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案件风险代理不符合公序良俗原则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3-07 03:10:10 319 人看过

《律师收费办法》第11条明确规定了四类禁止适用风险代理的民事案件,分别是婚姻、继承案件、请求给予社会保险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案件、请求给付赡养费、抚养费、扶养费、抚恤金、救济金、工伤赔偿的案件、请求支付劳动报酬的案件等。禁止这些案件风险代理是因为它们与社会公共利益、社会秩序和社会风尚,即公序良俗,关系密切。

英美法系中一般只对家庭关系类案件中单纯的身份关系或请求给付抚养费、赡养费等费用的案件禁止风险代理。而根据我国《律师收费办法》,婚姻、继承、请求给付赡养费、抚养费、扶养费等案件一律禁止风险代理。

这样的规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国情和传统。我国古代礼制度的影响一直延至今天,对待婚姻中更是主张宁拆十座庙,不破一门婚。我国对婚姻关系的法律规定仍然更多的体现了传统的家庭观念。我国法律对离婚持谨慎的态度,遏止轻易离婚,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前先要调解,尽量挽救婚姻。离婚必须经过当事人的慎重考虑,离婚诉讼应保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要考虑到社会的和谐稳定。而律师的逐利性,风险代理在这上面更甚,不仅有悖于传统道德观念,更可能成为双方调解和好、财产合理分割及维护子女利益的阻碍,且难以排除利益驱动的因素。因此,为了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保护弱者,风险代理必须被禁止离婚诉讼案件之外。

一、过错方财产分割原则

请求补偿和过错赔偿制度构成了婚后保护弱者或无过错者的三道关口。它们的建立最大限度的体现了男女平等原则、个人所有权的公平原则及保护弱者原则。给予弱势方的帮助,对付出义务较多方的“补偿”,对无过错方的“赔偿”,充分发挥了婚姻家庭的社会功能和经济生活功能,保证了自由离婚的同时又对有过错方进行了惩罚,这在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健全,社会资源的组合未尽优化的国情下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但是这三种制度在实践运行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帮助权

离婚时,如一方生活困难,另一方应从其住房等个人财产中给予适当帮助。”虽然规定了对离婚时处于劣势的一方的帮助适用于男女双方,实际上还是倾斜保护离婚妇女的权利。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男女的经济能力事实上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离婚时,妇女在经济上处于劣势。帮助原则是保护妇女合法权益原则在离婚制度上的体现,充分显示了法律扶助弱势的人道主义精神。而在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健全的我国,大多数妇女在离婚后得不到法律的特殊保护。他们的经济实力和生活水平与婚姻存续期间相比显著下降。

为更好地落实离婚诉讼中财产分割的“帮助权”的获得,保护婚姻家庭中弱者的利益,应在以下几方面加以确定和完善:

1、放宽经济帮助的条件

离婚时的经济帮助,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着试用条件过于苛刻,受助者范围小,住房帮助难以落实等问题。因此需要放宽经济帮助的条件,规定只要离婚使一方生活水平下降,即可要求对方给予经济帮助。法律也无须限定以提供住房的使用权或所有权为经济帮助的形式。

2、对生活困难重新定义

夫妻离婚后一方依靠分得的共同财产和个人财产,无法维持当地基本生活水平的属于生活困难,对于离婚后,一方即使能够维持自己的生活,但生活水平比婚姻存续期间明显下降,也可视为生活困难。

3、建立赡养费给付制度

所谓赡养费给付制度,是夫妻离婚后赡养费给付权人因患病、负伤、贫困等情况下,不以另一方过失为要件请求对方给予经济上帮助的权利。并且此权利仅终止于请求人与他人结婚或被请求人无支付能力。国外多数国家亦有此方面的规定。

请求补偿权

夫妻书面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财产归各自所有,一方因抚育子女、照料老人、协助另一方工作等付出较多义务的,离婚时有权向另一方请求补偿,另一方应当给予以补偿。它是指依法分割夫妻财产时,付出较多义务的一方,可以向另一方要求补偿。补偿是从分割后的财产中支付,分割的财产不足支付的,从其个人财产中补足。这一制度的确立,体现了对当事人在婚姻家庭中所作贡献的客观评价。婚姻家庭生活,要求配偶双方在感情、时间、精力、经济等方面持续不断地投入。但就多数婚姻而言,夫妻对婚姻家庭的贡献与从中获得的利益是不平衡的。实际生活中,承担了较多家庭事务的一方,往往其职业发展和其他方面的发展受到了较大的牵制,而配偶他方,则基于对方的奉献和牺牲,从婚姻家庭中获得了很大的利益。

