承担的法律后果。2.维持现状条款,在并购合同签订后至资产交割期间,企业的管理权仍在出售方手中。并购方应要求目标公司维持现状,所有重要决定应事先征求并购方的意见。3.风险分担条款,为规避目标公司的或有债务风险,中方应在合同中订立或有债务在交割时由目标公司自行承担和交割后发现的或有债务,如目标公司未曾如实陈述,无论是否为故意或过失,均由目标公司承担的条款。4.索赔条款,为防止出现无法落实索赔的情况,中方可要求设置提存条款,即规定一个较长的期限,将并购款存放在第三方(一般为公证师),以避免中方利益受损。
(五)并购德国破产企业时应注意的风险1.破产撤销权风险
德《破产法》规定,如发现破产人在申请破产至启动破产程序期间(一般不超过3个月)有损于债权人整体利益的行为,破产管理人或特定的债权人可行使破产撤销权,即向破产法院申请撤销该行为,索赔由该行为产生的财产利益。因此,并购方并购破产公司时应考虑破产撤销权可能带来的风险。2.补缴应纳税款、承担债务的风险
德《捐税法》(AO)第75条规定,并购方如并购破产公司,应承担被并购公司未尽的纳税义务。
德《商法典》(HGB)第25条规定,并购方如并购破产公司的股权,同时应承担被并购公司的债务。3.接管员工的义务德《民法典》第613a条规定,破产公司的员工全部由并购方接管。4.并购破产公司后,原来的合同(如供货合同、租赁合同、许可证生产合同等)因签约方的变更,并不自动继续有效,应同有关方面重谈或确认。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一百七十三条规定公司合并,应当由合并各方签订合并协议,并编制资产负债表及财产清单。公司应当自作出合并决议之日起十日内通知债权人,并于三十日内在报纸上公告。债权人自接到通知书之日起三十日内,未接到通知书的自公告之日起四十五日内,可以要求公司清偿债务或者提供相应的担保。
-
股权收购中被收购方需注意的细节
365人看过
-
国内企业海外并购应注意什么?
445人看过
-
购房舒适度的细节注意
265人看过
-
企业在使用公章时需要注意哪些细节
395人看过
-
涉外民事公证中需注意的小细节
91人看过
-
共同购房的恋爱情侣需注意的细节
474人看过
破产撤销权指管理人对债务人在破产程序开始前的法定期间内所为的侵害债权人利益的行为,有否认其效力并申请法院撤销该行为的权利。 破产法把撤销权行使的主体赋予了管理人,规定了债务人的一些行为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管理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销。... 更多>
-
-
收购外资企业有何注意事项上海在线咨询 2023-03-28收购一家公司,不能只考虑眼下的回报,还要考虑潜在的风险和债务。举个例子,美国石油公司雪佛兰刚并购了另一家公司,他们认为这家公司的石油储备很不错,这笔收购很值。但事实证明,这家公司的负债很大,因为负债单从资产评估表里,是察觉不到的,这家公司之前还在厄瓜多尔被告上过法庭,当时判决是要处罚120~140亿美元,注意是“亿”,可不是几百万的概念啊。 如何才能避免呢?有几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就是资产收购,也
-
中国企业收购海外企业流程广东在线咨询 2023-02-28中国企业收购海外企业流程: 第一阶段:宏观决策和并购目标的确定; 第二阶段:与具体并购目标的初步接洽和自身反应机制; 第三阶段:进场和并购实质性操作; 第四阶段:并购后的公司治理; 第五阶段:投资退出机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