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泄露私密信息涉及刑事犯罪
很多人都知道,公民的个人信息属于隐私,不能随意泄露给他人,否则将构成犯罪,在法律上会受到定罪处罚。那么,泄露公民个人信息罪怎么定罪处罚?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九条的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拒不履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经监管部门责令采取改正措施而拒不改正,致使用户的公民个人信息泄露,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当依照刑法第二百八十六条之一的规定,以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定罪处罚。
根据《刑法》第二百八十六条的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不履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经监管部门责令采取改正措施而拒不改正,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一)致使违法信息大量传播的;
(二)致使用户信息泄露,造成严重后果的;
(三)致使刑事案件证据灭失,情节严重的;
(四)有其他严重情节的。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有前两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八十六条之一【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网络服务提供者不履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经监管部门责令采取改正措施而拒不改正,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一)致使违法信息大量传播的;
(二)致使用户信息泄露,造成严重后果的;
(三)致使刑事案件证据灭失,情节严重的;
(四)有其他严重情节的。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有前两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
泄露保密信息
385人看过
-
电信诈骗是否涉及隐私泄露
156人看过
-
泄露个人隐私权行为是否涉及刑事罪名
356人看过
-
涉及公民个人信息泄露罪如何定性?
86人看过
-
企业密信会泄露信息吗
262人看过
-
信用卡信息泄露罪及其刑罚标准
382人看过
刑事犯罪是指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劳动群众集体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 更多>
-
涉密信息泄露刑事责任有多大西藏在线咨询 2022-07-22《刑法》第三百九十八条【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过失泄露国家秘密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反保守国家秘密法的规定,故意或者过失泄露国家秘密,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前款罪的,依照前款的规定酌情处罚。
-
涉及男生泄露他人私密视频是否构成犯罪?辽宁在线咨询 2024-12-11如果您将他人的私密影像进行散布,这无疑是一种罪行,而且通常会被定罪为传播淫秽物品罪。对于传播淫秽书籍、影片、音频、图像或其他涉黄内容的行为,只要涉及以下任何一种情况,就应启动刑事诉讼程序进行追究: (1)对他人进行三百到六百人次乃至更多次的传播; (2)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
涉及金额27万元的信息泄露罪如何定罪量刑?广东在线咨询 2024-11-19如果帮信罪案情涉案金额高达27万元,通常会受到以下三种刑罚之一:有期徒刑三年以下,拘役或罚金。具体的裁量标准如下所示: 1. 在涉案的支付结算金额中,达到20万元以上者; 2. 通过投放广告等不同形式,为犯罪行为提供了超过5万元资金支持者; 3. 非法所得超过1万元者; 4. 对超过三个以上犯罪对象进行了协助者; 5. 在过去两年内曾经因为非法利用信息网络、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危害计算机信息系
-
涉嫌泄露机密被抓。泄露国家秘密刑事责任有哪些?浙江在线咨询 2022-08-30第四十八条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非法获取、持有国家秘密载体的; (二)买卖、转送或者私自销毁国家秘密载体的; (三)通过普通邮政、快递等无保密措施的渠道传递国家秘密载体的; (四)邮寄、托运国家秘密载体出境,或者未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携带、传递国家秘密载体出境的; (五)非法复制、记录、存储国家秘密的; (六)在私人交往和通信中涉及国家
-
泄露个人信息罪是否侵犯隐私权台湾在线咨询 2023-01-15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权利人明确同意外,泄露他人个人信息行为属于侵犯隐私权。 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 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权利人明确同意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实施下列行为: (一)以电话、短信、即时通讯工具、电子邮件、传单等方式侵扰他人的私人生活安宁; (二)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