补偿权的建立是男女平等原则的体现,但在实践中付出较多义务方并不能得到补偿。它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不足的方面;一是如何判断一方付出较多义务,当事人难以说清楚。二是请求补偿的金额、方式、期限没有作任何规定,原则性太强将导致法官引用此款时不当侵害另一方的财产利益。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4月05日 04:27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代理相关文章
  • 关于公序良俗原则的一点不明
    《市场经济与公序两俗原则》一文中,在公序良俗违反行为类型中,梁老师将部分标的不合法或者法律有禁止性规定的行为也纳入公序良俗原则的违反,是否不妥?如,妓馆之转让应属于标的违法,民事法律行为不成立;赌博、巨奖销售属法律有禁止性规定;企业或商店对雇员或顾客进行搜身检查的规定违反了宪法;等等与此相关的问题就是,公序良俗原则与一般法律原则以及公序良俗原则与更为具体的法律原则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前者如,在本文所具的男女同工不同酬的差别待遇规定的例子中,违反了男女平等或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原则;后者如婚姻关系中的违约金约款,违反了婚姻自由、禁止买卖婚姻等具体原则。前者的情况涉及基本的法律原则,并且公序良俗原则并非较之一般原则更为具体、特别,那么依上位法效力高于下位法的原则,定要适用一般原则;后者的情况,较之具体的原则公序良俗又显得大而无当,那么特别法优于一般法肯定就要适用特别原则了。那么,公序良俗的适
    2023-06-08
    409人看过
  • 浅谈民法中的公序良俗原则
    一、浅谈民法中的公序良俗原则民法典要求民事主体在从事民事活动时,必须遵守法律并尊重公序良俗。《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明确提到,不仅要合法行事,还要维护社会的基本道德和秩序。这一原则的确立,旨在防止法律漏洞被滥用,限制私权以保证个人利益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同时也赋予法官根据公序良俗原则自由裁量的权力,以实现法律的公正适用。二、公序良俗的具体含义公序良俗是民法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它由两部分组成:公序和良俗。公序指的是国家社会正常运行所必需的秩序,而良俗则是指人们普遍认可的善良风俗习惯。这一原则的设立是因为立法者不可能详尽预见所有有害于国家、社会公益和道德秩序的行为,因此通过公序良俗原则来禁止这些行为。它不仅限制了私人权利的过度行使,还是立法精神和社会发展的体现,确保了法律与社会道德的同步进步。三、法官的裁量权与应用在民法实践中,公序良俗原则给予法官一定的自由裁量权。当案件中的行为没有明确
    2024-02-08
    439人看过
  • 社会公序良俗包括哪些行为,公序良俗的原则怎么分类
    社会公序良俗包括遵守公共秩序,符合良好社会风尚的行为。公序良俗的原则可以分为国家和民族的公理秩序、传统的良好风俗与生活习惯、个人人格尊严、家庭之间的人文伦理准则等等。一、社会公序良俗包括哪些行为社会公序良俗包括一切遵守公共秩序,符合善良风俗的行为。违反公序良俗的行为类型主要有十类。中国学者从了学理上概括违反公序良俗的类型有:1.危害国家公共秩序类型。2.危害家庭关系类型。3.违反性道德行为类型。4.射幸(侥幸)行为类型。5.违反人权和人格尊严类型。6.限制经济自由的行为类型。7.违反公平竞争行为类型。8.违反消费者保护的行为类型。9.违反劳动者保护的行为类型。10.暴力行为类型。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二、公序良俗的原则怎么分类公序良俗的原则分为:一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公理秩序;二是传统的善良风俗与生活习惯;三是人人之间的人格尊严;四是家族血亲纽带和小家庭成员关系之间维护的人文伦理准则
    2023-07-25
    252人看过
  • 公序良俗原则在法律中的适用
    “公序良俗”包括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两个方面,《民法典》进一步确认和强化公序良俗1、将公序良俗作为认定民事法律行为有效的必备条件之一;2、“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可见,当存在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益和社会道德秩序的行为,而又缺乏相应的强制性法律规定时,法院可依据公序良俗原则认定该行为无效。因此,随着《民法典》的颁布与实施,公序良俗将不再是人们内心的道德评判,而是判定民事行为效力的重要依据;其价值在于将道德伦理规范引入法律适用,起到扩充法律渊源、弥补法律漏洞的作用。《民法典》第8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2024-04-23
    313人看过
  • 我国法律对公序良俗原则的规定
    一、我国法律对公序良俗原则的规定公序良俗原则基本理论依据是:“法无明文禁止即可为”和“权利不可滥用”的辨证统一性。“法无明文禁止即可为”意味着民事主体在不违背强制性法律规则和法律不禁止的条件下,可自愿选择满足或有利于自身利益的行为。“权利不可滥用”意味着对民事主体权利行使时,其行为应符合善良风俗习惯,并不损害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一般的公共秩序要求。尤其是在法律不足以评价主体行为时,公序良俗原则可以限制民事主体的意思自治及权利滥用。二、什么是公序良俗公序,指公共秩序,是指国家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所必需的一般秩序;良俗,指善良风俗,是指国家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所必需的一般道德。中国现行法因受前苏联的影响,未使用公序良俗等字样,而以“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来表达出同样的精神。民法之所以需要规定公序良俗原则,是因为立法当时不可能预见一切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益和道德秩序的行为而做出详尽的禁止性规定,
