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犯罪中止期间怎么处罚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2-19 21:11:05 176 人看过

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根据这一规定,对于中止犯,只要其犯罪行为没有实际造成损害结果,则定其罪而免其刑。如果其犯罪行为造成了一定损害结果的,则应当减轻处罚。

一、犯罪中止怎么判

犯罪中止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根据《刑法》

第十三条

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

第二十四条

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二、犯罪中止需要判刑吗

行为人犯罪时中止了自己的行为的,属于犯罪中止,犯罪中止是否需要判刑的需要视情况而定。根据我国的相关法律和法规的规定可知,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所以,犯罪中止应结合其中止前所造成的结果追究其相应的刑事责任。

三、预备状态的犯罪中止处罚

犯罪预备阶段就进行了犯罪中止,这种情况一般都没有造成特别严重的伤害,如果没有造成损害,这个时候是免于处罚的,如果对他人造成了比较轻微的伤害,会减轻处罚。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4月03日 14:09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犯罪中止相关文章
  • 集体打架中犯罪中止怎么进行处罚?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殴打他人的,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如果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一)结伙殴打、伤害他人的;(二)殴打、伤害残疾人、孕妇、不满十四周岁的人或者六十周岁以上的人的;(三)多次殴打、伤害他人或者一次殴打、伤害多人的。你们这属于是结伙殴打、伤害他人的行为,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一、打架斗殴会犯什么罪要看打架斗殴犯什么罪,则要看具体行为性质:1、如果仅仅是故意伤害性质,属于“侵犯人身权利”犯罪,如果致人轻伤以上的,涉嫌“故意伤害罪”;2、如果是随意殴打他人的性质,属于“扰乱公共秩序”犯罪,如果致人轻微伤以上、或者持械随意殴打他人的,涉嫌“寻衅滋事罪”;3、如果是双方聚众斗殴的,属于“扰乱公共秩序”犯罪,双方一般五人以上的,涉嫌“聚众斗殴罪”。
    2023-03-28
    204人看过
  • 犯罪中止在数罪并罚中的适用
    笔者在《刑事审判参考》2003年第三辑(总32期)中有幸拜读了由北京市高院刑一庭提供、南英同志审编的王元帅、邵文喜抢劫、故意杀人一案的文章,在理解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的区别的同时,又对犯罪中止适用的问题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在此希望能与北京市高院刑一庭的同志及南英老师进行探讨。该案的经过是:2002年6月6日,被告人王元帅主谋并纠集被告人邵文喜预谋实施抢劫。当日10时,二人携带橡胶锤、绳子等作案工具,在北京密云骗租杨某驾驶的松花江小型客车。当车行至怀柔区大水峪村路段时,经王元帅示意,邵文喜用橡胶锤猛击杨某头部数下,王元帅用手掐杨某颈部,致其昏迷。二人抢得汽车及手机一部、寻呼机一个等物品,共计价值人民币42000元。二人见被害人昏迷不醒,随谋划用挖坑掩埋的方法将被害人灭口。被害人佯装昏迷,趁王元帅寻找作案工具,不在现场之机,哀求邵放其逃走。邵同意掩埋杨时挖浅坑、少埋土,并告知掩埋时将杨某的脸朝下。
    2023-04-22
    453人看过
  • 盗窃返还中止犯罪的怎么处罚
    盗窃中止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四条【犯罪中止】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盗窃罪】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一、盗窃未遂罪与非罪的认定标准是什么?1.盗窃未遂的犯罪构成标准及其存在的范围。解释第一条第(二)项规定,“盗窃未遂情节严重,如以数额巨大的财物或者国家珍贵文物等为盗窃目标的,应当定罪处罚”。值得注意的是,在司法实践中,对该解释的理解,
    2023-03-04
    84人看过
  • 犯罪中止的时间在什么时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的行为。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中止行为本身不是犯罪,而是刑法所鼓励的行为;犯罪中止形态则是犯罪的状态,应当负刑事责任。我国现行刑法第24条第1款规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这是一条精练概括性的规定,在司法实践中往往会遇到许多棘手的问题。犯罪中止往往和犯罪既遂、未遂等停止形态有复合之处,单根据法条的规定是难以准确认定的,需要对犯罪中止的构成要件有一个清楚的把握。检察机关在提起公诉时对这一个犯罪情节也应该有清楚的认识。一、故意犯罪形态有哪些故意犯罪形态分为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和犯罪既遂。1、犯罪预备: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但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着手实行犯罪
