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时效问题不能混同于劳动者对加班事实的举证责任。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规定,劳动者对加班事实负有举证责任。在双方发生争议前两年内的加班事实,劳动者负有举证责任;对争议发生之前超过两年的加班事实,劳动者也负有举证责任。劳动者尽到法律所要求的举证义务,其加班工资的主张就应得到支持。
看来员工要维权诉讼,需要提供事实加班的存在的证据,并且不受用人单位工资凭证保存期之限,因此员工在工资诉讼过程中应该及早查阅相关法律法规。
一、加班工资如何计算
加班工资计算方式如下:
1、用人单位在节假日安排劳动者加班的,应按照不低于劳动者本人日或小时工资的300%支付加班工资;
休息日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加班的,可以给劳动者安排补休而不支付加班工资,如果不给补休,应当按照不低于劳动者本人日或小时工资的200%支付加班工资。
2、计算加班工资的基数不一定是劳动者的全部工资。
在确定加班工资的计算基数时,劳动合同中对工资有约定的,按不低于劳动合同约定的劳动者本人所在岗位相对应的工资标准确定。劳动合同中没有约定的,可由用人单位与员工代表通过集体协商,在集体合同中明确。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无任何约定的,按劳动者本人所在岗位正常出勤月工资的70%确定。
二、加班工资的计算基数是什么
计算加班工资时,日工资按平均每月工作时间20.92天折算,小时工资则在日工资的基础上再除以8小时。例如五一长假期间每日的加班工资计算方法为:
节假日加班工资=加班工资的计算基数÷20.92×300%;
休息日加班工资=加班工资的计算基数÷20.92×200%;
注意:现在法定节假日有11天。日工资按平均每月工作时间20.83天;
节假日加班工资=加班工资的计算基数÷20.83×300%;
休息日加班工资=加班工资的计算基数÷20.83×200%。
-
劳动工资主张是否有诉讼时效
153人看过
-
劳动合同时效问题怎么主张诉讼时效
429人看过
-
诉讼时效起点:加班费支付问题
318人看过
-
加班工资怎么算诉讼时效
221人看过
-
临时工元旦加班工资问题
376人看过
-
张某请求加班工资是否超过仲裁时效?
253人看过
诉讼时效,是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化的法律事实,又称消灭时效,是指权利人在一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即在某种程度上丧失请求利益的时效制度。设立诉讼时效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法律关系安定,及时结束权利义务关系的不确定状态,稳定法律秩序,降低交... 更多>
-
员工让公司偿还加班工资的主张有否诉讼时效?山东在线咨询 2022-07-14对于加班工资,没有任何一部法律设定两年的保护时效。只有在劳动者没有举证又无法查证的情况下,超过两年部分的加班工资才一般不予保护。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第二十七条 第四款规定,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本条 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即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同样可以追索在职期间的所有加班工资,但是应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而同样由用
-
诉讼时效适用加班费吗山西在线咨询 2022-11-20加班工资属于“劳动报酬”,适用特殊仲裁时效,劳动者在职期间或劳动关系终止后一年内提出加班工资的请求都是符合仲裁时效规定的。在劳动关系终止或解除一年之后,劳动者逾期提出加班工资主张的,才受到仲裁时效限制。
-
加班费是否属于诉讼时效的适用范围香港在线咨询 2024-11-18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加班工资属于“劳动报酬”,适用特殊仲裁时效。根据法律规定,劳动者在职期间或劳动关系终止后一年内提出加班工资的请求都是符合仲裁时效规定的。 然而,劳动关系终止或解除一年之后,劳动者逾期提出加班工资主张的,才受到仲裁时效限制。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
-
符合仲裁时效的加班工资是否适用?海南在线咨询 2022-04-14《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第4款)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加班工资属于“劳动报酬”,适用特殊仲裁时效,劳动者在职期间或劳动关系终止后一年内提出加
-
劳动合同时效问题怎么主张诉讼时效陕西在线咨询 2021-11-02劳动合同纠纷,申请仲裁的期限为一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受到侵害之日起计算。仲裁时效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主张权利等原因中断的,从中断开始,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仲裁时效因不可抗力等原因中止的,从中止时效消除之日起,在仲裁时效期间继续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