    2023-06-20
    212人看过
  • 公序良俗原则的功能及其法律意义
    一、公序良俗原则的功能及其法律意义公序良俗是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的缩写,公序良俗原则的作用主要是填补法律漏洞,克服法律局限性。1.公序良俗原则在民事审判中适用,对民事主体滥用权利以及违反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他人利益的行为进行了必要的限制;2.未成年人、残疾人等社会弱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了有效的保护;3.社会正义理念得到了张扬。二、合同违反公序良俗的后果是什么1.合同会被视为无效合同;2.当事人要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如赔偿损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三条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但是,该强制性规定不导致该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除外。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七条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被撤销或者确定不发生效力后,行为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由此所受到的
    2023-08-27
    381人看过
  • 定西中院尊重和适用公序良俗原则
    本报定西讯(记者赵桂霞通讯员范勰)12月1日,定西市中级人民法院制定下发了《关于在审判和执行工作中尊重和适用公序良俗的意见(试行)》,通过在司法审判领域适用善良风俗,及时解决纠纷、化解矛盾,减少社会中的不和谐因素。公序良俗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审判和执行工作中尊重和适用重要公序良俗,是定西市中院根据相关法律原则和精神,经过广泛的调查研究,结合全市法院审判和执行工作实际而作出的一项重要的司法为民和谐审判模式举措。该《意见》对审判和执行中尊重和适用公序良俗的基本条件和基本原则作出了明确规定,公序良俗与现行法律法规规定一致的,要充分尊重公序良俗,裁判时在引用法律法规的同时,引用公序良俗可以加大裁判的说理性;风俗习惯与现行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相抵触的,要加大对法律法规的释明工作,说理要深入浅出、令人信服,有效纠正相抵触的风俗习惯,切实转变广大人民群众的传统观念;公序良俗与现行法律法规
    2023-06-08
    400人看过
  • 公序良俗原则的基本内容包括什么?
    公序良俗原则的基本内容包括:民事主体在参与民事法律关系时,可以在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则的情况下,以及公共秩序的一般要求和良好的风俗习惯进行民事行为;民事纠纷的仲裁者可以利用公共秩序的一般要求和良好的风俗习惯来处理纠纷,而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则。根据公序良俗原则,民事法律制度对民事主体权利的行使作出了必要的法律限制性规定,公认的道德规范形成了系统的公序良俗。《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八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2024-04-28
    426人看过
  • 分析公序良俗原则对法律实施的影响
    一、分析公序良俗原则对法律实施的影响《民法典》进一步确认和强化公序良俗1.将公序良俗作为认定民事法律行为有效的必备条件之一;2.“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可见,当存在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益和社会道德秩序的行为,而又缺乏相应的强制性法律规定时,法院可依据公序良俗原则认定该行为无效。因此,随着《民法典》的颁布与实施,公序良俗将不再是人们内心的道德评判,而是判定民事行为效力的重要依据;其价值在于将道德伦理规范引入法律适用,起到扩充法律渊源、弥补法律漏洞的作用。二、公序良俗原则理论依据公序良俗原则基本理论依据是:“法无明文禁止即可为”和“权利不可滥用”的辨证统一性。“法无明文禁止即可为”意味着民事主体在不违背强制性法律规则和法律不禁止的条件下,可自愿选择满足或有利于自身利益的行为。“权利不可滥用”意味着对民事主体权利行使时,其行为应符合善良风俗习惯,并不损害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一般的公共秩
    2023-08-30
    201人看过
  • 《民法典》中的守法与公序良俗原则是什么