    2023-04-10
    233人看过
  • 主动中止犯罪应该怎样处罚
    一、主动中止犯罪应该怎样处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的行为。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第24条第2款规定:“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显然,中国刑法也同许多国家的刑法一样,对中止犯,是“应当”从宽,并且,从宽的内容也差异极大,中止犯至少可以得到减轻的待遇。各国对犯罪中止的处罚均远轻于对犯罪未遂的处罚。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东西方文明的激烈冲突,各国法文化传统以及刑法价值观的巨大的差异,在这一点上都烟消云散。各国立法者庄严宣布:对中止犯就应大幅度从宽处理。尤其在中国刑法中,犯罪中止不仅比犯罪未遂、犯罪预备的处罚轻,而且与整个刑法所规定的其他法定从宽情节相比,也是独一无二属于最轻的。二、构成要件我国现行刑法第24条第1款规
    2023-04-29
    258人看过
  • 对于怎么惩罚犯罪中止
    处罚犯罪中止如下: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犯罪既遂结果出现前,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中止可以发生在犯罪预备阶段、着手阶段,部分实害犯还可以发生在犯罪既遂结果实现前。对于犯罪中止应该如何处罚《刑法》第24条第2款规定:“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根据这一规定,对于中止犯,只要其犯罪行为没有实际造成损害结果,则定其罪而免其刑。如果其犯罪行为造成了一定损害结果的,则应当减轻处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四条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2023-08-13
    496人看过
  • 犯罪中止的认定条件有哪些?犯罪中止处罚是怎样的?
    一般我们所理解的犯罪中止是犯罪实施者在犯罪过程中主动放弃犯罪行为的一种状态,常见的犯罪中止包括在犯罪预备中放弃准备犯罪工具,打消犯罪念头或在犯罪实施过程中停止对受害人进行犯罪行为,且未造成严重的后果。一、犯罪中止的认定条件(一)行为人主观上具有中止犯罪的决意。行为人在客观上能够继续犯罪和实现犯罪结果的情况下,自动作出的不继续犯罪或不追求犯罪结果的选择。首先,行为人明确认识到自己能够继续犯罪或实现犯罪结果;其次,中止行为的实施是行为人自动作出的选择;再次,中止犯罪的决意必须是完全的、无条件的、彻底的,不是部分的、有条件的或暂时的。中止犯罪的主观原因,有的是惧怕受到刑罚的惩罚;有的是由于他人的劝说而改变了原来的犯罪意图;有的是良心发现,幡然悔悟,改变了自己的犯罪意图;有的则出于对被害人的怜悯,转而防止犯罪结果的出现。犯罪中止的主观原因,不影响犯罪中止的成立。(二)行为人客观上实施了中止犯罪的行
    2023-06-11
    357人看过
  • 共同犯罪中的多人中止怎么认定处罚
    一、共同犯罪中的多人中止怎么认定处罚1、在共同犯罪中,多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属于犯罪中止,处罚的规定如下:(1)、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2)、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四条二、共同犯罪如何认定1、存在共同的犯罪故意。如张三和李四合谋实施抢劫,双方是有明确协同抢劫的意图,也清楚共同抢劫的后果的,否则,尽管张三实施了抢劫行为,李四也进行抢劫,但不能认定是共同犯罪,而应单独分别认定各自的罪行。2、存在基于共同犯罪故意的共同犯罪行为。如A与B合谋盗窃的,必须实施了共同盗窃行为,如准备工具、踩点、放风等,才能认定为共同犯罪,若B仅仅是有共同盗窃的想法,但没有参与任何盗窃行为,也不存在教唆、帮助、组织行为的,一般不认为A与B是共同犯罪。3、二人以上,均应是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共同犯罪”必然是存在两人才能构成共同,但两人
    2023-04-21
    271人看过
  • 犯罪中止能否治安处罚
    法律综合知识
    一、犯罪中止能否治安处罚犯罪中止不构成犯罪的,可以依据案情的具体情况,对当事人予以训诫或者责令具结悔过、赔礼道歉等处理,也可以给予治安处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十四条【犯罪中止】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第三十七条【非刑罚性处置措施】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免予刑事处罚,但是可以根据案件的不同情况,予以训诫或者责令具结悔过、赔礼道歉、赔偿损失,或者由主管部门予以行政处罚或者行政处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条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公安机关依照本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二、犯罪中止认定(一)行为人主观上具有中止
    2022-09-26
    494人看过
  • 抢劫中止不认为是犯罪怎么处罚