    一、《民法典》中的守法与公序良俗原则是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八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守法与公序良俗原则是指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在从事民事活动时,不得违反各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不得违背公共秩序和善良习俗。公序良俗原则要求民事主体遵守社会公共秩序,遵循社会主体成员所普遍认可的遵德准则,它可以弥补法律禁止性观定的不足。公序良俗是建设法治国家与法治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社会士义法治与德治建设水准的重要标志。公民在进行民事活动时既要遵守法律的规定,又要符合道德的要求。二、公序良俗原则是什么公序,指公共秩序,是指国家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所必需的一般秩序;良俗,指善良风俗,是指国家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所必需的一般道德。公序良俗指民事主体的行为应当遵守公共秩序,符合善良风俗,不得违反国家的公共秩序和社会的一般道德。三、公序良俗原则是社会基础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
    2023-04-30
    419人看过
  • 公序良俗是什么意思,违背公序良俗怎么办
    公序,指公共秩序,是指国家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所必需的一般秩序;良俗,指善良风俗,是指国家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所必需的一般道德。中国现行法因受前苏联的影响,未使用公序良俗等字样,而以“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来表达出同样的精神。民法之所以需要规定公序良俗原则,是因为立法当时不可能预见一切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益和道德秩序的行为而做出详尽的禁止性规定,故设立公序良俗原则,以弥补禁止性规定之不足。一方面,限制私权,实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平衡。另一方面,授予法官自由裁量权,法官可直接适用公序良俗原则进行裁决。因此,各国都将公序良俗等道德引入民法中,成为近现代民法的重要原则。违背公序良俗怎么办违背公序良俗法律并未出台明确的处罚标准、理论依据公序良俗原则基本理论依据是:“法无明文禁止即可为”和“权利不可滥用”的辨证统一性。“法无明文禁止即可为”意味着民事主体在不违背强制性法律规则和法律不禁止的条件下
    2023-06-02
    83人看过
  • 社会公序良俗理论依据
    法律综合知识
    公序良俗原则基本理论依据是:“法无明文禁止即可为”和“权利不可滥用”的辨证统一性。“法无明文禁止即可为”意味着民事主体在不违背强制性法律规则和法律不禁止的条件下,可自愿选择满足或有利于自身利益的行为。“权利不可滥用”意味着对民事主体权利行使时,其行为应符合善良风俗习惯,并不损害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一般的公共秩序要求。尤其是在法律不足以评价主体行为时,公序良俗原则可以限制民事主体的意思自治及权利滥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一贯注重“德行教化”的作用,由此造就了中华法系偏重伦理性的法律精神。社会公序良俗的行为有什么公序良俗,即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的简称。所谓公序,即社会一般利益,包括国家利益、社会经济秩序和社会公共利益。所谓良俗,即一般道德观念或良好道德风尚,包括社会公德、商业道德和社会良好风尚。公序良俗是法国、日本、意大利等大陆法系国家以及中国澳门和中国台湾地区民法典中使用的概念。公序良俗原则在司
    2023-08-12
    229人看过
  • 公司规定违背公序良俗原则辞退员工被判赔偿
    原告吴女士系马鞍山一药房正式员工,上班已3年多。2008年10月31日,吴女士在工作大厅内与同事发生争执。事后,吴女士收到了公司的解聘书,理由是她违反了公司规章制度第27条的规定:严禁公司员工之间吵架,一经发现核实后,将给予辞退处理。吴女士不服,案经劳动仲裁后,进入司法程序。安徽省马鞍山市花山区人民法院经过审理认为,公司可以制定本单位的规章制度,员工也有遵守的义务,但是,公司的规章制度应符合法律规定,且不得违背社会公德和公平原则。同事之间遇到问题,发生分歧和争执乃正常现象,且并没有产生影响公司的严重后果,因此公司辞退吴女士的理由不能成立。单位单方面解除与吴女士的劳动合同,应当支付赔偿金。
    2023-06-08
    198人看过
  • 公序良俗怎么解释
    法律综合知识
    公序良俗的解释是公序指的是社会的利益,而良俗指的是道德观念和道德风尚。公序良俗的内容有政治国家的公序、人格尊严、家庭道德关系、社会善良风俗习惯等。一、公序良俗怎么解释公序良俗的解释是所谓公序,即社会一般利益,包括国家利益、社会经济秩序和社会公共利益。所谓良俗,即一般道德观念或良好道德风尚,包括社会公德、商业道德和社会良好风尚。公序良俗是法国、日本、意大利等大陆法系国家以及中国澳门和台湾地区民法典中使用的概念。公序良俗原则在司法实践中应用非常广泛,在民事审判中具有重要意义。二、公序良俗的内容有哪些1.政治国家公序;2.市民社会善良风俗习惯;3.他人人格尊严;4.家庭道德关系准则;5.其他公序良俗。三、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属于无效的法律行为,任何一方可以向人民法院宣告该行为无效。民事法律行为无效后,行为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行为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
    2023-07-18
    75人看过
换一批
#民法典总则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代理
    词条

    代理是法律术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是指代理人以被代理人(又称本人)的名义,在代理权限内与第三人(又称相对人)实施民事行为,其法律后果直接由被代理人承受的民事法律制度。 代理人在代理权限范围内实施代理行为。代理人以被代理... 更多>

    #代理
    相关咨询
    • 公序良俗原则是什么?公序良俗的基本原则
      西藏在线咨询 2021-09-05
      公序良俗是由“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两个慨念构成的,要求民事主体遵守社会公共秩序,遵循社会主体成员所普遍认可的道德准则。这项原则还有一种含义,凡违反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是无效的。通过上述的介绍,相信大家对《民法典》第三十三条的内容已经有所了解。
    • 公序良俗原则可以适用于婚姻吗
      广西在线咨询 2023-11-09
      一、公序良俗原则可以适用于婚姻吗 公序良俗原则可以适用于婚姻,公序,指公共秩序,是指国家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所必需的一般秩序;良俗,指善良风俗,是指国家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所必需的一般道德。公序良俗指民事主体的行为应当遵守公共秩序,符合善良风俗,不得违反国家的公共秩序和社会的一般道德。 二、公序良俗的种类有哪些吗? 1、危害国家公共秩序类型; 2、危害家庭关系类型; 3、违反性道德行为类型; 4、射幸
    • 公序良俗原则在法律上适用范围
      四川在线咨询 2022-11-20
      “公序良俗”包括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两个方面,《民法典》进一步确认和强化公序良俗 1、将公序良俗作为认定民事法律行为有效的必备条件之一; 2、“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可见,当存在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益和社会道德秩序的行为,而又缺乏相应的强制性法律规定时,法院可依据公序良俗原则认定该行为无效。 因此,随着《民法典》的颁布与实施,公序良俗将不再是人们内心的道德评判,而是判定民事行为效力的重要
    • 公序良俗原则的法律适用是怎么规定的
      贵州在线咨询 2023-02-26
      公序良俗是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的缩写,公序良俗原则的作用主要是填补法律漏洞,克服法律局限性。公序良俗原则在民事审判中适用,对民事主体滥用权利以及违反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他人利益的行为进行了必要的限制;未成年人、残疾人等社会弱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了有效的保护;社会正义理念得到了张扬。
    • 在我国公序良俗原则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
      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2-12-02
      1、公序良俗原则的基本内容包括:民事主体在参与民事法律关系时,在不违背法律强制性规则的情况下,可以以公共秩序的一般要求和善良的风俗习惯进行民事行为; 2、民事纠纷的仲裁者在法律规定不足或不违背强制性法律规范的条件下,可以运用公共秩序的一般要求与善良风俗习惯处理纠纷。