    行为人抢劫中止,不认为是犯罪的,应这样处理:1、抢劫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可以认定为抢劫中止;2、抢劫中止犯罪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应撤销案件、不起诉、终止审理或宣告无罪。一、犯罪中止原告怎样认定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的行为。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犯罪中止的认定有以下四项标准:(一)行为人主观上具有中止犯罪的决意。(二)行为人客观上实施了中止犯罪的行为。(三)犯罪中止必须发生在犯罪过程中,而不能发生在犯罪过程之外。(四)犯罪中止必须是有效地停止了犯罪行为或者有效地避免了危害结果。二、检察院关于职务侵占能不能撤诉职务侵占到检察院了符合撤销案件条件的,可以撤诉。根据法律规定,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或者是有其他法律规定免予
    2023-06-27
    190人看过
  • 故意杀人罪构成中止犯怎么处罚?
    故意杀人罪有中止情节的处罚:一般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在此基础上减轻处罚。本罪是实害犯,只要行为人实施了故意杀人的行为,就构成故意杀人罪,就应当立案追究刑事责任。一、别人进来破坏我家庭他会不会打我对方破坏自己家庭,杀了对方是违法的,构成故意杀人罪,一般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本罪是实害犯,只要行为人实施了故意杀人的行为,就构成故意杀人罪,就应当立案追究刑事责任。二、现在故意杀人罪判多少年故意杀人罪的判刑标准:1、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2、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故意杀人罪是行为犯,只要行为人实施了故意杀人的行为,就构成故意杀人罪。对于未成年15岁故意杀人应当判处故意杀人罪的,在量刑时会减轻刑期,给予未成年人改过自新的机会。三、吸毒杀死儿子有什么后果若行为人因吸毒致幻而砍死儿子
    2023-03-03
    100人看过
  • 中止犯罪期间还会被处理案底吗
    中止犯罪会留下案底。中止犯罪可能会被判刑,从而形成犯罪记录,公安机关将始终保留档案。对中止犯罪的处罚是从轻处罚,并非说明免除刑事责任,造成后果的,法院将对既遂的罪名进行处罚。当然,对于情节明显轻微的中止犯罪,没有判决就不会产生犯罪记录。【辟谣】犯罪中止只发生在犯罪过程中?真相:是的分析:犯罪中止只发生在犯罪过程中,犯罪中止的认定标准是:(一)行为人主观上有中止犯罪的决心。客观上,行为人可以继续犯罪,实现犯罪结果,自动选择不继续犯罪或者不追求犯罪结果。(二)行为人客观上暂停犯罪。首先,中止行为是停止犯罪,中断正在进行的犯罪。其次,暂停行为可以作为或不作为的形式实施。第三,暂停行为的条件是不发生犯罪结果,但这种结果是行为人主观追求和行为不可避免的结果。(3)犯罪中止必须发生在犯罪过程中,而不是在犯罪过程之外。这里的犯罪过程包括准备犯罪的过程、犯罪过程和犯罪结果的过程。不在这些过程中实施的行为不
    2023-08-18
    441人看过
  • 犯罪中止处罚中的损害标准
    ■我国刑法对中止犯是否给予处罚是以行为人有无造成损害为标准,从而对中止犯分别适用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然而,对于有无实际损害及损害的大小如何界定,目前尚未有比较统一的学理解释或司法解释,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刑事司法的统一性和权威性。笔者认为,中止犯处罚原则中的损害不是泛指任何危害后果,而是指可以测量的、物质性的、达到严重社会危害性程度的危害结果。犯罪中止是在司法实践中经常碰到的一种犯罪形态。犯罪中止是指在直接故意犯罪过程中,行为人自动放弃其犯罪行为,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危害结果发生的犯罪形态。根据我国刑法第二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据此,对中止犯的处罚就是看行为人有无造成损害,确定适用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因此,什么是损害,怎样确定损害?这一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中止犯本人的权益,同时也对刑事司法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中止犯处罚
    2023-03-10
    474人看过
  • 犯罪中止可以发生在什么时间
    犯罪预备阶段、犯罪实施至犯罪既遂之前的阶段,均可成立犯罪中止。刑法第24条第一款规定犯罪中止的概念是:“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犯罪中止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在犯罪预备阶段或者在实行行为还没有实行终了的情况下,自动放弃犯罪;二是在实行行为实行终了的情况下,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作为故意犯罪的未完成形态的犯罪中止,是指行为人已经开始实施犯罪而又中止了犯罪的形态。犯罪中止形态与犯罪中止行为本身具有密切关系:没有中止行为就不可能有犯罪中止的形态,中止行为是犯罪中止形态的决定性原因。犯罪中止形态与中止行为本身又具有区别:中止行为本身不是犯罪,而是刑法所鼓励的行为;犯罪中止形态则是犯罪的状态,应当负刑事责任。换言之,中止行为之前的行为属于犯罪行为,是行为人应当负刑事责任的事实根据,中止行为本身属于刑法所鼓励的行为,是应当免除或者减轻处罚的根据。一、
    2023-03-31
    406人看过
换一批
#刑罚量刑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犯罪中止构成犯罪,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 更多>

    #犯罪中止
    相关咨询
    • 犯罪中止期间造成伤害犯罪中止的会处罚吗?
      河南在线咨询 2023-09-09
      一般也是会进行处罚的。但是如果没有造成损害的且过程不严重的一般是会做出免除处罚的处理决定的。如果是出现了一定的后果的,会综合考虑犯罪中止的行为从而对当事人进行从轻的处罚。
    • 怎么处罚中止犯罪?
      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2-09-07
      对于犯罪中止的,没有造成损害的不予刑事处罚,就是不追究刑事责任;造成损害的,应减轻处罚。《》第二十四条规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 犯罪中止的刑罚后果,犯罪中止应该怎么处罚?
      重庆在线咨询 2023-03-29
      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这样规定,体现了我国刑法罪刑相适应的原则。由于犯罪中止避免了犯罪结果的发生,减轻了其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因此,法律对中止犯的处罚,采取了“应当免除”或“应当减轻”进一步从宽的原则。这是因为对犯罪分子判刑的目的在于改造罪犯。既然犯罪分子自动放弃了犯罪,又避免了犯罪结果的发生,说明犯罪分子的人身危险已经消除或者减弱,罪犯已经悔罪,容
    • 犯罪中止后怎样处罚犯罪中止犯应该如何处理
      海南在线咨询 2023-05-09
      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的行为。 中止行为本身不是犯罪,而是刑法所鼓励的行为;犯罪中止形态则是犯罪的状态,应当负刑事责任。 根据刑法的规定,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 中止犯的规定是什么?犯罪中止时怎么处罚?
      北京在线咨询 2023-09-09
      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的行为。 中止行为本身不是犯罪,而是刑法所鼓励的行为;犯罪中止形态则是犯罪的状态,应当负刑事责任。 根据刑法的规定,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